12月1日绵阳启动天气黄色预警防护措施
2023-12-02
更新时间:2023-11-29 10:31:23作者:橙橘网
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有些东西不需要刻意去教,你怎么做,孩子自然就会跟着模仿。
作者 | 夏天
周末,邻居张阿姨寄养在外20年的小儿子第一次从南京来探亲。
为了欢迎小儿子的到来,张阿姨兴奋地邀请我们一起吃饭。
饭局过后,我忍不住感叹:
“孩子的成长环境真的是太重要了。”
张阿姨和丈夫都没什么文化,一直靠经营一家小餐馆为生。
他们起早贪黑地忙碌,没有时间照顾大儿子,也没有辅导大儿子学习的能力,就让大儿子在放养和瞎玩中长大。
上学后,张阿姨大儿子的成绩不好,在学校里频频捣乱,总是被请家长。
每次被请家长后,张阿姨不是对大儿子暴打一顿,就是跟丈夫大吵一架。
高二那年,张阿姨的大儿子跟同学打架,戳伤了对方的眼睛,张阿姨赔了一大笔钱后,就让大儿子辍了学。
这些年,张阿姨的大儿子一直游手好闲,不是在外到处闯祸,就是在家醉生梦死。
前几天,张阿姨的大儿子还因为酒驾被拘留了。
相比之下,张阿姨的小儿子真的是太优秀了。
小儿子虽然一直被寄养在南京的伯父家,但伯父一家都是大学老师,对他的学习和教育都特别上心。
他目前正在一所985名校读大三,整个人看起来玉树临风,彬彬有礼,谈吐间透露着稳重和智慧,去年还在一项全国的建模比赛中拿到了一等奖的好成绩,怎么看都是一个前途无量的小伙子。
都说环境造就人,真是一点都不假。
同一个爹妈所生的两个孩子,只因成长的环境不同,性格和命运大不同。
你给孩子什么样的环境
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记得南开大学教授齐善鸿曾经说过:
“给孩子最好的培养就像‘腌萝卜’。”
你把萝卜扔进咸菜缸里面,20年的老汤了,把萝卜腌进去,需要萝卜努力吗?不需要,味道就往里边走。
你把人参扔进腌萝卜的咸菜汤里,3个月拿出来后人参什么味?
如果弄一个30年泡人参的老汤,捡了几颗小萝卜扔到里面,三个月过后拿出来,萝卜会变成人参吗?
不会,萝卜还是萝卜,但吃一口是人参,形状没有变,什么能量进去了才是本质。
换句话说就是:
你给孩子什么样的环境,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唤醒内在天才的秘密》里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对双胞胎姐妹,6个月大的时候,分别被父母送到姥姥家和奶奶家生活。
到了该上幼儿园的时候,姐妹俩被父母接了回来。
这时候,父母发现:
姐妹俩的性格迥然不同。
姐姐性格内向,平常总是安安静静地一个人玩,很守规矩。
妹妹则活泼热情,总爱捣乱。
姐姐自理能力很强,但对父母和妹妹都不太热情,偶尔父母抱她、亲她、她还会闪躲。
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她显得特别拘谨,需要适应很长一段时间。
妹妹却很黏父母和姐姐,总想和姐姐凑在一起玩,跟陌生人也能很快熟悉起来。
面对批评的时候,姐姐表现出了很强的自尊心,非常爱哭,爱顶嘴。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也不会认错。
妹妹则会欣然接受批评,认错态度很好。
父母想不明白,双胞胎姐妹的性格差异为什么这么大?
《唤醒内在天才的秘密》的作者通过进一步了解,帮这对父母找到了答案。
原来,姐姐性格内向跟姥姥有关。
姥爷经常不在家,姐姐大多都是由姥姥照顾。
而姥姥是一个性格木讷,不爱说话,对规矩要求十分严格的人。
她除了平常买菜,几乎不怎么出门,家里也很少来客人。
妹妹性格活泼则跟奶奶有关。
奶奶为人热情,爱说爱笑,开了一家小超市。
超市不忙的时候,奶奶就带着妹妹四处串门。
有时候,遇到来买东西的客人找茬,奶奶总是先笑着承认自己的错误,然后再慢慢解释。
就这样,姐妹俩在姥姥和奶奶两个不同的环境和熏陶下长大,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性格。
正如史蒂芬·比达尔所说的那样:
“孩子的性格是在他们的经历中形成的,而不是在他们的基因中。”
孩子的性格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收获的技能,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都是从身边大人身上学来的。
谁离孩子最近,跟孩子相处最多,谁对孩子的影响就最深。
孩子身上的问题
99%都是家长的问题
有一组漫画,曾在朋友圈疯传。
上面的每一句话,都戳中了父母的痛点:
如果你的孩子在撒谎,那是因为你曾经对他们的错误反应过度;
如果你的孩子自信心不足,那是因为你给他们的建议多过鼓励;
如果你的孩子不会坚持自我,那可能是因为在他们小的时候,你总是在公共场合教育训斥他们;
如果你什么都给孩子买,然而他们还是去拿那些不属于他们的东西,那是因为你不让他们自己选择想要的;
如果你的孩子很懦弱,那可能是因为你帮助他们的速度太快了,不要为你的孩子清扫成长路上的每一个障碍;
如果你的孩子嫉妒心强,那可能是因为你总是拿他们和别的孩子作比较;
如果你的孩子容易很快就生气,那可能是因为你给他们的赞扬不够,他们只有行为不正确时才能得到注意;
如果你的孩子不懂得尊重别人的感受,那可能是因为你总是命令他们,不重视他们的感受;
如果你的孩子行为很没礼貌,那他们可能是从家长或者身边其他人那里学来的。
总之,父母是因,孩子是果。
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父母问题的投射。
记得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一个“波比娃娃”的研究实验。
他随机选取了两组儿童。
一组儿童观看成人对充气塑料娃娃进行攻击(拳打、脚踢、口骂等)的情景;
另一组儿童观看成人平静地玩(毫无攻击行为)充气娃娃的情景。
然后,他把两组儿童分别带到类似的房间,里面有同样的充气娃娃,他通过单向玻璃观察儿童的行为。
结果发现:
观看成人攻击的儿童比观看成人平静地玩娃娃的儿童表现出的攻击行为要多得多。
如果加以量化的话,前者的攻击行为比后者多11倍之多,语言攻击(如辱骂)更是多了23倍。
事实证明: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学习对象。
孩子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对待他人,对待这个世界。
更可怕的是:
坏的力量比好更强大。
不好的榜样和糟糕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更深,更容易让孩子养成不健全的性格或是错误的行为习惯。
所以,当我们的孩子身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我们首先应该做的不是指责孩子,不是埋怨为什么自己养不出优秀的孩子,而是反思自己:
是不是我的哪些行为给孩子做了不好的榜样,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这是我们作为父母最该有的警觉。
父母有了改变
孩子自然会变好
一位心理咨询师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妈妈常常为孩子每天玩5-6个小时的游戏发愁,为孩子抄同学作业而愤怒,为孩子一天天无心学习而彷徨。
她经常吵孩子,孩子也经常跟她顶嘴,对着干。
她很担心孩子会在和她激烈的情绪对抗中做傻事。
后来,她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开始改变自己:
她改变了自己跟孩子的谈话方式,学着放大孩子的优点,不断地肯定孩子。
她开始放手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不再强迫孩子,控制孩子。
她开始学习各种育儿课程,情绪管理课程,学着去做一个情绪稳定,松弛坚定的成长型父母。
半年后,她惊喜地发现:
孩子玩游戏的时间从每天5、6小时缩减到了一个小时左右,有时还会给自己制定标准:
每周不超过4小时。
孩子不再跟她对着干,也不再用哭闹、威胁来解决问题和冲突。
孩子的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并给自己制定了新的学习目标,准备中考报考成都名列前茅的国际部。
孩子的社交活动也越来越丰富,性格也越来越开朗,整个人都充满了朝气。
正如人民日报所说的那样: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孩子都是循着父母的脚印前进,学着父母的样子成长,只有父母先做出改变,孩子才能自然地变好。
记得童话大王郑渊洁也曾经说过: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首先要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
他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始终坚持一个原则:
先学爸,再学霸。
他坚持每天4点半起床写作,写6000字,36年从不间断。
他的女儿问他:
“为什么起这么早?”
他说:
“先把重要的事做完,这样一天就非常轻松了,否则什么事也做不踏实。”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女儿从上学的第一天开始,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心无旁骛地写作业,之后再去做其他事。
他从来没有对女儿说过“你要努力”,而是对自己说:
“郑渊洁,你要努力。”
他努力活成了女儿的榜样,女儿也努力活成了他的骄傲——以全校第一的好成绩被6所名牌大学录取。
所以,你看。
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强大的力量。
父母先改变自己,孩子就会跟着改变自己。
父母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就会成为父母的骄傲。
父母好了,孩子才会好。
校长李镇西说过:
“我们提到一个孩子的好坏,不会问‘这孩子的班主任是谁’,只会问‘这是谁的孩子’。
唯一和孩子成功成长有关系的,就是家庭。”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
家庭的好坏决定了孩子的好坏。
父母先在自己身上使劲,让自己变得更好,让家庭环境成为滋养孩子的沃土,孩子才能长势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