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咸阳大学生征兵入伍能减多少学费?
2023-12-02
更新时间:2023-11-30 10:34:18作者:橙橘网
中国基金报记者 郭玟君
作为金融科技节的核心板块,2023中国(深圳)金融科技大会于11月29日正式召开。会上,多个粤港澳大湾区内重大项目重磅发布。内地、香港及澳门的众多官员、企业家及学者热议金融科技创新之路,以及如何赋能实体经济,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资本市场金融科技联合创新中心揭牌
大会现场举行了资本市场金融科技联合创新中心揭牌仪式。
据悉,该中心于2023年6月19日由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复同意,依托资本市场学院设立,致力于打造资本市场领域科技人才培养、创新研究合作、协助监管服务的高标准平台。
同时,大会举行了深圳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第二批项目启动仪式,中国证监会于2021年10月正式同意深圳市开展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首批10个项目运行平稳、初见成效,此次第二批项目启动进一步推动了试点走向深入。
深港跨境数据验证平台正式启动
在本次大会上,深港跨境数据验证平台正式启动。
该平台是深港推进跨境数据安全、便捷验证,探索建立开放型、合作型、示范型跨境数字服务融合的创新实践。平台建成后,深港两地将不断拓展业务场景,为深港两地居民跨境工作、生活及企业拓展业务提供便利条件。
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安全、高效、合规的跨境数据流动,成为助力跨境金融开放创新、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关键。
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
甪端企业20榜单正式发布
会上还发布了“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甪端企业20榜单”。
据悉,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甪端企业20榜单于今年4月开始征集,经过层层筛选和选拔,最终评选出20家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甪端企业。豆沙包、大数信科、凡泰极客、微众信科、深圳CA、中证信用云等企业上榜。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企业科创能力强、未来增长潜力大,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领域具有较大竞争优势。
在专业领域分布上,普惠科技领先其他领域,位列第一,占比25%,合规科技、保险科技、大数据与AI并列第二,各占比10%。
从城市和地域分布来看,上榜企业主要以深圳、香港、广州为主,基本涵盖了绝大部分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企业,珠海也在不断发力,吸引更多的优质金融科技企业入驻。
主要技术要素分布上,上榜企业中,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深度学习是金融科技企业的核心技术,占比均在30%以上,其中区块链、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生物识别等技术要素还在不断发展。
估值分布方面,上榜企业估值规模小于10亿的企业占比44%,在10亿至30亿区间企业占比39%。
《深港澳金融科技师》
一级考试更新教材发布
会上举行了《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一级考试更新教材的发布仪式。
据了解,此次编写与修订工作历时一年半,由资本市场学院牵头,并健全和完善了一级考试教材编写委员会的工作架构,首批17位专家包括唐杰、何宝宏、张博辉、张凯等学者,同时联合了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国信通院、深圳大学微众金融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
本次更新的《经济金融财会通识》、《5G物联网、区块链与云计算通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通识》以及《合规、伦理与标准化通识》四本教材,不仅对金融科技核心领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也充分考虑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旨在帮助读者全面理解金融科技的内涵和外延,以适应日新月异的金融科技发展环境。
王卫民:我国在金融科技
国际竞争中优势明显
国务院参事室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卫民在致辞时表示,近年来,我国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在金融科技领域实现了迅猛发展,在金融科技国际竞争中取得明显优势,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我国金融增强发展韧性、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他希望深圳继续擦亮金融科技品牌,提高站位,找准定位,主动作为,将自身发展进一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融入国家战略,承担起更多的使命和任务。
许正宇:多举措促进跨境金融科技合作
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致辞表示:“深港金融合作一直非常紧密,我期望与深圳共同把握当中的机遇,推动这重要的发展目标。”
许正宇指出,香港十分重视金融科技发展,促进跨境金融科技合作亦是工作重点,过去香港推出了多项相关措施。
一方面是推动数字人民币的跨境应用。把数字人民币的金融生态圈与香港支付工具和银行支付系统连系起来,重点在于零售支付,便利跨境消费,促进与大湾区的互联互通,并能为将来探讨大湾区更多应用和使用数字人民币的场景铺路。
另一方面是香港与内地之间的监管合作及支持创新措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管局已推出跨境金融科技一站式测试平台,让金融机构及科技公司就其跨境金融科技项目于香港及内地大湾区城市同时进行测试,加快推出金融科技产品的速度和减低开发成本。2023年11月,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及澳门金融管理局共同签署监管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深化大湾区金融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提供一站式平台推动三地跨境金融科技项目测试。
第三方面是发展金融科技不可或缺的人才措施。香港于2023年10月推出“湾区专上学生金融科技双向实习计划”,协助学生在香港及大湾区内地城市的金融科技企业取得实习工作经验,及早增进他们对投身金融科技行业的认识,藉以壮大金融科技人才库。
许正宇说:“香港和深圳同为大湾区发展中的中心城市和核心引擎,我期望深港两地继续携手合作,通过两地政府、监管机构及金融同业共同努力下,为大湾区高水平发展贡献力量。”
彭海斌:深圳金融科技发展亟需汇集各方智慧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彭海斌在致辞时表示,在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大力发展好数字金融,成为当下及未来金融行业发展的时代课题。
彭海斌表示,随着政策环境优化、企业雁阵格局形成、实践案例不断涌现、创新试点深入推进,深圳的金融科技生态持续优化,正努力建设具有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深圳金融科技的发展,亟需汇集各方智慧,形成强大合力。
陈维民:金融科技是推动大湾区合作重要抓手
香港金融管理局副总裁陈维民致辞表示,金融科技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重要抓手。
陈维民介绍了近期香港与内地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合作取得的一系列重大进展。
首先,香港金融管理局和人民银行已经开展多项央行数字货币的试行计划,包括以香港的快速零售支付系统“转数快”充值数字人民币(e-CNY)钱包的技术测试,并研究数字人民币在香港跨境使用,便利两地人员往来的支付需求。
另外,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同人民银行以及其他央行和国际清算银行推动货币桥(mBridge)项目,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跨境支付存在的速度慢、成本高等痛点。这个走在国际前沿的跨境央行数字货币项目即将进入商业应用阶段。
此外,近期我们与人民银行、澳门金融管理局签署了三方“监管合作备忘录”,加强大湾区三地金融科技创新监管的协同性,并提供更便利的监管环境,推动跨境金融科技项目的发展,进一步支持大湾区的金融科技创新。
刘杏娟:深化粤港澳金融科技创新交流合作
澳门金融管理局行政管理委员会委员刘杏娟致辞表示,为促进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澳门金融管理局今年持续提升金融基础设施,优化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为金融科技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据刘杏娟介绍,澳门金融管理局今年已先后建成澳门元与港元及人民币的即时支付结算系统,也构建了支持澳门元和港元快速小额跨行转账,提供全天候服务的“快速支付系统”。
此外,澳门金融管理局还与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共同签署《关于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化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下称“备忘录”)。透过签署备忘录,实现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香港金管局金融科技监管沙盒、澳门金管局创新金融科技试行项目的监管要求进行联网对接,深化粤港澳三地金融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携手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创新发展。
刘杏娟表示,未来澳门金融管理局将继续与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紧密合作,积极拓宽金融科技的应用场景,以科技赋能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绩效,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深港澳携手共同打造金融科技发展高地
据悉,本届大会由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香港金融管理局、澳门金融管理局、前海管理局联合主办,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深圳价值在线信息科技公司承办,资本市场学院、深圳金融科技协会等多个单位协办。
大会的举办,既反映了深圳良好的金融科技生态,也反映了近年来深港澳三地在加强金融科技交流合作,共同打造粤港澳金融科技发展高地的创新实践。
据介绍,深圳市高度重视数字金融发展工作,在金融科技领域基础优、起步早、政策支持力度大,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金融科技生态体系。2022年4月,《深圳市扶持金融科技发展若干措施》出台实施,提出金融科技机构引进、复合型人才培养、举办金融科技节等系列措施。2023年2月,《深圳市金融科技专项发展规划(2023-2025年)》发布,进一步明确要加快打造国际一流金融科技创新生态圈,不断完善金融科技“技术研发+场景应用+成果转化+人才支撑+标准建设”全过程产业链等重点任务。
在此过程中,深港澳三地金融科技互动交流日益密切,联合举办了金融科技峰会、金融科技周大湾区专场、湾区金科沙龙等系列活动,搭建了分享经验、深度对话、共谋发展的机制平台;深圳市金融创新奖每年单独设置有“深港金融合作”专项名额,评选了一批优秀项目。在人才培养方面,深港澳三地还联合启动了“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专才计划,初步构建起集培训、考试、资格认定等为一体的特色体系,4年来已累计培育2256名一级持证人、200余名二级持证人,逐步成为国内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的品牌工程。
深圳市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紧扣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扎实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更加精准有力发挥金融科技的赋能作用,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编辑:舰长
审核:木鱼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