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加速探底 静待趋势明朗
2023-06-06
更新时间:2023-05-29 10:31:37作者:橙橘网
作者:子非鱼
01
队伍收缩序幕拉开
3月下旬的时候,我曾以哈尔滨发布的《哈尔滨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人清理规范工作方案》分析过,队伍收缩,已经从中央蔓延至地方。
这种蔓延趋势,也是中央在年初既定的路线。
今年年初发布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不仅明确提出了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精简5%的目标,还要求地方也要着手精简:
地方党政机关人员编制精减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结合实际研究确定。县、乡两级不作精减要求。
在这一要求之下,东北的哈尔滨打响了队伍精简第一枪。精简的首当其冲者,是编外人员,毕竟不是正式员工。
加上哈尔滨,今年前前后后有十多个城市加入。
比如陕西延安出台了《延安市机关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管理办法》,提出:
机关公务员(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重要涉密岗位、行政执法岗位和人事财务等重点岗位,一律不得使用编外聘用人员。有经营性收入的事业单位,一般不核定财政负担的编外聘用人员。有空缺编制和编内人员能够保障工作的,不予核定编外聘用人员。安全保卫、卫生保洁、维修维护、园林绿化、车辆驾驶等后勤服务推行社会化、市场化,实行劳务外包,不予核定编外聘用人员。
并且还提出编外人员平均工资要控制在2800元以内。这是要用底薪主动逼退一些编外人员啊。
果然,柿子专挑软的捏。
除了哈尔滨、延安对编外人员进行精简外,陕西安康、江苏徐州、合肥肥西县、长沙雨花区等地都发布了类似文件。
合肥肥西明确提出,编外人员现在只减不增。长沙雨花区已经精简了5%。
此外,根据澎湃新闻披露,云南楚雄、广东惠州、湖北十堰等地正进一步规范编外聘用人员管理,一批管理办法接连落地。
02
队伍精简背后
在对编外人员精简之后,后续大概会向体制内人员动手了。其背后是,当下的经济环境、财政压力、卖地压力让很多城市捉襟见肘。
财政压力,是很多城市对体制内人员精简的主要推动力。
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03亿元,比上年增长0.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08818亿元,比上年下降2.1%。
尽管全年财政收入仍保持着微幅正增长,但增速已经降到了最近几十年第二低,只比2020年的负增长好一些。而其中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在不考虑留抵税的因素下,已经在下降了。
同时,财政部最新公布的今年前两个月数据显示:
1-2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642亿元,同比下降1.2%。1-2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主要是卖地收入)6965亿元,同比下降24%。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财政部
进入2023年,全国一般预算收入增速恢复不错,但卖地收入仍在大跳水。
财政部披露的数据显示,前4个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1761亿元,同比下降21.7%。
2023年过去了三分之一卖地收入才1.176万亿,全年可能不足4万亿,卖地收入的窟窿仍在扩大。
而我们都知道,卖地收入是很多地方城市的主要钱袋子。虽然地方城市的钱袋子有四个,但主要钱袋子就两个,一个是税收,一个是卖地收入。
而很多城市卖地收入比税收收入更高,很多城市的土地财政依赖度都超过了百分之百。
地方城市启动的大基建、发行的债券、给公务员的工资,很大程度上都依赖卖地收入。
在这种背景下,有不少城市发不出公务员工资的情况,有的停运公交,有的拍卖国营的旅游景点、食堂、殡仪馆的经营权限。这些新闻,时常能见诸于报端。
最近的城投债话题也很火热,就不展开细说了,大家可以自行看看主流媒体的报道。
到了这一步,地方城市只有两个办法:
一个是想办法筹钱,扩大收入。但在如今的宏观环境下,比较难。疫情放开之后,流动性虽然释放了,但经济复苏仍在艰难爬坡。
另一个则是节约开支。精简编外人员,就是其中之一。
早就遭遇财政压力的山西,2020年就在省内选定了忻州市河曲县、临汾市浮山县、太原市娄烦县、吕梁市石楼县、晋中市榆社县、长治市黎城县6个人口不足20万的县城进行精简。
其中娄烦县精简了13个机构,22个事业单位。石楼县裁减了10个部门,机构减少了37.1%,事业单位减少了31.1%,人员经费节约了2200余万元。
制图:城市财经;根据公开报道梳理
再看今年率先打响编外人员精简的哈尔滨。
正常年份的2019年,哈尔滨一般预算内收入370.9亿元,比上年下降3.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01.1亿元,增长14.4%。财政缺口高达730.2亿元。
去年疫情之下,一般预算内收入是262.2亿元,同比减少了28.3%。同期支出1065.5亿元,增加了7.4%。
缺口扩大至803.3亿元。
来源:哈尔滨统计局
可以看到,哈尔滨的财政缺口非常大,严重依赖支付转移。
去年疫情之下,所有省市的财政自给率都没有达到百分之百。其中有22个省市自治区财政自给率没有达到50%。
都依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03
节流更需开源
其实,对体制内人员精简,是非常有必要。
纵观中国历史,每一个朝代发展过程中都遭受过冗员的困扰。体制内人员越来越多,国家财政就越来越大。
而随着人口见顶转向,尤其是很多地方人口早就开始减少,服务人员的队伍需要顺势缩减,而不是让很多人坐吃空饷。
这意味着,在内卷如斯的时代里,没有什么是牢靠的,哪怕考公,也有可能面临中年失业的局面。
但没办法,环境如此,当我们改变不了环境的时候,就只能努力去适应它。
除此之外,这两年很多城市的地铁规划被砍,包括深圳、杭州、成都这种级别的城市,也没能例外,本质上也是避免地方城市债务扩大。
但老话说得好,节流不如开源。在节流的同时,我们更需要的是开源。
今年成功开源的例子,非山东淄博莫属。这座在山东省内本来逐渐没落的老工业城市,今年成了最大的网红。
打出烧烤这张牌后,今年一季度,淄博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111亿元,同比增长约4%,这一增幅列山东省第3位,比上月提升7个位次。从月度数据来看,1月当地收入出现两位数降幅,2月份收入增速实现由负转正出现微增,而3月份收入增速高达32%。这似乎跟3月份淄博烧烤走红时间相近。
同时,一季度吸引了480万人前来旅游,新增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分别达到1.5万人、1.2万人,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26.7%、37.4%。
这就是产业的力量。换句话说,开源的关键,在于丰富城市的产业。有产业,才能创造就业岗位,才能留住和吸引人,才能创造经济和税收。
所有的城市,需要认清自身,挖掘自身,不要固步自封,掌舵人要走出去看看世界,为自己的城市争取到好的投资,然后要耐得住寂寞,持续加持自身的产业,但求本心,无问西东,才有成功的希望。
无论什么城市,最忌讳的是对资源或者某一个产业过度依赖。淄博虽然依靠烧烤产业走红,但这种城市若想实现崛起,烧烤是肯定不行的。
毕竟烧烤没有含金量,可替代性太强。淄博需要抓住这次被全国关注的机遇,从烧烤走红的经验中,去布局更好、更牢靠、更能适应这个时代的产业。
快速发展的世界中,没有任何一个产业是牢靠的,要紧跟时代步伐,紧随科技步伐,利用科技的力量赋能自身的产业升级,跟随时代的改变而改变,才能立于潮头之上。
时代中的人也是一样,不要想着永远的朝九晚五铁饭碗,时刻保持危机感,才能更好适应越来越卷的这个时代。
尤其是那些躺在体制内端着铁饭碗的人,活到老学到老,所谓技多不压身,不然有朝一日被裁员,会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