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家家居的一些疑问

更新时间:2023-11-08 08:21:00作者:橙橘网

顾家家居的一些疑问



每篇读懂一家上市公司,带你了解基金重仓股!

A股家居第二大龙头要易主?

11月6日晚间,A股家居龙头顾家家居(603816.SH)突发公告,当日收到控股股东顾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顾家集团”)的通知,顾家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TB Home Limited与盈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盈峰集团”)和/或其控制的主体(均非上市主体)正在筹划有关顾家家居的股权转让事宜,该事宜可能涉及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变更。

资料显示,盈峰集团实际控制人为何剑锋,美的集团实际控制人何享健之子。目前,何剑锋已控制两家上市公司,分别为盈峰环境和百纳千成。

笔者毫不怀疑盈峰集团入主顾家家居后会给公司带来二次飞跃,但是好奇的是控股股东顾家集团为何会忍痛割爱让出控股权?顾家家居到底面临什么问题?

家居行业第二大龙头

顾家家居主要从事客餐厅及卧室家居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是软体家居行业仅次于欧派家居的第二大龙头,近年来经营情况稳健。

最新2023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顾家家居实现营业收入141.36亿元,比上年同期微增2.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01亿元,同比增长6.98%。



从纵向来看,顾家家居历史上一直保持着较为不错的增长态势,但近些年受地产行业低迷影响,增速整体疲软。据ifind数据显示,公司2020-2023年3季度营业收入分别为126.66亿元、183.42亿元、180.10亿元和141.36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4.17%、44.81%、-1.81%和2.72%。



从横向来看,家居领域龙一、龙二、龙三的格局还是较为清晰,顾家家居市值、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等多项指标稳居行业第二位,虽然距离欧派家居还有一些距离,但也领先于索菲亚几个身位。

一些疑问

对于一家优质龙头公司来说,控股股东却要筹划股权转让,那么这家公司自然会存在一些问题。

而仅从财报上看,顾家家居确实存在一些令人不解的问题。

1、货币资金



货币资金是顾家家居资产负债表中增速最猛的一个科目。据if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季度末公司货币资金高达52.75亿元。占资产百分比高达29.85%,换而言之公司有接近三分之一的资产是货币资产。



由于三季报并没有披露货币资金的具体结构,而从报告期临近的半年报数据来看顾家家居的货币资金主要以银行存款为主。



但需要注意的是,顾家家居的利息收入并未跟随银行存款增长而增长。据ifind数据显示,2020年顾家家居利息收入为0.61亿元,当年度公司货币资金期末余额为22.41亿元,而2023年前3季度顾家家居利息收入为0.84亿元,货币资金却高达52.75亿元。



另一个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坐拥大笔现金的顾家家居短期借款却出现了短期大幅上涨。据find数据显示,顾家家居在2021年年末的短期借款为4.69亿元,2022年年末则飙升3倍至14.79亿元,2023年3季度末再度飙升2倍至31亿元。



按照顾家家居2023年半年报披露的短期借款结构,公司信用借款占据较大比例。



同期,顾家家居的长期借款并未出现大幅上涨,不排除是随着房地产低迷信贷环境出现一定变化。

2、固定资产

顾家家居另一个让人感到一丝焦虑的科目是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



顾家家居自上市以来一直处于高歌猛进的状态。截至2023年3季度末,顾家家居固定资产合计42.92亿元,相较于2016年上市之初增长4倍。

当然,部分读者可能注意到,顾家家居的资产负债率在近些年持续走低,表面上公司的偿债能力在增强。

但实际上主要是由货币资金和固定资产两个科目高速增长导致,货币资金的问题上文已经讨论过了,而固定资产理论上是加分项,但在地产行业大周期向下的背景下,目前盲目花巨资扩张恐怕很难有很好的效益。







也需要注意的是,近2年顾家家居的在建工程速度有放缓趋势。如2022年末,华中(黄冈)基地项目和定制智能家居制造项目的工程总进度分别为82.00%和82.29%。而在2023年中报里,两个项目的进度分别为84.63%和84.68%,半年仅推动约2%。

据相关数据显示,上半年家居建材行业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家居行业7月零售总额下滑13%,建筑及装修材料1-7月份则下滑了近20%,寒气逼人。

而在当前的大背景下,顾家家居能否消化新增产能存在疑问。

需要提一嘴的是,行业龙头欧派家居也有类似盲目扩张的问题,后面我们还会细聊。

3、股权质押



据ifind数据显示,顾家家居控股股东顾家集团持有2.09亿股股票,其中6311.41万股处于质押状态,顾家集团一致行动人TB Home Limited持股1.15亿股,其中9447.68万股处于质押状态,占比为82.28%。



另外,顾家家居经过大幅回调后估值早已经处于历史的底部,再加上公司中规中矩的业绩,但依然无法阻止公司控股股东在2022年进行了一次较大幅度的减持,到底是出于何种原因何种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