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卖房“摘星脱帽”的海马汽车,再一次站在风险边缘

更新时间:2023-11-02 00:09:41作者:橙橘网

靠卖房“摘星脱帽”的海马汽车,再一次站在风险边缘


10月31日晚间,海马汽车(000572.SZ)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聚焦主业并优化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产,公司与金盘物业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将持有的海马物业100%股权转让给金盘物业,转让价格为2206.62万元加标的股权过渡期损益。

不过,二级市场投资者对此似乎并不买账。今日公司股票小幅冲高后便震荡回落,截至11月1日收盘,股价收报4.2元,下跌0.25%,总市值69.07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2021年和2022年扣非净利润连续出现亏损,如果今年净利润不能扭亏为盈,公司将再度被“戴帽”。

回溯来看,2019年,公司通过“卖房自救”之后成功“摘星脱帽”。如今再度重操旧业,一方面,为聚焦主业并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或为减轻公司盈利压力。不过,现如今房地产行业不比当年,且卖出子公司收益亦难以填补亏损窟窿。

此外,虽然”聚焦资源做好主业”一直是公司的核心任务,但是其销量情况却依旧低迷,主业起色也不大。为摆脱困局,公司选择聚焦氢能源战略,然而此举对公司来说如远水难解近渴一般。

巨亏之下,花式自救

资料显示,公司创立于1988年,曾经为国产车的实力干将,更是海南工业的“领头羊”,令很多海南人心生向往。历史销量数据显示,2016年公司销售量近22万辆,其中仅海马S5一款SUV车型的年销售量就超过10万辆,表现十分亮眼。与此同时,公司当年以142.39亿元的营业收入达到历史最高值。

随后,公司汽车销量就开始进入“下行”通道。2017年,公司汽车全年销量下滑35.1%至14万辆,2018年继续下滑51.9%至6.8万辆。伴随着销量下滑,公司的亏损也在迅速扩大。2017年和2018年,净利润分别为-9.94亿元和-16.4亿元,两年累计亏损超过26亿元。因此,“海马汽车”股票名变更为“*ST海马”。

为了自救,公司不得不靠售卖资产、组织瘦身、重整供应链、变革营销渠道等花式手段来解决流动性危机。于是,2019年公司通过“卖房自救”一战成名,当年实现净利润8519.6万元,成功扭亏为盈。2020年6月又成功“摘星”,2021年5月更是成功“脱帽”。

然而,变卖资产似乎为公司打开了“新思路”。2019年之后,公司时不时就会出现变卖“资产”,可以是房地产相关业务也可以是其他子公司,而最终往往确实能给公司带来更高的利润表现。近三年举例来看,公司2021年通过出售金盘实业100%股权,郑州兰马实业有限公司95%股权为公司增加净利润3.02亿元。

不过现在看来,售卖资产只能解燃眉之急而已,因为公司还是没能走出经营困境,其中2022年公司再次转盈为亏。此外,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9.39亿元,净利润亏损1.49亿元,而扣非净利润亏损高达2.23亿元。若公司今年全年净利润继续亏损,将会被“戴帽”。

溢价超200%“卖子”

公告显示,公司与金盘物业于10月27日在海口市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将持有的海马物业100%股权转让给金盘物业,转让价格为2206.62万元加标的股权过渡期损益。同时,由于公司与金盘物业属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根据相关规定,金盘物业为公司的关联法人,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月-6月,公司的营业收入构成为,汽车制造占比92.86%,房地产开发占比1.5%,其他行业占比0.74%。如今再次转让物业板块资产之后,公司将更聚焦汽车业务。

根据银信资产评估有限公司以资产基础法评估,截至8月31日,海马物业资产总额评估值为2215.55万元,增值额为1566.11万元,增值率241.15%;负债总额评估值为8.93万元,增值额为0万元,增值率0;净资产评估值为2206.62万元,增值额为1566.11万元,增值率244.51%。

那么海马物业是否值得溢价超200%购买?据天眼查显示,海马物业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以从事房地产业为主的企业,注册资本600万元。而财务数据显示,截至8月31日(即交易基准日),其资产总额为649.44万元,负债总额为8.93万元,净资产为640.51万元。
从数据上来看,海马物业净资产仅为600多万元,而本次交易价格却超2000多万元,如此定价是否合理?此外,本次定价评估机构关键评估假设和过程也没有,只有一个评估结论,如此操作是否具有说服力?

据了解,本次股权转让价款由金盘物业分两次向公司支付,首笔支付初始股权转让价款的70%即1544.63万元,第二笔支付全部尾款(包括初始转让价款的30%及标的股权过渡期损益)。

作为受让方,金盘物业实力如何?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营收为2096.67万元,净利润为-45.09万元;2023年1月-9月营收为1600.03万元,净利润为100.61万元。截至今年9月末资产总额为2797.5万元,负债总额为925.44万元,净资产为1872.06万元(以上数据未经审计)。

那么,公司“卖子”对其业绩能贡献多少?据公告披露,在经济效益方面,本次交易将给公司带来约1565万元收益。

押注氢能源远水难解近渴

公司在公告中指出,当下面临的经营形势依然严峻,在坚定执行既定战略、争取对外合作的同时,须坚决处置低效无效资产,聚焦资源投入主业。

虽然“聚焦资源做好主业”一直是公司的核心任务,但是其汽车销量却很是低迷。据公司今年9月产销快报,其销售量仅为985辆,其中轿车占965辆,SUV占20辆。这一数字相比于公司巅峰时期的21.6万辆销售数量来看,可谓是惨淡。
与此同时,公司的资产也在肉眼可见地变少。今年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总资产为66.347亿元,尽管相比上年度末增长5.33%,但这一数字放在2021年末是82.07亿元。

为摆脱当下困局,公司提出全面向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转型,押注氢能源汽车。今年3月,公司与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合作包括,在公司第三代氢燃料电池汽车上搭载运用包括日本丰田第二代Mirai电堆在内的成熟部件及系统,完成整车适应性开发。

根据协议,双方争取于2023年投入小批量(200台)开展示范运营,并于2025年规划2000台运营规模。当前,丰田汽车纯电动销量并不理想,该公司与海马汽车的合作预计将生产豪华型新能源车,而且属于“小步慢走”,双方均显示了不自信的一面。

市场对公司押宝氢能源汽车的战略也存在质疑,大部分人认为目前氢能源汽车还处在行业初级阶段,技术不成熟、成本高昂、缺乏基础补能设施。同时,氢能源汽车销量也堪忧,据中汽协数据,今年前8个月,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为0.3万辆。

此外,虽然市场上涉足氢能乘用车的车企不多,但是其中不少都打了退堂鼓。而公司的氢能源战略还在襁褓中,对窘迫的业绩似乎是“远水难解近渴”。(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翟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