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鏖战:阿里云再降价,1个月内4家厂商跟进

更新时间:2023-06-05 12:46:41作者:橙橘网

云上鏖战:阿里云再降价,1个月内4家厂商跟进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杨玲玲

有云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纷争,而这一次是关于价格战。

最新消息是阿里云又降价了。

阿里云官网显示,将对部分ECS产品进行价格调整,其中最高降幅达32.5%,新的价格将于6月6日开始生效。

在此之前,短短一个月内,已有阿里云、腾讯云、京东云等背靠互联网大厂的云厂商宣布降价,运营商也不甘示弱,移动云、天翼云等快速跟进。


图源:图虫创意

“降价谁受益最大,优惠力度怎么样,这些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但不管怎么说,降价对客户总是好的。”近日,一名云服务器代理商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成本是云计算发展命门,站在云计算客户角度来看,云虽然省钱,可这项开支是每月、每年必须的投入项,当企业感觉某家云成本过高,便会选择更便宜的平台。

如今,云厂商们正围绕着云,上演一出又一出好戏,暗流涌动、暗藏玄机。

1月内5厂商降价

“是我们打响了降价的第一枪。”近日,一名阿里云员工对时代周报记者直言,因为算力成本还有降价空间。

4月26日,阿里云宣布启动“史上最大规模降价”,其中核心产品价格全线下调15%-50%,存储产品最高降价50%。此后,阿里云再次宣布免费试用产品增加至80多款,其中包括云原生、AI、安全等多个品类。

阿里云推倒第一张降价的多米诺骨牌后,几家云服务巨头相继跟进。5月16日,腾讯云提出对多款核心云产品降价,部分产品线最高降幅达40%,降价政策在6月1日正式生效。

5月24日,京东云也表示开启“全网大比价”活动,以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为比价对象,承诺官网列表价按上述厂商最低价结算,实际成交价比上述厂商最低成交价再低10%。

互联网大厂相继加入降价行列,电信运营商也不甘示弱。5月16日,移动云宣布将对多款云产品降价,通用入门型云主机、通用网络优化型云主机均降价60%,分别降至包年240元、806.4元;云安全中心降价50%至包年360元;云硬盘备份降价50%至包年7.2元。

同日,天翼云打出核心产品让利90%低至1折的宣传口号。不到1个月时间,已经有5家主流云服务商积极跟进。


图源:图虫创意

“我认为,这是一个信号,国内公有云市场进入短兵相接的‘巷战’。”近日,云计算领域资深专家、前互联网大厂云业务高管刘相君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刘相君认为,各大云厂商纷纷跟进降价,有市场竞争的原因,也有公司现金流、市占率,以及客户粘性的考虑。“云计算这项生意最大的魅力就是复购率,它就像发电厂,生活中电从来不愁卖。也就说,可以参考过去几十年电力市场的发展,云计算将遵循相似的路径”。

在电信行业分析师付亮看来,云服务厂商降价,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其次才是市场竞争需要。

IDC中国研究经理崔婷婷持有同样的观点:随着公有云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资源池的不断扩大、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软件运营服务)产品的研发不断投入以及客户群体云消费能力的不断加强,头部云厂商在价格上有了更多腾挪的空间。

是噱头还是真降价?

“如果你长期和互联网大厂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你会发现离职率最高的,负能量输出最多的,就是云业务的员工。”从事猎头工作超过15年的吴毅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正处于上升期的云计算市场,行业天花板远远没有到来,竞争异常激烈,云市场里常年处于炮火中的管理者,对数字极其敏感,对情绪却颇为冷漠。

竞争、规模、盈利是常年悬在头顶的一柄利剑,价格战在云市场也较为常见。如今,云厂商凭借技术储备和规模效应,再次腾挪出新的降价空间,但是对于降价是营销噱头还是真让利,仍有待观察。

据了解,云服务商在实际销售中的价格并非官网标注的公开价格,而这意味着,为争取客户,云服务商在交易中往往都会给出远低于标价的折扣价格。

此次云厂商的降价潮有其新特点:一是低价策略想要获取的用户主要是中小型企业;二是不同的产品,降价幅度各有不同,但边缘型产品的降价幅度最高。

“国内政企大客户对上公有云仍有疑虑,更倾向于做私有云或混合云,大型企业为了数据安全,也会选择私有化部署,所以中小企业才是降价的主要对象。”作为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等互联网云厂商的代理商,祁进对行业格局熟谙于心。


图源:图虫创意

“免费试用期也好,核心云产品降价也好,主要针对的都是首次签约的企业。”深圳某科技公司运维总监周申振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轮云服务商争相降价,瞄准的主要目标其实是首次签约的企业,对成熟用户吸引力并不大。

“得先把鱼苗吸引进鱼塘养起来。”周申振称,云服务的特点就是和服务商强绑定,难迁移。

其进一步介绍,公司团队从2015年开始就使用某云厂商的产品,“我前几天才续约了其负载均衡(SLB)产品,价格一分没降。”

此外,云厂商降幅最大的产品或许不是企业刚需。“刚需与价格无关,价格影响的都是非刚需用户和产品。”一家科技创业公司的CEO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据媒体报道,广告词上,动辄百分之几十的降价幅度,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赚到了”,但事实上,云计算产品的价格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除去一些使用地区、使用期限等外部条件,回归产品本身,各种规则、参数以及配置,都可能让最终成交价出现大幅的波动。

是否击中用户痛点?

纵观国内外云巨头的发展,谷歌2006年首次提出“云计算”概念,但直到2022年谷歌云才首次实现盈利;全球最大的云计算服务亚马逊AWS,也花了10年时间才实现盈利;而回到国内市场,大大小小数百家云厂商中,仅阿里云一家宣布实现盈利。

盈利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以阿里云为例,数据显示,2019财年-2022财年,阿里云业务的收入增速分别为84%、62%、50%、23%(抵消跨分部交易的影响后),呈逐年下滑之势,到2023财年,云业务的收入增速更是降至4%。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2年,天翼云收入579亿元,同比增长107.5%。联通云和移动云同样实现翻倍增长,联通云收入同比增长121%至361亿元,移动云收入也同比增长108.1%至503亿元。其中,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的云业务收入均突破500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称,三大运营商发展迅猛在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政企客户在采购时,对国资背景的优先级上调,因此大量的政企大单,落入到拥有国资背景的运营商云手中,由运营商云担任总包的角色。

与此同时,电信运营商本身就拥有丰厚的硬件资源,掌握着全国54%的数据中心机房。此前出售给互联网云厂商的机房和网络带宽,眼下随着“云网融合”规划的实行,这部分资源将更明确地转化为运营商云的自身优势。

国金证券研报数据显示,2021年8月-2022年8月期间,全国1亿元以上政企数字化大单中国电信获取104个,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分别取得68个与34个,阿里云只拿到9个。

焦虑的不止阿里云一家。根据调研机构IDC发布的《2022年下半年中国公有云市场报告》,在IaaS+PaaS市场,阿里云市场份额从2021年下半年的36.7%减到31.9%,排名仍然保持第一;腾讯云市场份额从11.1%减到9.9%,排名从第二降至第四。

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云市场头部玩家不得不陷入降价的贴身肉搏。在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B2B与跨境电商部主任、高级分析师张周平看来,价格战只是短期内搏斗的利刃工具,而差异化和创新才是云计算产业在成熟期取得成功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本身拓展步伐的放缓,互联网在国内云计算中的占比开始逐步回落,政企、金融、零售等传统企业成为上云的主力用户。崔婷婷表示,公有云大客户来本身有一定议价权,除了产品价格外,咨询、建设和运维服务同样是重要的成本支出。


图源:图虫创意

对B端用户来说,比起价格,可靠的服务可能更重要。“未来的云计算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围绕生态系统而展开。云服务商不仅要提供基础设施和技术,更要打造差异化的产品与解决方案,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张周平说道。

时至今日,云厂商又一次来到关系行业命运的关键路口。下一步该何去何从?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新难题。

(文中刘相君、吴毅、祁进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