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嘉:新一轮“房改”要解决哪类住房问题?

更新时间:2023-11-01 17:09:05作者:橙橘网

李宇嘉:新一轮“房改”要解决哪类住房问题?

  中新经纬11月1日电 题:新一轮“房改”要解决哪类住房问题?

  作者 李宇嘉 广东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近日,《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简称“14号文”)关于住房体系的新表述引发热议。“14号文”提出两个任务“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和“推动建立房地产业转型发展新模式”。这是为解决当前楼市哪些突出问题?将如何影响楼市发展?


  李宇嘉

  楼市新模式离不开住房保障

  当前,楼市新开工回落、商品房销售回落、房价阴跌等现象存在。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需求潜力还很大。而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即需求端各种激励措施,比如给资格、加杠杆、降门槛等,让市场提振信心、扭转预期等,作用空间已经很小。

  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供需错配。当前,房改也好,打造新模式也好,强化住房保障也好,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基本逻辑就是,通过政府主导的保障房,让住房困难人群享受城市化的公共服务,从而成为市民,构建“先租后买”“先小后大”“先上车后改善”的住房资产拥有阶梯,最终成为城市的有产者。这样,商品房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需求断层和库存高压,才能破解。

  事实上,住房保障工作一直在做,但其中仍有几点问题,一是,由于商品房价一直在上涨,而产权式保障与市场销售是打通的,始终难以避免寻租或套利的局面,导致有的无法配置给需要的人。二是,住房保障主要局限于有户籍低保低收入的,尽管有的城市也在扩面(保障常住人口),但力度还不足。三是,住房保障还需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化。四是,保障性住房与商品住房,在区位、品质、公共服务上的差距明显。

  推动新模式落地需要两个抓手

  目前,楼市进入“下半场”,上半场的动力(房价预期、加杠杆、高收入资产配置)褪去,而中间层未经由保障房的扶持而成为有支付能力的购房群体,于是就出现需求断层。

  此次,“14号文”关于配售型的保障性住房,最大的特征体现在成本价供应和封闭管理。对该类型住房,土地是划拨的(或盘活存量土地),资金来自低息贷款或债券,建设主体的国企城投。这样的组合能最大限度降低建设成本,实现成本价供应,让困难群体纳入保障。封闭流转,一方面能杜绝寻租或套利,使得房源分配给最需要的人群;另一方面,也能避免后期套现导致二手房挂牌量大幅度增加,冲击商品房市场。从人群来看,则主要关注户籍无房户、新就业大学生、为社会提供基础服务的工薪阶层三类群体。

  未来的住房保障,则分为两大块:一是配租型的,包括针对城市低保低收入群体供给兜底式保障,即公租房;也包含保租房,针对收入不太低,不符合公租房条件,但也买不起房的群体。二是配售型的,即针对有一定收入积累,想获得产权住房,但支付能力弱的购房困难群体。

  目前来看,户籍低保低收入的群体,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未来,应该学习新加坡、德国等发达国家,在住房问题(“有房住”)基本解决的基础上,将住房保障的范围扩大到所有住房困难群体。而推动新模式落地,有两个抓手:一是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推进产权住房供给侧改革;二是推进城中村改造,推进租赁住房供给侧改革。二者共同的目的,就是以供给侧改革来纠偏供需错配,让有效供给顺应有效需求,解决需求断层的问题,促进“先租后买”“先上车后改善”的健康循环。(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张芷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