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加速探底 静待趋势明朗
2023-06-06
更新时间:2023-06-06 10:31:46作者:橙橘网
又是一年高考季,莘莘学子们经过多年苦读即将迎来人生的大考,而今年高考前夕,恰逢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在轨运行的中国空间站成功对接。上游新闻浏览历次载人航天任务的航天员履历发现,他们中不乏普通家庭出身,经过自身努力,最终通过高考走上航天员岗位的。上游新闻根据公开报道对他们的经历进行了盘点,希望能以此为即将参加今年高考的学子们加加油、打打气。
桂海潮
县城理科第一考上北航31岁任博导
5月29日,随着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名单的公布,36岁的桂海潮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里。作为我国执行载人飞行任务首个载荷专家的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教授,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
桂海潮的堂弟桂海鑫介绍:“我们的父母都是农民,在学习上没有办法给予太多帮助,但非常支持我们,希望我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对于兄弟俩的成绩,父母也不过多过问,指引他们的,是父亲最常说的话,“用心去做就好了,遇到困难就想办法解决。”
从小,桂海潮对科学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是他少年时代最为心爱的科普读物。在这套书里,他学习到了很多航天的入门知识,特别是看到“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致力于航天报国的感人事迹后,桂海潮崇拜不已,也在心里埋下航天的种子。
▲桂海潮。
就在高二,还发生了一件决定桂海潮人生轨迹的“大新闻”,那一年,桂海潮从校园广播听到: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
两年后,桂海潮以云南省施甸县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他也是那一年北航在云南省录取的理科最高分。9年时间,桂海潮一路从本科攻读完博士学位,继而赴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近20篇SCI学术论文。2018年,31岁的桂海潮便在母校担任起了博士生导师。
2018年的一天,全院召开大会。会上,院长宣布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国家开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员,跟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选拔的航天员分三种类型,即: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其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拔。
▲桂海潮准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
经过两年零三个月的训练,在地面模拟器做过无数次的操作后,桂海潮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加入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北京时间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入轨后,于北京时间2023年5月30日16时29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
“我家就住在他读书的中学里,我家的厨房对着他高中住的那间小屋。每天黄昏吃饭的时候,都会听到他在大声朗读背诵。小时候贪玩,经常被老爸揪着去看他学习,透过那扇纱窗,我不知道我看到的,是一个宇航员的曾经。”在相关新闻的评论区,这条留言触动了许多人。
朱杨柱
未能成为飞行员但坚决报考飞行器专业
5月29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名单公布,成熟稳重的朱杨柱首次公开亮相。
打小,朱杨柱心中就有一个蓝天梦。他中学时代的母校——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是飞行员选拔基地之一,学校里配置了一些飞行训练器材。他在学习之余,就热衷练习那些飞行器材,尤其是有高难度的固定滚轮玩得特别溜。
种种原因,他没能成为飞行员,但高考填报志愿时坚决填报国防科技大学飞行器系统与工程专业。
大学期间,朱杨柱先后攻读流体力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参与研究的项目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某工程大队。2017年,朱杨柱被推荐进入航天工程大学,负责建设力学基础实验室,在开展科研工作同时完成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一次不经意间,朱杨柱得知第三批航天员招选扩大范围,向相关领域招收航天飞行工程师。他所在的学校也在其中。
▲朱杨柱。
“虽然不能驾驶战机翱翔蓝天,但是如果能飞向更高更远的太空,岂不是更加令人向往?我一定要试一试。”朱杨柱说。
经过一轮又一轮严格的选拔后,他顺利过关,最终成为中国第三批航天员。
2022年6月,朱杨柱入选神舟十六号乘组,在第三批航天员中率先执行任务。
2023年5月29日,首次公开亮相的朱杨柱说:“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我将在指令长的带领下,完成好空间站组合体的日常使用、维护和维修任务,开展好载荷照料和实(试)验工作,确保空间站更加高效、稳定、安全、长久地运行!”
陈冬
子弟校毕业考上长春飞行学院
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驾乘飞船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在轨驻留6个月,先后进行3次出舱活动,完成空间站舱内外设备及空间应用任务相关设施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于2022年12月4日安全返回。而神舟十四号任务是陈冬继神舟十一号后的又一次飞天。
陈树林夫妻俩都曾是洛阳铜加工厂的职工,他们有两个儿子,老大叫陈波,在广东东莞当医生;老二就是陈冬,1978年生,比哥哥小4岁。
1991到1997年的6年间,陈冬在洛阳市第二十二中学(原洛阳铜加工厂职工子弟中学)度过。
上初中有一次,陈冬和伙伴们躺在地上看夜空,发现一个会动的亮点。他就好奇地问哥哥:“那是流星吗?”哥哥告诉他那是卫星,之后好奇的陈冬还专门跑到图书馆找来有关卫星和太空的书看。孩子自小憧憬蓝天和太空,做父母的早知道。
在教过陈冬3年物理的张钦老师记忆中,当年他是个遇到问题爱钻研、好问,有探索精神的“学霸”。“有一次陈冬跑过来问我,失重是个啥感觉?”张钦回忆说:“当时我说,‘就是失去重力的作用,人飘浮了起来,具体是个啥感觉,我也说不清,只有到太空中才能体会到’。没想到,多年后,这句话在陈冬身上实现了!”
“爸,我想考飞行员,我报考了长春飞行学院。”1996年,正读高三的陈冬回家告诉陈树林。虽然事先没商量,但陈树林对孩子的想法还是支持的。
▲陈冬。
陈树林回忆说,第三次体检时,陈冬视力是1.2和0.9,而招飞的视力要求最低是1.0,也就是说一只眼睛差了0.1。父子俩沮丧地坐火车回洛阳,路上陈树林安慰儿子:“没事儿,咱就一心准备高考吧。”
陈冬当年高考考了600多分,超过重点线。没想到情况因此峰回路转,陈冬优异的文化成绩引起了招录人员的注意,最后按特别规定补录陈冬达标,成功考入长春飞行学院。
航天员刘洋回忆,陈冬与她是同年入伍的战友,同年当上飞行员,又在同一年加入了航天员大队。陈冬阳光聪敏,头脑清晰思路敏捷。无论面对多大的压力、多么繁重的任务,似乎都未曾听到过他的抱怨,总是开朗以待。
他又是一个极有条理的人,无论多么忙碌,他都能气定神闲、有条不紊。强化任务训练的那段时期,虽然他们的训练科目安排得非常紧凑,但你总能看到他精神饱满地按时出现在体训场上,一丝不苟地练习各种器械。
刘洋
高考695分成郑州首个女飞行员
1997年的夏天,18岁的刘洋也在高考。
从小刘洋就特别刻苦学习,她是老师们眼中的好学生,也是上重点大学的“好苗子”。
695分——这是刘洋当年的高考成绩,这个高考分数超过当年地方重点院校录取线31分,可以考上一所相当不错的“重点大学”。
人生总需要面对选择,有时还有点“阴差阳错”。
“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姑娘能够飞上太空当一名航天员。”刘洋母亲牛喜云笑着说,小时候,刘洋的理想有很多——公交售票员、医生、律师、科学家……
▲刘洋。
199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次在河南省招收女飞行员,而这成了改变刘洋命运的拐点。
刘洋成绩好,视力好,身高也符合标准。当时班主任老师武秋月认为,能当飞行员是件大好事,也没跟刘洋商量,就替她报了名。
谈及当年的心情,牛喜云说了一个词:矛盾。“因为家里都是普普通通的工人,对飞机的理解是空白,有些顾虑。后来碰到一个机场退休的工作人员,我们谈了3个多小时,人家说孩子会有出息的,放心吧。”当初班主任武老师也跟刘洋说:上大学的机会有的是,但当飞行员的机会或许就这么一次。
一路过关斩将,最后刘洋成为郑州市首个也是当时唯一一个被录取的女飞行员。
刚进入飞行学院时,刘洋也未曾想过以后会飞向太空。而点燃她对飞天最初向往的,是教员的一句感慨。一堂课上,教员讲述了世界第一位飞上太空的女性——前苏联航天员捷列什科娃的故事,感慨地说:“中国是嫦娥的故乡,太空不能没有中国女性的身影!”
▲695分——这是刘洋当年的高考成绩。
航空与航天,虽一字之差,但要完成这个转变,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
2009年5月,我国第二批航天员选拔启动,并史无前例地准备招收女航天员。刘洋闻讯报名,她说:“我渴望飞得更高。”经过层层选拔,2010年5月,她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
2012年,航天员景海鹏曾表示:“刘洋才两年的航天员,工作训练要追上我们十几年学的内容,不太可能。但是她利用两年时间,周末都没有休息,把所有的课程、十几个系统都赶齐了,和我们步调一致,完全达到了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
2012年那个仲夏,神舟九号发射,太空中首次有了中国女性的身影。
王亚平
田间地头长大被“神五”埋下梦想的种子
2022年4月16日,圆满完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1980年王亚平出生在山东烟台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里。回忆起小时候,王亚平说,果树飘香的季节,美滋滋地和乡亲们一起摘苹果摘桃子,棚底下守杏守李子,那种丰收的快乐现在想起来都印象深刻。小时候干活,也曾被草丛里的虫子吓得尖叫,也被草刺得手上全是血口子……她知道庄稼地头的活计不是游戏,要沉下心去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看着父母为了养活她和妹妹,日夜辛苦劳作,她从小就懂得一个简单的道理,这个道理也让她受益终生,那就是“只有耕耘才有收获”“付出多少收获多少”。
▲王亚平。
王亚平曾梦想成为一名律师或者老师,没想到,一个偶然机会下,她与蓝天结缘。
那个时候,女飞行员是八年才招一批。王亚平班有20个女生,只有他一个不戴眼镜。同学们说:“哎你去试试吧,没准就能选上呢。”没想到她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地通过了所有的体检和测试,最后幸运地成为了中国第七批女飞行员中的一员。
王亚平曾提到,从17岁报考长春空军飞行学院开始,两件事与她形影不离:一是紧张繁重的专业课学习,二是不为常人所知的严酷训练。她能飞4种机型,参加过多次战备演习、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消云减雨等重大任务。
▲王亚平迈出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进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也在王亚平心中埋下了梦想的种子。王亚平说:“我和战友在电视机前共同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我看着火箭灿烂的尾焰,内心突然萌生了当航天员的想法。中国有自己的男飞行员、女飞行员,现在我们有了男航天员,那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呢?”2009年,王亚平报名了第二批航天员选拔。
王亚平也没想到,2003年种在心中的航天梦,在十年之后实现了。2013年,她作为神舟十号载人飞船的乘组成员飞上太空,她也成为中国第二名登上太空的女航天员。
上游新闻综合自 新华社 中青网 中新网 河南日报 齐鲁晚报等 图片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河南日报等
编辑:徐远哲
责编:李洋 王蓉
审核: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