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加速探底 静待趋势明朗
2023-06-06
更新时间:2023-06-02 16:31:43作者:橙橘网
>>>金榜题名,从这一刻的选择开始。网易高考智愿,助力每一位高考追梦人
春夏之交的六月永远离不开一个词——高考。对于每一个经历过高考洗礼的人而言,除了考试本身令人难以忘怀,填报志愿、选择专业这一环节也让无数家庭高呼“心力交瘁”。个人兴趣、就业前景、国家需求……志愿填报需要考虑哪些主要因素?近年来,包括生物、化学、环境以及材料在内的诸多基础学科专业,突然被贴上了“天坑”的标签,这又是为什么?
基础学科怎么就“坑”了?
“生物这个专业不是不好,但是并不好找到心仪的工作,而且现在要求的门槛普遍更高……”
1986年,徐芳参加高考,因为成绩优异,她最终选择了彼时的热门专业—生物。如今,徐芳的侄女即将升入高三,对于未来,徐芳希望侄女慎重做出选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对于中国大学五百余个大学专业,人们对数学物理、天文地理、生化环材等基础学科的争论实则由来已久。作为中国顶级学府的代表之一,清华大学2021年在官网公布了本科生转专业申请结果,相较于2020年,除了社会科学这匹“黑马”,计算机、电子信息和经管(经济与金融)依然稳坐热门专业“宝座”。相较于计算机、电子信息和经管的热火朝天,生物、材料、环境、化工始终是转出专业中的“重灾区”。
同时,数学物理、天文地理、生化环材等基础学科专业的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从业者的专业知识要求更高,入职门槛更高,而本科生的专业储备相对不足,尤其是想要从事科研工作的话,选择深造几乎是毕业生的必经之路。
《清华大学2019年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显示,2019年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本科深造率为68.6%,化学系、环境学院以及材料学院分别为89.6%、82.1%,以及89.3%。
而北京大学所给出的官方数据显示,北大数学学院2018届毕业生共计316人,其中,本科生深造率为79%,协议就业及灵活就业率不足11%;博士生深造率为46%,协议就业及灵活就业率52%。同年,北大物理学院2018届毕业生共计371人,其中,本科生深造率为83.9%,协议就业及灵活就业率不足16.1%;博士生深造率为37.1%,协议就业及灵活就业率为62.2%。
(数据来源: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随着全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基础学科专业毕业生也大幅增长。相较于每年庞大的毕业生人数,国内工业发展水平相对不高,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增速相对较慢,最终导致基础学科毕业生整体的就业形势受到影响,这或许是“天坑”之调侃的关键所在。
“专业中人”怎么说?
去看学科真正的样子
“舆论大环境总说天坑不天坑的,导致很多学生大学刚来连课都没上过一天,就在系里传‘生化环材不能学’……我觉得这种现象特别不好,会无形中给人一种心理暗示,让人带着一种‘我肯定是要走的’这种心态学习”,复旦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翁童颇为无奈地说。今年研二的他,本科选择了环境工程,在他看来,这门专业绝非什么令人谈之色变的“天坑”。
“任何一个专业做到顶尖都是人才,都能赚到高薪,况且我们这个领域的成果转化率很高,本科的就业率也不低,”翁童表示,不论是就业率还是起薪,环境学甚至比热门的管理学和法学还要好,只是“工作环境差,要下地,很艰苦”。
谈及当初为何选择这个专业,翁童表示自己是“完全出于兴趣”,但入学后也曾经历“水土不服”:“一开始觉得环境是一个地理性质的专业所以选择了,实际来了之后发现出入其实挺大,但谈不上心理落差,只是学业压力比较重,因为环境是一个非常需要物化生支持的学科,”他说。
谈及未来,翁童也有自己的规划。“准备搞学术和就业两手抓,先从事学术,如果感觉自己有天赋的话会继续读下去,如果研究生阶段不是很顺利就着手实习”,他十分坦诚地说:“其实不只是对我个人,对于生化环材,只要你适合、感兴趣,能坚持学到后面的人发展都不会很差,很多专利成果对国家对世界都是有实际贡献的。”
不同于翁童,作为一个将材料学“一路走到底”的人,王一光(化名)在航天五院从事航天材料研发多年。在他看来,社会上对生化环材的抱怨是一种较为现实的情绪产物—基础性学科的就业面本就相对狭窄。
“基础学科的分支很多,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也相对高端、精尖,本科甚至是硕士阶段的学习、研究和能力只能算是‘浅尝辄止’,无法满足现实生活中的工作要求,甚至有一些领域只有读到博士才能算是真正的‘入行’。可以说,整体的就业面有限,‘性价比’不高,因此很多人就转行了。”王一光说。
对此,今年37岁的袁金梁也深表认同,本科学习生物技术的他如今已是一名资深媒体人,“当然有想过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但本科学历对于就业几乎没什么帮助,而我又不想考研,只能选择转行。”
“其实,虽然学历是个门槛,但实际工作中,我们更看重的并不是它”,如今已经进入管理层的王一光告诉记者:“研究方向和工作能力才是我们主要考虑的内容。”但同时他也指出,尽管材料专业在航空航天市场的就业情况不算“惨淡”,但考虑到基础性学科的整体就业市场,报考专业时也应充分考虑家庭的经济情况,就业时也可以避免许多无奈。
“如果家境不错,那么完全冲着兴趣去学某个专业,脱产念到博士、博士后都是没什么问题的,”他说,“反之,现实的压力摆在面前,坚守初心对于很多人而言是很难的。”
(数据来源:麦克思-中国2021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了解自己、了解职业,
才能更好地选择未来
“如果对自己的专业本身就缺乏兴趣,自律性差的学生很容易‘栽’在大学这一关”,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教授刘刚(化名)告诉记者,近年受疫情影响,国内大学普遍开始采取网课形式授课,学生重修补考率出现了明显的增长,“没有老师面对面的督促,现在学习就完全靠自觉,对于真对专业感兴趣的学生来说,根本不需要这种外界的监督,即便有一些外界的诱惑摆在面前都没问题。”
2009年开始,哈工大为培养拔尖的创新型人才,专门设置了英才班(2011年更名为英才学院),其专业包含了航天、机电、材料、生命科学等国家重点学科。在一线授课二十余年,刘刚见过许多有天赋的学生,尤其是来自英才班的本科生,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英才院)更多考虑的不是就业率,而是更高远的目标,我们是为了培养这一行业里的领军人物,所以课业和学习压力肯定是很大的,”刘刚说,“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虽然成绩好但是缺乏内在动力的孩子就比较难了。每年都有受不了而转走的,但也有高考成绩未必拔尖,但人家就是对某个领域特别感兴趣,自学成绩都很好,靠自己努力又转进(英才班)的……这就是兴趣的动力。”
对此,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助理夏焕春也表示认同。“高考选报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其实跟做科技创新研究类似,对于中学生而言,我个人认为首先还是要考虑自己的兴趣,而不是说单纯冲着分数选择学校和专业,不然很容易形成心理落差,”他说。
在他看来,高考选择专业时考虑毕业的就业情况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但是以短期的市场情况预判某一专业未来的发展及就业前景,这种做法存在诸多问题。“就业情况只是(选择专业时的)一个因素,因为就业形式未来会如何发展其实并不好说,这个趋势一直在发生变化,况且孩子未来的职业选择也有很多可能”,他说:“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兴趣作为动力支撑,在遇到困难时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人的兴趣并非一成不变,对于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而言,这种现象会更加明显。“随着一个人的成长,兴趣其实一直是在变迁的,”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曹则贤如是说。
在教学中他发现,年轻人的兴趣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而曹则贤认为,老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积极引导孩子的学科兴趣发展,培养“一专又多长”的学生。“培养学科兴趣,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他得到快乐,另外就是得给他机会去接触,见识过、了解过,才能真正去谈兴趣,”他说。
“想当科学家,首先得热爱自己的专业,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就不可能在这个行业里走得远。所以尊重和保护兴趣是培养科学家的第一步,”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协常务副秘书长、本科云南招生组副组长吴宝俊告诉记者,中学阶段成绩优异,但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出问题”的学生并不少见,“没有自己喜欢的专业,对各个专业也不是特别了解,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就会盲目瞎报,而它的后果很严重:相当一部分中学成绩好的学生在大学变成了‘学渣’,甚至以‘专业不喜欢’为由而退学、重考”。
“在初高中就能对未来有明确规划,或是非常清楚自己喜好的孩子其实并不多,”夏焕春告诉记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做职业规划、避免盲目选择专业,北京一零一中学专门为学生开设了社会实践选修课程,通过与企业开展合作、进行校园模拟招聘会等,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了解不同职业,引导学生正确规划自己的未来。
▲高考填报志愿需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慎重选择(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国之未来,未来可期
今日的莘莘学子,明日的国之栋梁,培养一代代学生,其实就是培养一个国家的未来。
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全面均衡的人才作为智力支撑。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
对于以上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数学物理、天文地理、生化环材等专业不仅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以其为代表的基础性学科发展水平,亦将直接关乎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发展战略。
与此同时,全国多个城市也相继出台政策,积极推动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北京为例,2017年,北京市推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高精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将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汽车等十个产业作为本市重点发展的高精尖产业,以政策手段为十大产业在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这些来自国家政府层面的支持,对于整个产业和市场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剂。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高精尖产业占GDP比重30%以上,培育形成4-5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以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医药健康等为新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将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区块链、创新药等打造成为“北京智造”“北京服务”的新名片( 图片来源/首都之窗)
从微观和个体来看,中国未来的发展离不开基础性学科领域的人才,行业的蓬勃发展意味着从业者也将拥有更加光明的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
在“十四五”规划、“双碳目标”等国家大政方针的支持下,在各地方产业支持政策的具体指导下,有了相对明确的未来发展“路线图”,资本、人才等创新资源的去向亦将更加有迹可循。
有专家预测,未来五年之内,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望达到20%左右,成为“十四五”时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换而言之,在这种良性发展的市场大环境下,基础性学科专业性人才将有更多的用武之地。
从宏观和国家来看,加强基础学科的研究是提高国家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我国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的必要条件,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将基础性学科称之为“坑”,损失的不仅是几代人才队伍的建设,损害的还有一国创新发展之根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支持基础性学科的发展,基础研究解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关键科学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持续的增强。未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征程中,对于从事基础性学科研究的人才需求更将持续增长。
选择什么样的专业,既关乎着一个人的未来,更关乎着一个国家的未来。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发自内心的喜爱和好奇作为动力源泉,以及脚踏实地、十年如一日的匠人精神。爱一行择一业,干一行爱一行,是时候对有色眼镜下的“天坑”说再见了。
因此,我们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专业、学校、城市等等
选对专业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更是对国家的希望。
上网易高考智愿!
更精准、更便捷、更贴心,给考生和家长提供一对一式的志愿填报建议。
六大新增功能,助力中国考生学业规划——
1、更科学的智能推荐:基于往年大数据科学测算,择优遴选,志愿表合理排序,用好高考每一分
2、1对1订制升学规划:大学+专业+城市3大填报路径,根据考生需求,灵活制定个性化报考方案
3、合理定位专业方向:行业意向、兴趣爱好两大维度助考生认知自我,依据选择结果推荐最适合专业
4、录取概率测算分析:以近三年数据为基础,创新算法模型,提升预测准确性和合理性,规避扎堆填报风险
5、大学专业多维对比:基于填报需求的院校专业详情展示,提供全方位资料对比,找大学选专业不再盲目
6、便捷获取招录数据:历年数据横向对比,招生录取形势波动一目了然
来源:北京科技报社(ID;sci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