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或进一步限制AI相关芯片等对华出口,中国贸促会回应
2023-10-31
更新时间:2023-10-24 08:34:20作者:橙橘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温州新教育”,点击下方自定义菜单栏“作文版”中的“我要投稿”即可进行投稿(投稿时,请注意必填与选填)。
“薪火”之火
温州市实验中学七(24)班 张筱怡
指导老师:师延峰
我与岁月同框。
九月的风吹过湖面,漾起层层涟漪,纷飞的蜻蜓不见了影踪,我才在亚运火炬上开始了燃烧。我是一把亚运圣火,是“薪火”之火,是相传之火。岁月,不会使我斑驳,只会助我熊熊燃烧。
这注定是遥远的征途。
此刻,我屹立于温州的松台广场,这是南戏的发源地,是老人与小孩最常来的地方。用稚嫩的声音唱着《叮叮当》,仿佛一切与几十年前一般未曾变化,但又什么都感觉变了。这里搭起了戏台,是游人的“极乐天堂”,当然是温州人的骄傲。
我与人们一同奔跑。将我举起的手,或是稚嫩,或是粗糙,或是平滑……与我一同前行的或是奥运冠军,或是人民教师,或是艺术家,抑或是普通市民。虽然身份不同年龄不同,但我能从他们身上读到很多相同的内容,诸如坚韧,勇敢,坚强,等等。当然,他们代表的并非只是他们自己,而是一群人,一群敢于争先的温州人。
我看见大路上人头攒动,如同滚滚瓯江水,从远处如万马奔腾而来,那是瓯江涌入天际的欢呼声。正值涨潮之时,江水拍打着巨石,激起千层白浪。岸上的大树沐浴着阳光,绿叶中透露出了岁月的气息,光影斑驳,阳光与时光交错,叶与叶翩翩起舞。江风吹动了天上的云,云缓慢地移动着,为着朝霞,为着奔跑的薪火。
当薪火如朝霞般灿烂,温柔的秋风,能抚平瓯江的汹涌,却没能抚平我澎湃的心。带着这种澎湃和热情,我跑向下一站。
古堡里的故事
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三(5)班 项子媛
指导老师:邓彩霞
秋意盎然,我跟着温州日报小记者俱乐部来到永昌堡,秋天的丝丝凉意,给这次永昌堡研学之旅增添了一丝神秘。这座古堡是明代永强英雄王氏族人为抗击温州沿海的倭寇发起修建的城堡。这里历经数百年的沧桑,依然向人们展现着明代建筑的艺术风格,述说着抗倭英雄的精彩故事,传承着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
默默流淌的护城河环绕古城,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映照着流淌的岁月,仿佛说不尽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故事。我们研学小队沿着护城河踏入了这座古堡,眼前的建筑古色古香,飘扬的旌旗翻腾不休,仿佛时光倒流,让我们也重回那个热血的年代,那个狼烟四起的古堡战场。
永强抗倭首领王沛、王德叔侄站在高高的墙橹上,面对着前方的战场,眼神坚定,指挥若定,因为大家知道,抗倭就是守卫家人同胞的生命。再看,王叔果、叔杲兄弟正坚守在炮台旁,奋勇杀敌,毫不退缩。无数战士的身影在军鼓、号角声中穿梭,前仆后继,耀眼的阳光下,高大的血肉之躯铸起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守卫着古堡和背后的家园。
为了进一步了解永昌堡,我们小队打开研学任务单,开始寻找永昌堡古建筑的故事。从东门穿过,读着笔劲浑厚的对联;沿着古砖前行,感受城墙的沧桑;踏上左昌桥,耳畔回荡起四百年前战士的呐喊声,也有胜利后的欢呼,更多的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家长里短……这座古堡里不仅有英雄的赞歌,也有我们普通百姓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国的信仰。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永昌堡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宗祠——王氏宗祠。这里占地13余亩,虽然是一个七间三进的格局,但是却有图书馆,还有风情民俗室、乡贤纪念室,以及抗倭筑堡展览厅和二战革命史展览。聆听真实的故事,瞻仰古朴的展品,不知不觉中,我早已浸润在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读懂了永昌堡积淀下来的遥远历史故事,慢慢理解了永昌堡的文化精神。
永昌堡文化鼎盛,人文气息浓郁,展现着耕读文化的特色,吸引无数游客前来,大家进进出出,熙来攘往,激活了古堡流传的故事,让历史文化价值焕发新的生命,我想这就是“千年永昌堡,未来新生活”的真正意义吧!
军训
温州市第十二中学七(17)班 管泱源
指导老师:陈一力
热!晒!累!苦!进入初中,学校还没开始军训,我就被告知这几个字,让我对即将到来的军训既兴奋又惴惴不安。
就在这样的矛盾中,我们初一新生的军训终于到来。当我戴上海军帽,规规矩矩地站在操场上时,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那一刻我在想,我的爷爷、爸爸都是退役军人,他们在部队穿着军装站着军姿的样子肯定很“飒”!
军训第一天,我们学习了站军姿,挺胸、收腹、提臀……我们全身绷得笔直,不一会儿就感觉到了肌肉的酸痛,且汗如雨下。这期间只要有人稍微一动,就会被教官批评,甚至连累所有人再多站一会儿。“一人犯错,全体受罚!因为你们是一个团体!”教官的话深深地刻进了我的脑海里。
虽已进入秋天,但太阳晒在脸上依然热辣辣的,眼睛都睁不开。第一天训练就有同学中暑,而我也低血糖发作了。教官说这只是“开胃菜”,后面几天要“加餐”。顿时哀嚎声一片,每位同学都瑟瑟发抖。好想为自己找一个逃避的理由,但是爸爸说:“参加军训,就是磨练你的意志,锻炼你的体能。”
接下来的每一天,我们顶着烈日,在操场上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站军姿、行军礼、稍息、立正、齐步走,以及向左、向右转。万万没想到,就是这些看起来超简单的动作,却让我们所有人都叫苦连天。特别是蹲姿,我一听到这个词就头皮发麻。我因为做得不到位,被教官罚多蹲15分钟,站起来时双腿软得直发抖。虽然那一刻觉得又累又委屈,但是我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当然军训期间,会做奥特曼动作、会说笑话的教官也给我们的军训生活带来很多乐趣和温暖。短短几天的军训,我感觉到了自己的变化,身姿提拔了,体能提升了。这次军训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军人的“精气神”,让我学会坚持到底,学会团结协作,学会严谨对待,为做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研学记
乐清市北白象镇第七小学
白鹭屿校区六(1)班 陈乐
指导老师:黄陈斌
今天我坐大巴来到北塘花果部落的劳动基地参加研学。一下车,我们就举行了开营仪式,紧接着就是排队、分组、劳动,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烹饪劳动——做清明果子。
同学们将帽子、围裙穿戴整齐后便围坐在桌子前,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解清明果的制作步骤,有的同学怕错过细节甚至做起了笔记。很快到上手制作了。我们称好面粉后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倒进揉面袋里,倒上热乎乎的艾草汁,确保袋口封好后便用手不停地按压、揉搓。不一会儿白白的面粉就变成了一块绿色的原石。我们将其从揉面袋里拿出,它就像一只没长脚的毛毛虫瞬间依附在桌面上,刀起刀下之间这个大面团被我们瓜分。同组的人都埋头按照带队老师先前讲的步骤做着:捏面团,搓成球,按成小碗状,挖上一勺馅料倒进去,封口。
面团一上手,我感觉捧着个婴儿一样,不知道如何使力。好不容易到了最后一步封口,发现馅放多了,就倒一点回去,再用手慢慢把面团捏上……一顿操作下来,浪费了不少时间。环顾四周,大家都在做第二颗清明果子了。我并不想落后,立马伸手揪面团,可面团此时变硬了,一按就出现小裂缝,内心突生不妙之感。果然这回封口我一捏紧面团,面团就裂开嘴巴,露出了一道小缝,馅儿就迫不及待地从小缝里窜出来。我赶紧从面团旁边揪出一小撮去补裂缝,哪想到这边补上那边又裂开了。这下我有些许恼火,但也只得耐着性子慢慢将其揉搓。也许它也耐不过我的性子,不一会就变得老老实实,不敢随意咧嘴。有了先前的经验,我越做越熟练,没过多久,就做好了六个清明果子。
返程大巴上,我双手环抱着一个盒子,盒子里躺着四枚清明果子,此时我捧着只属于我的“艺术品”,仿佛拥有了全世界。
酱油肉
温州市建设小学
大南校区四(7)班 叶一宁
指导老师:施然秀
有人说,有鸟经过的地方,就有温州人的足迹。而今温州人早已遍布世界各地,但温州美食如同一根风筝线牵动着各地游子的“温州味蕾”,这其中就有独具温州特色的酱油肉。
酱油肉是每个温州人的过年记忆。它始于北宋,是传统瓯菜之一。温州人喜欢浓郁的口味,迷恋酱油。每到过年的时候,奶奶都会买来很多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切成条状,加上酱油、糖霜、味精和适量的白酒腌制两三个小时。其间每隔十分钟就用手揉捏上两三分钟,保持入味均匀。腌制好后穿上棉线挂在通风的地方阴干。一刀刀形状各异的酱油肉挂上窗台,一滴滴油花顺着肉的纹路慢慢滑下,诉说着“最温州”的年味。
晒好的酱油肉上锅一蒸就能吃了。肥瘦分明的酱油肉铺在白米饭上,瘦肉乌黑锃亮,肥肉晶莹剔透,油亮油亮的,香味扑鼻,让人垂涎欲滴。轻轻咬一口,酱香、肉香和米饭香杂糅在一起,一股满足感在舌尖绽放,让人忍不住眯起了眼睛。每每这个时候,奶奶总会摸着我的头说:“好吃就多吃点。”
从阿太、奶奶,再到妈妈,晾晒酱油肉的活儿在几代人之间传承着,温州人平凡的幸福通过酱油肉在舌尖邂逅。“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酱油肉不仅仅是美食,也是年味,牵引着各方游子的温州情怀。
雨中暖事
温州市南浦小学
南塘校区五(7)班 周思淇
初夏,大雨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大树和小草都满足地喝着雨水。
小雨珠像晶莹剔透的珍珠一般摇摇欲坠,时不时还顺着嫩绿的叶子,玩起了滑滑梯。黄与红的车灯像星星似的闪啊闪着,“嘟嘟”的喇叭声此起彼伏,像海浪似的一波又一波地涌来。蚯蚓扭着身子出来散步了,蜗牛背着沉重且湿漉漉的壳。
一位中年阿姨吃力地蹬着三轮车,披着沾满了雨珠的蓝色雨衣。三轮车里黄澄澄的梨子,看着诱人极了。突然,一个隐藏极深的大水坑出现在这位阿姨面前,大雨似乎真跟阿姨过意不去,下得更大了,成了一道雾蒙蒙的“帘子”,遮挡住了阿姨的视线,三轮车往边上一倾,倒了。
阿姨焦急地扶着三轮车,一边捡着梨子,一边又自言自语:“哎呀,我的梨子呀!怎么办呀!”阿姨的脸上写满了无奈。
清脆的放学铃声响起,一群学生撑着雨伞,有说有笑地结伴回家。
一个同学看到了正在捡梨子的阿姨,她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一边捡着一边又召集同学帮助这位阿姨捡梨子。路边的警察让车辆停了下来,随着一声车门打开的声音传来,一位中年叔叔撑着黑色的大伞,三步并作两步地走上来,高举着黑色大伞帮孩子们挡雨,并一边捡梨。随着更多的人来捡梨,梨子又重新回到了这位阿姨的三轮车上。
大家捡梨子的这张照片传到网上,立马有好多人点赞,因为这一件小小的事,温暖了大家的心。
一包豆乳
温州市少年艺术学校五(1)班 徐若蜜
指导老师:姜伟
瞧,一包简单的豆乳,它全身米色,纯洁得宛如朵朵云彩。摇一摇,它便泛起几个调皮的、珍珠般的小泡泡,“咕嘟”,声音悦耳得如同一串小风铃。
若品一口,奶乎乎的豆味直袭舌尖,逃也逃不开,伴随着一股股纯纯的回味,缓慢直白地钻入你的心底。那是一场味觉与嗅觉的盛宴,嗅着浓浓的奶香,品着纯纯的豆乳,我微眯双眼,沉浸式享受这不可多得的醉人之感,“真美味呀!”
近几日,我常犯头疼。那一回,我刚打开豆乳的小白盖儿,那单纯而热情的喷香便朝我飞奔而来,直奔神经。我被它诱惑得垂涎欲滴,便大口饮啜起来。那准是味道之绝世佳作,头痛欲裂之感瞬间烟消云散,只留置身仙界般的美妙、快意。
我想,这种治愈来源于制作者对它倾注的心血。我曾亲自参观,目睹了一道道精致细密的工序,豆乳经过条条生产线,才来到我们手中……那是心血的凝结、敬业的结晶。
编 辑:瞿含张
审 核:林 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