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浦引才措施:优秀青年可获5万租房补贴 硕博人才可获50万购房补贴
2024-03-22
更新时间:2024-03-22 02:40:48作者:橙橘网
日产汽车在中国市场正陷入苦战。
日本第二大和第三大汽车品牌近期结成联盟,共同应对中国新能源车的挑战。3月15日, 日产首席执行官内田诚和本田首席执行官三部敏宏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 宣布双方已签署 “一份合作谅解备忘录”, 开启战略合作关系谈判, 研究双方在技术和产业合作领域合作的可能性, 共同打造未来汽车, 应对中国以及硅谷品牌在这一领域的强势竞争。
据日经新闻最新报道,日产2023年在中国产量同比下降24%,日产已开始考虑将中国的产能最多削减50万辆左右。目前的年产能为160万辆左右,相当于中国年产能的3成。
回顾过往,有着“技术日产”之称的日产汽车,也曾在2018年以156.4万辆的成绩创下在华销量巅峰记录,并且超越“两田”,夺得日系品牌年度销量冠军,不过四五年的时间,其就已经“元气大伤”。
为了“翻身”,日产汽车在中国市场正在作出一些改变。比如合资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于2023年11月发布了新战略“启 DNA+”,计划未来三年向中国市场投放10款本土开发的新能源车型;再比如12月官宣东风日产更换中方“一把手”,由80后周锋接棒,目前来看效果并不明显。日产汽车真的走向没落了?
日产汽车在中国市场遭遇困境
曾经,日产汽车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卓越的品质,在中国市场风头无两。2018年,它以156.4万辆的辉煌成绩,荣登日系品牌年度销量冠军宝座,彼时的日产,风光无限。然而,时过境迁,如今它在中国市场的处境却是每况愈下。
最近,日产汽车不得不开始考虑一个痛苦的决定——将在中国的汽车产能大幅削减,最多可能减少50万辆,这相当于其目前160万辆年产能的三成。这个决策的背后,是中国汽车市场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在政府的主导下,中国正迅速向纯电动汽车(EV)时代迈进。这场由政策推动的绿色革命,让曾经依赖传统燃油车的日本汽车制造商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日产汽车,作为日系车的代表之一,也在这场变革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曾经,日系车以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等优点,在中国市场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这些传统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中国本土的汽车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不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还在价格竞争力和产品品质上不断提升,逐渐蚕食了日系车的市场份额。
日产汽车的困境并非个例。本田等其他日本汽车制造商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它们都在重新评估和调整自己在中国的战略,以应对这个变化莫测的市场。
日产汽车在中国的合作伙伴东风汽车集团,也感受到了这股寒意。根据东风集团股份发布的产销快报,2023年前11个月,东风日产的销量同比下滑了22.81%,仅为66.07万辆。这个数字与几年前的巅峰时期相比,显得尤为惨淡。
日产的困境不仅仅体现在销量上。它在中国的工厂开工率也大幅下降,仅为峰值时的一半。这意味着,大量的生产设备闲置,工厂的运行效率远不如从前。为了应对这一局面,日产汽车不得不考虑与当地的合资企业进行深度协商,寻找缩减产能、降低成本的方式来维持运营。
然而,缩减产能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中国市场,日系车面临的真正挑战是如何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迎头赶上,重新找回自己的市场地位。这需要日系车制造商们加大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推出更多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日产汽车的困境是一个警示。它提醒所有在中国市场运营的外国汽车制造商,必须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灵活调整战略,才能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它也给中国的汽车企业敲响了警钟,只有不断创新、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才能在家门口的市场上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日产败在哪里?
曾几何时,“技术日产”的名号在中国市场如雷贯耳,轩逸、奇骏等车型更是细分市场的佼佼者。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日产汽车在中国市场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那么,日产汽车究竟败在哪里?让我们一起探寻背后的原因。
日产汽车在新能源领域的探索可谓是步履蹒跚。当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风起云涌,众多车企纷纷推出续航里程长、技术先进的电动车型时,日产却还在“油改电”的道路上徘徊。轩逸·纯电这款基于燃油车改造而来的新能源车型,续航里程短、技术缺乏竞争力,自然难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而后续推出的e-POWER技术和纯电动车型Ariya,也未能扭转颓势。Ariya的续航里程在同类产品中明显落后,价格也不具备优势,上市之初便遭遇了市场的冷遇。
日产汽车对市场变化的洞察力明显不足。中国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日新月异,消费者对品质、技术、价格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日产似乎对此缺乏敏感度,推出的新能源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期望。与此同时,日产的合作伙伴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也在努力寻找海外市场突破口,但效果不佳。虽然与清华大学等学府的合作研究具有前瞻性,但这些合作是否能真正转化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市场策略,仍是一个未知数。
更重要的是,日产汽车在产品力与价格方面也缺乏足够的竞争力。面对中国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新能源车型,日产的产品显得过于保守,缺乏创新。在价格方面,日产也未能给出足够的诚意,导致消费者在选择时纷纷转向其他品牌。
此外,日产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也值得反思。作为最早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汽车品牌,日产汽车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向中国出口轿车。然而,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日产汽车似乎逐渐迷失了方向。虽然与东风汽车等合作伙伴成立了多家合资企业,但各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并不明显。同时,日产汽车在中国市场的产品线也过于单一,过度依赖轩逸、奇骏等几款热销车型,一旦这些车型出现问题,整个品牌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日产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失败并非偶然。从新能源领域的探索到市场洞察力的不足,从产品力与价格的劣势到战略布局的失误,日产汽车似乎都未能找到正确的方向。面对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日产汽车亟需重新审视自己在新能源领域的战略布局和市场定位。
日系车企在中国市场集体败退
曾几何时,日本汽车在中国市场上风头无两,丰田、本田、日产等日系车企凭借着出色的燃油经济性、稳定的性能以及良好的口碑,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了重要的市场份额。然而,时过境迁,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电动化转型以及本土电动汽车厂商的崛起,日系车企在中国市场上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
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持续转向电动化,比亚迪等中国电动汽车厂商迅速崛起,但是,仍然聚焦于燃油车的日系车在中国的销售却陷入困境。数据也显示,在中国整体汽车市场及中国本土众多汽车厂商销量保持增长的同时,日系车的销量却仍在下滑,市场份额也在持续降低。特别是在中国的电动汽车市场,日系车厂商的存在感更是非常之低。
2023年,中国乘用车市场迎来了一场大洗牌。根据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比亚迪以惊人的2706075辆销量、12.5%的市场份额荣登榜首。紧随其后的是一汽大众、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和上汽大众,这些厂商都展现出了强劲的市场竞争力。然而,在这份榜单中,日系车企的身影却显得有些黯淡。
广汽丰田和一汽丰田,这两大日系巨头在2023年的表现均不尽如人意。广汽丰田零售销量同比下滑7.3%至901027辆,排名第六;一汽丰田同比仅微幅增长了0.3%至802095辆,排名第九。如果将两者的销量合并计算,丰田在中国市场的终端汽车销量也仅为1907587辆,同比下滑1.7%,排名第三。这样的成绩对于全球销量第一的丰田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本田和日产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本田汽车2023年在中国市场的累计销量为1234181辆,同比下滑了10.1%,排名第六;日产中国区累计销量为79.3万辆,相比2022年同比大跌24.8%,排名第八。这两大日系车企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可以说是惨淡经营。
更为严重的是,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日系车企几乎已经失去了竞争力。根据盖世汽车的数据,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前二十厂商当中,中国的比亚迪以较大的优势稳居第一。同时还有理想、长安、吉利、上汽、蔚来、零跑等众多中国车企进入了前十二榜单。而日系厂商中,仅有丰田一家进入了前二十,排名第十九位。在中国本土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日系车企更是被彻底边缘化。乘联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零售量达774.25万辆,同比增长36.4%。而在出货量前十厂商当中,除了排名第二的特斯拉之外,其他全部都是中国本土汽车品牌厂商。这些厂商凭借着出色的产品性能、丰富的配置以及亲民的价格,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而日系车企则因为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的落后以及市场策略上的失误,逐渐失去了市场份额。
面对中国市场的巨变以及本土电动汽车厂商的激烈竞争,日系车企不得不开始收缩在中国的业务规模。它们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了北美、东南亚等市场上,试图在这些地区寻找新的增长点。然而,对于日系车企来说,放弃中国市场无疑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毕竟,中国市场曾经是它们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但是,在中国汽车市场电动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以及本土电动汽车厂商的强势崛起下,日系车企想要重新夺回市场份额已经变得异常困难。
总的来说,日系车企在中国市场上的败退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的落后以及市场策略上的失误是致命的,在未来的竞争中,日系车企可能会面临更加严峻的生存挑战。
作 者 | T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