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营销启示:从工程师视角到客户视角
2024-04-01
更新时间:2024-04-01 16:21:29作者:橙橘网
“十名效应”给我们的启发是:不管孩子处于什么名次都有希望,都需要父母们真切的鼓励。
本文来源:公众号“小树妈妈”(ID:tree2050)。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点击卡片,预约精彩直播
前段时间,偶然听说一个初中同学“飞黄腾达”了。在某知名上市公司做高层,早年还投资了几个风口行业,现在已经财富自由。
我跟这位同学没有太多的交集,只是记得读书时他成绩中等、家境平平、外貌也不出众,只是性格很好,同学遇到问题时,他主意很多。
后来跟身边妈妈聊天,大家也说班级混得最好的那批同学,好像都不是当年的第一名。
这么看,其实也不是没读好的幼儿园就没有好小学,没有好小学就没有好中学,没有好中学就没有好大学,没有好大学就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就没有好人生。
大多数人焦虑的那种环环相扣的人生,其实不是大概率事件。
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得足够长,就可以看出这些暂时的成绩,都不能决定一个人最终的成就。
第十名的孩子,未来可期
这几年教育圈里,出现了一个新概念,叫“十名效应”。
说的是孩子小学排名处在中等或是偏上水平,那么将来他大概率会在初高中,甚至是毕业工作后,打出个漂亮的“翻身仗”,超越第一、第二名,成为更有出息的人。
最早得出这个概念的,是杭州天长小学的周武老师。
他发现那些混得好,担任了副教授、经理的学生,是当年成绩处于中游的孩子。而当年成绩拔尖的好学生,后来却成就平平。
为了验证自己这个偶然的发现,他花了近十年的时间,对151名毕业班的小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
结果发现:
小学时主科成绩班级前五名的学生,进入中学后名次后移的占到了43%。而小学时排在7到15名左右的学生,到了初高中后,名次上升的占81.2%。
周武老师认为,这两组数据充分证明:
孩子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小学时成绩好,不完全等同于初高中成绩优秀,也不等于进入社会后能取得“高成就”。
马云在访谈里,也发表过类似的观点,他说:
我招聘的时候,不太喜欢招前三名的学生,因为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失败的概率太大了。 这类人觉得,我上学时是最好的,出来后也得混最好,但社会不吃这一套。他们但凡遇到点儿挫折,就掉下去了。
为什么会有“十名效应”?
孩子成绩好固然是好事,但孩子到社会上会发现,成绩并不能代表全部的能力,比起一味追求高分数,有时候增长技能和锻炼能力,才是更重要的。
“第十名”的孩子,到最后也往往是赢在了潜力、心态和社交上。
中等生虽然不是站在塔尖的人,但他的可塑性极强,只要努把力,就有前进的资本。
其实,学习到一定的程度,要再往上提高一分,都很难。为了提高几分,头几名的孩子也许会放弃很多。
相比之下,处于中游的孩子就略显轻松,没那么多压力,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前几天,和大厂做HR的朋友聊天。
他说以多年招聘经验来看,在校成绩中上等的孩子最有前途。尤其是那些父母不严管,兴趣广泛、爱玩游戏、爱上网,学习还是中上等的孩子。
他们精力充沛,拿部分精力就足以应对学校的课程,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更丰富的东西上。
比如怎么与老师周旋、钻学校的空子、怎么和父母斗智斗勇、怎么追女生、想方设法多搞点零花钱……
总之,他喜欢搞点“歪门邪道”出来,想尽办法达成目的,而这些能力和经验出了校门后十分受用。
朋友说他家娃成绩也不拔尖,但因为看多了形形色色的求职者,反而平和了。觉得孩子的学习兴趣本身更重要,更支持孩子去接触自己热爱的东西,不会把孩子时间排得太满,逼得太紧。
我曾看过一位“学霸”的访谈,他自称“卷王”,全科成绩名列前茅。
被主持人问是否喜欢学习时,他冷笑说,“我非但不喜欢,是厌恶至极,但只有卷过了所有人,才能选最想读的专业。‘卷’不过是为了获得选择权罢了。”
在尖子生看来,“学习”是获得社会资源的敲门砖,好成绩=好大学=好工作=好人生。
这根链条承载的是他人生的全部赌注,只能赢、不能输。
有着“好学生心态”的人,容易走上人生巅峰,也容易陷入人生绝境。
因为想一直保持卓越优秀,几乎是不可能的,到后来很多人活成了“穿长衫”的“孔乙己”。
但中等生就不存在这个顾虑,他们的压力更小,心态也更稳。
我们都看过长跑比赛。
赛场上一开始就拼命冲刺领先的“领跑者”,虽然独领风骚,但压力很大。很多时候,他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如何保持第一名上,生怕被后面的人赶超。
“跟跑者”则不慌不忙,一旦“第一名”掉以轻心,他就会立刻冲上去补位。
正是“跟跑者”这种松弛有度的心态,让他更能节省体力,成功几率更大。
放到孩子身上也是一样,有领先优势是好事,但是过度抢跑、过度消耗,也许就会适得其反。
散文家林清玄曾说,现在的社会精英,往往不是成绩拔尖的,而是处于第7到第17的人。他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既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差生做朋友。
虽然成绩不如第一名,但这让他有更多的时间跟别人交朋友,在日常交往中学到很多课本以外的东西。
这一点,步入社会多年的我们最有感触。
但凡不是高精尖科研,大部分的工作,只要智商中等、读书成绩普通的人,都可以胜任。
可学校成绩特别好的孩子太关注成绩了,在情商培养上无暇顾及,成了限制他的短板。
而中等生摸爬滚打多年,培养出的团队协作、抗压能力、为人处世的软实力,很容易让他在人群里混得好、吃得开。
凭借扎实的群众基础,他一路提拔晋升,成为了企业的中流砥柱。
对于中等生
父母该如何顺势而养?
我是觉得,如果孩子处于中游水平,父母不用太过焦虑。中游的名次,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游刃有余的位置。
他能够冲到头部固然好,即使冲不到也不至于垫底。
其实任何考试,都有它的局限性,只能考出某部分的能力。与其消耗过多时间和精力去努力追高分,不如把教育看成是件长远的事。
帮孩子拓展眼界和人脉,接触更多的东西,多了解这个世界,让他未来有更多胜出的可能。
就像人大代表唐江彭校长说的那样:“学生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高考。但孩子只有分数,也注定赢不了未来的大考。”
把孩子比作是船,父母就是载舟的水。
双眼只盯成绩单的父母,看不到大的画面,孩子就会停滞和搁浅。只有当我们自己的水位提高到一定程度,孩子才能扬帆远航。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大风大浪中,行稳致远。
教育本身是因材施教的过程,即便某个理论再科学,也避免不了个别孩子的“小概率事件”。
在教育中如何鼓励孩子,让他更自信,才是育儿的“精髓”。
“十名效应”给我们的启发是:不管孩子处于什么名次都有希望,都需要父母们真切的鼓励。
点击卡片,预约精彩直播
长按复制ID, 添加好友, 申请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