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甄选、京东买菜“密谋”即时零售
2024-04-09
更新时间:2024-04-09 15:42:12作者:橙橘网
作者 | 梁秀杰
编辑 | 刘玉娇
责编 | 韩玮烨
前言
从房地产开发到不动产资管,庞大的房企队伍以及上下游链条企业亟须破局的力量。
无论是转型,还是转行,都需要重塑新的生产力模型。
本不想再做带头大哥的万科,近期因为化债困境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它的一举一动都被舆论放大、揣度。毕竟这一“金字招牌”是行业系统性安全的底线,更是行业信心的最后一道防线。
本报告试图拉开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复盘万科转型之道。
从“白银时代”、“多元化转型”再到“活下去”,极具危机感的万科,依旧无法阻挡危机的到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债务到期的压力,仍然是万科甚至是整个房地产相关企业需要持续应对的问题。
打铁还需自身硬,当下市场更关注——万科如何直面“新模式”起身突围,引领“房企们”的二次创业。
复盘十年转型历程
曾经,万科把“活下去”的希望,寄于“多元化”发展。
睿和智库梳理发现,万科的多元化转型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探索试错阶段(2014-2017年)——谋求转型
2014年,万科率先喊出地产“白银时代”,并明确了“城市配套服务商”的发展方向。正式拉开转型序幕,探索多元化业务。
2015 年,提出“八爪鱼”战略;正式推出独立物流品牌“万纬物流”,开启仓储网络全国化布局;
2016年,收购了专业商业物业开发与运营平台“印力”;租赁住宅服务平台“泊寓”成立;
2017年,“印力”收购了凯德集团位于中国内地的20个购物中心项目;
通过并购和内部孵化,万科迅速补齐了不动产多赛道资管团队和能力,不仅推出和拓展了物业服务、商业地产、物流地产、长租公寓等与地产存量资管相关业务,还一口气推出了滑雪度假、养老、产业办公等多个全新衍生业务。
收敛发展阶段(2018—2020年)——稳住基本盘
2018年,万科喊话“活下去”,战略定位迭代升级为“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并提出“收敛聚焦,稳住基本盘”。
2018年,叫停“万村计划”;通过收购太古冷链进入冷链行业,加速布局冷链物流全国业务版图,截至目前企业冷链仓储规模国内第一;参与对物流巨头普洛斯的私有化,持有普洛斯中国21.4%的权益,成为第一大股东。万纬物流加上普洛斯,让万科在物流地产领域坐稳头部。
2020年,撤销冰雪事业部;万科物业正式更名为万物云。
至此,万科对转型和多元化的探索更趋审慎,并开始“修枝剪叶”。
聚焦发展阶段(2022年至今)——战略收缩
2022年,万科提出房地产“黑铁时代”,即行业已进入缩表出清阶段,坚持“开发、经营、服务并重”。
经过一系列的收缩聚焦后,目前万科经营服务业务主要包括物业服务(万物云)、物流仓储(万纬物流+普洛斯)、租住不动产(泊寓)、零售地产开发与运营(含印力)、酒店与度假业务(瞻云、有熊、V·SKI)等。
2023年,万科经营服务业务保持稳定增长,全口径收入达558.1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合并报表收入428.1亿元,同比增长13.8%。
在收入规模增长的同时,经营效益也同步提升。经营性业务税前毛利率提升了5.2个百分点,形成了一批优质资产。
从2014年到2024年,万科用了十年时间探索战略、布局存量经营能力、实现收益的稳步增长。从时间点选择上,万科对行业趋势的研判和未雨绸缪,足够早。
图表1:万科2023年部分经营性业务营收情况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睿和智库整理
万科“特别难”
即便10年前万科就开始“以增量带存量”,进行转型,但依然没跑过周期的逆转。相比高周转的增量业务,低周转的存量业务收入增长也不可能太快。2024年万科在业绩会上重提“活下去”,并强调“特别难”。
睿和智库研究认为,万科2024年的难,主要集中表现在三个层面——
其一,亏损面持续扩大
2023年,万科营收为4657.39亿元,同比下降7.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简称“净利润”)121.63亿元,降幅达46.39%,接近腰斩。其中,2023年第四季度,公司净利润为-14.59亿元,单季度同比降低126.2%,首次出现季度净利润亏损。【相关阅读: 】
究其原因,一方面,增量销售毛利率逐年下降。2023年万科整体销售毛利率为15.24%,同比下降4.31个百分点。
图表2:2018-2023年万科营收、净利润及其同比、销售毛利率增速走势图
数据来源:Wind,睿和智库整理
另一方面,销售大跳水。万科销售规模在不断下降,2023年万科销售金额为3761.2亿元,同比下降近一成。2024年前3个月销售同比下降超四成。销售金额下降意味着回款减少。
图表3:万科销售金额及同比趋势一览(2023年1月-2024年3月)
数据来源:Wind,睿和智库整理
其二,高杠杆带来的负债压力
截至2023年底,万科总负债达约1.1万亿元,总资产约1.5万亿元。当下房地产市场尚处下行区间,万科想要通过变卖资产回笼资金,只能大幅度打折。作为参考,就在2024年2月,万科将上海七宝万科广场剩余50%权益,作价23.8亿卖给领展房产基金(此前已交易50%),折扣即为7折。以此计算,只要7折以下,万科就会形成理论上的资不抵债。
同时,万科资金存量、现金短债比等多个指标,在2023年也出现了下行。
截至2023年底,万科在手现金998.14亿元,比上年末1372.08亿元减少了约374亿元,若按年份看,时隔6年跌破了千亿现金大关。
万科净负债率是54.66%,相比同类企业,并不高,但较上年末增加11.05个百分点。有息负债合计3200.5亿元,但一年内到期有息负债为624.2亿元。
依此看,万科在手现金虽能覆盖短债偿付,但如果房地产销售继续低迷下去,难保不会出现债务无法偿还的情况。
且从长远看来,万科需兑付本金及利息金额将在明年达到境内债高峰,441.57亿元。其兑付金额已接近万科今年现金储备的一半,足以令企业绷紧神经了。
图表4:默认行权口径下,万科境内兑付金额(亿元)
数据来源:Wind,睿和智库整理
其三,融资难
虽然郁亮亲自带队去金融机构“化缘”,但通过再融资输血,依然很难。一方面,是融资模式改变带来的挑战。当下整个融资政策导向从“公司信用债变为项目抵押贷”,万科长期引以为傲的“总对总”融资模式失灵了。
以往万科90%的融资都是信用贷,而且80%的融资靠总部一个融资团队就能完成,都是大额融资,整体“量大且快”;现在要转到项目,不但项目贷款量小,更要按工程进度才能提款,整体“量小且慢”。
另一方面,3月穆迪、标普及惠誉这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接连下调万科评级,给予负面观察,这意味着万科面临海外再融资极难的局面,融资途径进一步收窄。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金融机构对于开发业务的市场前景比较悲观,不愿意再给开发类项目输血。
从“活下去”到还是“活下去”
每每与业内同仁讨论万科,都是唏嘘不已。连万科都沦落至此,“同病相怜”的感觉更甚了。
睿和智库认为,从2018年首提“活下去”到2024年再提“活下去”,中间6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才是最应该复盘的。
首先,万科的第二增长曲线,不仅不够赚钱,还需要额外“输血”
自2014年开始试水多元化,万科持续投入经营服务类资产已高达4000亿元。但10年过去了,其整体资产的EBITDA率和NOI收益率到现在依旧与银行的贷款利率之间存在剪刀差。
也就是说,万科的经营服务业务,依旧不足以覆盖银行贷款利息,还需要额外“输血”。
其次,从收入占比来看,万科距离转型成功还很遥远
时至今日,“小钱”仍然是小钱。即便营收有所上涨,经营服务业务体量与主营业务差距依旧过大,完全不足以形成“逃生通道”——万科90%以上的利润依旧来自于房地产开发。
图表5:万科2018-2022年营业收入构成及物业+其他业务收入占比(亿元)
数据来源:Wind,睿和智库整理
再次,从投资数据上看,万科虽然2018年就喊话“活下去”,但拿地却毫不手软
对比拿地金额来看,2018到2021年,万科年均拿地额达1421.0亿元;2022到2023年,万科虽大幅度将拿地额降到496.4亿元、463.2亿元,但平均地价却连创新高,这与其拿地向核心城市聚拢相关。
图表6:万科2018-2023年新增项目权益地价总额及平均地价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睿和智库整理
2021年以前,万科快速拿地。一方面,战略转型需要通过开发的高周转带来现金流和利润;另一方面,通过城市聚焦,逐渐调整万科的区域布局。但因企业体量过大,这些动作是不能一蹴而就的。
目前万科仍有超过1亿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其举债所得资金大多沉淀在这些土地储备上。而在行业下行阶段,库存就是“毒药”。尤其是万科还有很多土储在三四线城市,不仅要面临减值的风险,还要承担借款本息偿还的压力。
可以看到,万科这几年一直在做资产减值。公告显示,万科在2023年度共计提或因合并范围变动而增加的各类减值准备合计达40.25亿元,相比2022年的10.30亿元有大幅增长。截至2023年末,万科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余额总计122.07亿元,其中存货跌价准备占比高达65.42%。
现在如何在市场尚不明朗且自身尚有大量债务“压身”的前提下,消化这批“天量”土地,对万科也是一个重要考验。
未来五年,万科到底能不能转型成功?
那么,未来五年,万科到底能不能转型成功?
睿和智库认为,去疴需用猛药,断臂方能求生。从具体操作路径来看,有以下几个方向——
其一,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万科的困境,还是需要加速销售去化,保持经营性现金流为正。短期来看,降价销售、打折卖房,是快速回笼资金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以利润换现金流,腾挪发展空间。长远来看,重点城市的重点项目,积极抓取销售和项目建设,提升产品品质,才能维持相对较高的销售毛利率,从而支撑未来销售利润率。
其二,在化债上与金融机构联合创新,实现产融结合。目前市场主流主要分为债券再融资、债务展期、债转股等方式进行化债。其中,寻求债务展期,是较方便简易的方式,企业可以“以时间换空间”,通过拉长时间线,补足企业当下现金流的窟窿。
目前,万科计划要在未来两年削减付息债务1000亿元以上。据了解,万科也在积极寻求银行、保险等债权机构的支持。
房地产就是金融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对于金融机构来讲,救房地产也是救自己。但据睿和智库与多家金融机构调研,对于如何对万科“雪中送炭”,仍需要突破一些监管政策,以及对未来市场预期的改变。
或许万科的转型,也能为中国式金融创新带来一定的样本价值。
其三,靠经营性业务来平衡现金流。
短期来看,可以加大资产处置力度,通过卖资产、卖股权,直接收割现金流。万科在2023年度业绩推介会上直接提出,2024年要实现交易回款不低于300亿元。此前,市场上还传出万科在为普洛斯中国股权、泊寓股权等资产寻找买家的消息。
长期来看,加快资产证券化,通过新融资渠道,将经营性不动产持续变为动产,补充现金流。一方面,加快多品类公募REITs落地。目前,中金印力商业REIT已开始发售,项目估值接近40亿元;万纬仓储物流REIT已获中国证监会受理;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正在开展申报工作。另一方面,万科也在持续构建Pre-REITs基金。其中,和建设银行设立的100亿元租赁基金正在在顺利推进中,据悉已签约了5个项目,总规模在28亿元左右。
最终,还是要看自身造血能力。聚焦核心城市,回归经营本质,加速存量盘活。虽然经营性业务要为万科带来明显的正向盈利还需要时间,但其已呈现出了增长态势。未来,万科应持续将更多精力集中在存量资产的运营管理上。通过提升和夯实资产的运营管理能力,真正打造第二增长极,从而实现长期主义。
结语
郁亮说,“当下不必过于悲观,城市永不落幕。只要与客户、城市同步发展,未来仍有很多机会。”未来五年将是房地产市场的重要观察窗口,推动变化,成为变化,方能成活。
上述的转型方法论,并无特殊之处,特殊的是,中国的房地产行业还没有经历过一次完整的周期考验。
这一轮,周期终于来了,对于产业链企业(尤其是企业主)而言,“心态转型”或许才是最大的考验,更是成功跨越周期的基本要素。
|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