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极地科学考察金银纪念币什么时候发行?
2024-04-10
更新时间:2024-04-10 19:33:05作者:橙橘网
2023年建行利润增长主要是通过减少信用减值损失计提力度以及压降营运费用来共同实现的。
文|每日财报 张恒
近日,建设银行发布了2023年年报。
财报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建行实现营收7697.36亿元,同比下降1.79%;归母净利润3326.53亿元,同比增幅2.44%。整体来看,与大多数国有银行2023年交出的“增利不增收”成绩单相类似,建行去年业绩营收滑坡明显,但利润增长尚且平稳可观。
值得一提的是,该份年报是前段时间因龄退休而卸任董事长、执行董事、董事会战略发展委员会主席及委员职务田国立,带领建行一路披荆斩棘所交出的最后一年财报业绩。同时,亦是新赴上任“掌舵者”张金良承上启下开局之年的接力“成绩单”。
翻开建行2023年财报,映入眼帘的是新董事长张金良的开篇致辞,有这样两段话想必引起了我们对于去年整个金融市场处于震荡调整周期下,银行业一路走来尤为不易的深度共鸣。
“以穿越周期的长期视角、守正创新的专业视角、见微知著的人民视角,开拓更可持续、更加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赢得客户认可、股东信任、员工信赖、社会认同。”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可见,短短几句话,也道尽了建行在去年面对金融市场诸多挑战下艰难前行的决心,而透过这份财报,我们也能真切感受到建行目前面临的压力仍不小。
01
去年全季度营收滑坡
盈利能力有所加强
众所周知,受市场环境变化及减费让利等因素影响,2023年营收增长放缓,已成为诸多银行不得不面临的共性难题。
但与其他银行虽全年营收整体下滑,但仍有多个单季度营收在增长,不同的是,建行去年每一个季度的营收都出现了滑坡。拆分季度来看,2023年建行1-4季度分别实现营收2070.76亿元、1931.79亿元、1881.85亿元及1812.96亿元。
作为对比,建行在2022年之时也同样出现了整个季度营收都在下降的情况,单季度营收增长乏力,直接导致了建行近两年营收增速跌至负值区间,分别为-4.91%、-1.79%。要知道建行营收出现超个位数跌幅还是在久远的2004年之时,而后的时间里均保持着较好的增长态势。
回到2023年,其营收下滑主要是受净利息收入同比下降所致。财报数据显示,去年净利息收入6172.33亿元,较2022年的6436.69亿元同比下降4.11%。
但好在非利息收入的大幅增长抵消了净利息收入这部分降幅,以及成本端下的业务及管理费压降、计提信用减值损失的综合影响下,才使得去年建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了2.44%。
数据显示,去年非利息收入达1525.03亿元,同比增长8.86%;业务及管理费同比下降0.38%至2100.88亿元;信用减值损失为1367.74亿元,同比下降了11.49%。
可以很明显看到,2023年建行利润增长主要是通过减少信用减值损失计提力度以及压降营运费用来共同实现的。
接下来再看市场备受关注的净息差指标,毫无疑问,从盈利角度,去年银行业压力加大,利润增速整体出现下滑,息差持续收窄仍是主要压力,全行业净息差首次跌破1.7%至1.69%。
根据六大行财报数据,净息差均有不同程度下行,虽然去年末建设银行净息差仍处于1.7%同业较优位置,低于邮储银行稳居第二,但净息差降幅却是最大的,与工商银行一样同比下降了31个基点。
不仅如此,拆分季度来看,建行去年1-4季度的净息差分别为1.83%、1.75%、1.67%和1.55%。可见,2023年第四季度净息差下降幅度要远高于前三季度环比下降幅度,这说明建行净息差还将持续承压下行。
对此,在4月2日下午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上,建设银行首席财务官生柳荣对净息差下行情况进行了重点说明,并表示:“在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背景下,一方面,去年LPR两次下降引导银行贷款利率下行;另一方面,存量贷款重定价也对银行盈利有一定影响。各家下滑幅度不尽相同,与客户结构、产品期限结构以及业务策略相关。”
02
不良率小幅压降,贷款逾期率上涨
资产质量对于银行而言至关重要,堪称其生命线。在进行银行股财报分析时,贷款质量同样占据核心地位。一个明智的投资者,在审视银行股时,更应将贷款质量的考量置于营收和利润之上,将其作为决策的首要依据。
截至2023年末,建设银行总资产达38.32万亿元,同比增长10.76%。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净额23.08万亿元,增幅12.64% ,占资产总额比重较上年提升1.00个百分点至60.23%;金融投资9.64万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5.15%,占资产总额比重提升0.46个百分点至25.15%。
同期其负债总额达35.15万亿元,同比增长10.81%。其中,吸收存款27.65万亿元,增幅10.52%,所占总负债比重略有下降0.2个百分点至78.67%;而向中央银行借款则同比大增49.16%至1.16万亿元,是组成整个负债明细项目下增速最高的,这也意味着去年建行负债同比增长主要是由存款和向央行借款增长共同来拉动。
由上可以看出,2023年建行总负债同比增速高于总资产,是可以支持总资产扩张的,但与此同时,其存款增速要低于贷款增速,这说明建行存款揽储压力增大,无法有效支撑起贷款扩张。
进一步拆分存款明细来看,去年建行存款余额之所以保持超两位数增幅,零售客户存款增长强劲功不可没,而对公客户存款却不温不火。数据显示,建行去年公司客户类存款同比增长6.84%至11.86万亿元,在境内存款中的占比下降1.55个百分点至44.37%;而零售客户存款较上年增加1.79万亿元至14.87万亿元,增幅13.7%,占境内总存款的比重上升了1.55个百分点,达到55.63%,零售类存款贡献度持续上升。
当然,与整个银行业去年出现存款定期化趋势尤为明显相同情况的是,无论是对公还是零售存款,建行定期增速要远高于活期增速,也预示着客户更愿意储蓄,贷款意愿并不强烈,定期化趋势持续显现。
不良率方面,截至去年年末,建行不良率同比压降了0.01个百分点至1.37%,同时在贷款五级分类制度下,其关注、次级、可疑及损失类贷款的不良率皆有所下降,资产质量有明显的改善。
但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去年建行已逾期贷款和垫款总额较上年激增了470.44亿元,达到2658.56亿元,逾期率从1.03%飙升至1.12%。
在贷款增速接近13%,且同时重组贷款规模是去年4倍的背景下,建行逾期率依旧大幅增长,并不是一个好迹象。不仅如此,其逾期3个月以上所有期限的贷款逾期率全体上涨,通常情况下,金融工具逾期超过90天将被认定为已发生信用减值,显然也说明这些贷款全是实质性逾期,客户已无力偿还贷款本息,会加大建行对该部分逾期贷款收回的难度,从而加剧发生坏账风险。
在此情形下,建行的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也均同比下降了,其中拨备覆盖率同比下降了1.68个百分点至239.85%;同期拨贷比为3.28%,同比下降0.06个百分点。
03
以住房租赁业务构建差异化竞争,如今行至何处?
作为国内拥有最大规模住房按揭贷款的商业银行,建设银行的房贷业务一直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和瞩目。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建设银行个人住房贷款6.39万亿元,较上年减少930.84亿元,降幅1.44%。在业绩发布会上,副行长李运解释称,存量房利率调整之后,减少了房贷客户房贷利息的支出,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提前还贷的动力,建行前三个月房贷提前还款的规模相比去年四季度有一定的下降。
事实上,早在2018年底,前董事长田立国就曾在北大光华的新年论坛上表示,“我们真的建造了足够的房子”,暗示着中国的房屋空置率已经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因此,他建议建行需要调整其业务策略,从原先的“要买房找建行”转变为“要住房找建行”。
时至今日,我们可以看到田立国对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深刻提前预判和独到见解。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和2023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为13.29万亿元、11.09万亿元,两年增幅分别为-10%、-9.6%,下行之势可谓尤为明显。
在此契机下,借助本身在住房贷款业务上的优势,以及海量的用户和房源资源,建行近些年转换赛道开始向租房贷款业务上重点发力,以金融赋能支持存量资产盘活,增加租赁房源供给,取得的成效也可圈可点。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建行提供的公司类住房租赁贷款达3254.48亿元,较上年增加832.56亿元,增幅34.38% ;支持住房租赁企业超1600家、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超700个。
面向市场端,建行还专门开发了住房租赁APP“CCB建融家园”平台,目前个人用户已经超过了5100万户,已上线租赁企业1600家,相关业务已推广至160个城市。
然而,建行虽以稳健保守著称,但在尝试涉足新的互联网化领域O2O住房租赁业务时,似乎并未获得广泛的市场认可和大规模的用户基础。
一方面,该APP在各大手机应用商店的下载量仅有百万左右,远不及链家、安居客、贝壳找房超亿人次下载数。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用户针对建融家园的差评可谓“满天飞”,关于“退租却不退押金,而平台方则毫无作为”的相关投诉,在黑猫投诉平台就已高达300个。
甚至更有不少用户及建行员工吐槽道,“被迫员工拉好友注册该软件,冲下载量指标”、“只是去办个卡,就在不知情情况下扫码下载软件,套路满满”。
可见,建行租房平台虽然链接了租户和租赁企业,实现了从租户端到租赁企业的金融服务,在众多银行中进行差异化竞争脱颖而出,但从消费端反应出的种种问题皆表明,建行声称千万注册用户量可能更多是依赖捆绑式服务来获得,真实的用户粘性并不高。
总的来说,纵观这份财报,我们给出的评价更多偏向于:整体业绩较为平稳,压力同样很明显。利润同比实现了增长且资产质量整体风险可控。但是在净息差持续下行情况下,建行也开始面临巨大的压力,只能通过资产规模扩张来拉动营收,却又因净息差同比下降幅度过大,未能实现以量补价方式增长。因此,如何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保持稳定的“挣钱能力”并穿越周期,建行还需要给出更多方案。
每财网声明: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表达的信息或者意见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
2024
立即扫码
内容投稿:meiricaibao@163.com
联系电话:010-64607577 / 15650787695
投资者交流群:公号内留言微信号,由群主添加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