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固态电池”上车潮到来,中国消费者会买单吗?

更新时间:2024-04-11 03:29:01作者:橙橘网

“半固态电池”上车潮到来,中国消费者会买单吗?

(文/张家栋 编辑/张广凯)

日前,广汽埃安宣布,在全固态电池上再次取得重要突破,可以在实现超高能量密度的同时,大幅改善电芯的本征安全,同时实现更宽的使用温域,从实验室走向量产应用。该技术将在4月12日广汽科技日上亮相。

随着智能化概念的热潮褪去,国内新能源车市再度将战火烧至电池领域。


广汽埃安并非近期首个提及“固态电池”概念的车企,两日前上市的上汽集团新车智己L6,同样宣布自身是全球首次搭载量产“超快充固态电池”的车型。

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无论是广汽,还是智己,二者声称的“固态电池”均不是电池定义中的“全固态电池”。


据智己电池提供商清陶能源的总经理李峥在此前直播里介绍,在智己L6上装车使用的清陶“固态电池”中依旧需要液体成分润湿极片、方便电子在极片间运动,而该“润湿剂”的质量占比约为电池整体的10%,该电池的单体能量密度可达368Wh/kg。即液态电解质的含量达到了“半固态电池”的界定边缘。

同样,昊铂此前报道的“全固态电池”,其能量密度也仅为350Wh/kg,从能量密度上来看,也在“半固态电池”的范畴。


不过,即便是介于液态锂电池与全固态电池间的半固态电池,也足以对纯电动车市场呈现出巨大的冲击,其中,最直观的感受便体现在续航里程上。

中国车企的1000km时代

本月初,蔚来宣布其150kWh电池包完成测试后,正式量产下线。去年12月份,李斌曾亲自测试150kWh电池包的续航能力,最终成绩定格在1044km,电池包CLTC续航里程为1055km。


刚刚上市的智己L6,则搭载的133kWh电池包,官方给出的续航数据同样超过1000km,更小的电池包与接近的续航里程,也展现了不同厂家之间在电池技术上的内卷。

显然,随着半固态电池的上车,当前只能在大电池插电混动车型上才能看到的1000+km续航不再是PHEV车型的专属参数。即便电动车在各种复杂环境下遭遇续航打折,其保底600+km的真实续航水平,也足以与不少燃油车相媲美,从而缓解多数电动车消费群体的里程焦虑。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两年的企业战略中,上汽、东风、长安、埃安、赛力斯、哪吒等车企,均有在2025年前装车半固态电池的规划,如今随着,智己、蔚来、埃安等企业的抢跑,中国车企在1000km续航的“半固态”时代也即将拉开帷幕。

成本竞争加剧

只不过,量产上车仅仅是“固态电池”走向商用化的第一步。如何降本,仍是“固态电池”技术演变的关键竞争指标之一。


蔚来汽车总裁秦力洪曾表示,蔚来所搭载的半固态电池的成本,成本达到了2000元/kWh,150kWh的电池包,其总价也接近30万元,约等于一台蔚来ET5的价格,即使选租赁电池的模式也要25万元。

可以预见,如果半固态电池上车,高端车型的车价也将进一步提升。


从目前公布预售价的智己L6来看,其搭载半固态电池的顶配车型预售价接近33万元,已经大幅超越同级车型在市场中平均不足30万元的顶配车型价格。

同样,目前昊铂在售车型中,昊铂GT和昊铂HT顶配车型售价都超过了30万。也就是说,昊铂此后的“固态电池版”车型,售价仍将继续提高。

而在日益激烈的车市价格战下,如何让消费者愿意为这些高续航的顶配车型买单,则将成为车企下阶段竞争的关键。

对于手握半固态电池技术的新能源车企而言,好消息是当前智能化技术在方向与方案上的成熟,已经令这一差异化技术带来的溢价逐渐回落,今年年内小鹏、极越等车企也正持续通过软硬件降本的方式,试图对高阶智驾进行成本洗牌。也就是说,下阶段电动车整车降本的关键,或将再次回到电池技术的竞争上。

毕竟,各家的“半固态电池技术”在中国市场不仅需要面对同质化竞争,同样也需要警惕现有电池技术的降本竞争,以首次将续航里程推到1000公里级别的极氪001为例,其麒麟电池的电池包容量达到140kWh,选装售价则为10.3万元。

与时间赛跑

另一方面,不同于国产汽车品牌更倾向于“从液态到半固态再到固态”的渐进式发展路线,海外车企在电动化领域的节奏,则促使了其直接选择“全固态电池”方案。

其中,丰田作为固态电池领域专利最多、最有实力的车企,曾多次高调宣布其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节点。去年7月,丰田宣布其研发的全固态电池取得重大突破,不仅电池的重量、体积和成本减半,且仅需充电10分钟便可提升1200公里续航。


在规划上,丰田的全固态电池车型将在2027年推向市场,日产、宝马、大众、奔驰也纷纷在2030年前有着自身的全固态电池上车计划。

但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下一代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技术制高点,固态电池在技术、生产工艺、成本等领域均面临着行业共识的挑战与难点。业内专家表示,准固态的研发难度与半固态完全没有可比性,可以理解为,半固态如果是0到1的研发,准固态或全固态不是1到100,而是0到100。


回望国内,目前包括比亚迪、长安、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等整车与电池厂商,均有着对“固态电池”的具体研发计划以及布局,但需要注意的是,按照“液态-半固态-准固态-全固态”的技术演化路径,是全固态电池落地必不可少的研发过程。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在第十二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上表示:“目前丰田在固态电池技术方面申请的专利数量居全球首位,已从最初的材料探索,逐步转移到电芯的试制。从各国研究进度与目标看,中国将在1-2年实现600Wh/kg氧化物/聚合物复合电解质固态电池。”

如今,在智己、蔚来、广汽的推动下,中国车企无疑正在积攒半固态电池商业化落地的先发优势。但面向未来,中国企业又能否借此契机拦截丰田等外资企业的蓄力一跃,其本质仍将是与时间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