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磅”!国家放大招,影响太大了!
2024-04-15
更新时间:2024-04-15 06:21:08作者:橙橘网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总是会在这些环节出现问题,或者目标设置不当;或者教学与目标不匹配,即教学游离于目标;或者缺乏围绕目标达成所做的评价。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作者 | 程红兵 特级教师、上海金瑞学校校长
原标题 | 《教学目标贯穿课堂始终》
课堂教学三个环节不可或缺,目标、实施、评价,把这三者做到位了,这堂课就是好课。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总是会在这些环节出现问题,或者目标设置不当;或者教学与目标不匹配,即教学游离于目标;或者缺乏围绕目标达成所做的评价。
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想得到的结果,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目标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谁学?行为动词——学什么?行为条件——借助什么学?表现程度——学到什么程度?课堂教学目标还应体现学科教学的基本属性。 比如语文课,教师把单元目标设定为从小故事中懂得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单元目标仅止于此显然是不够的,语文教学重在语用,即语言运用,学生语言运用的目标根本不提,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如何实现?
其次,课堂实施过程要紧扣教 学目标,有坡度,有阶梯,循序渐进,兼顾同一个教学班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水平差异因材施教,以期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最后,通过适当的方式和手段进行评价,师生都要明确学生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程度。
经过一定的培训,教师明确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含义和要求,但在实施过程中常常会忽略了目标在教学中的导向作用。比如文言文《矛盾》,教学目标提到“背诵课文”,但实际教学中学生一次都没有背诵过,完全忽视目标,目标形同虚设,这种错误很容易辨别。
还有一种错误不太容易辨识,即课堂上教师好像也是围绕目标进行教学,但教师其实没有吃透达成目标的基本策略方法是什么,也就是目标虽明,但实现目标的路径不明。
比如六年级英语课,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故事地图的引导下完整复述故事。目标的表述是清晰的,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未着眼于训练学生复述故事的技能,也就是说不是着重于方法策略的掌握,教师在教案中提到了扫读、精读、因果关系等阅读策略,但在教学过程中根本就没有让学生明白何为扫读、何为精读、何为因果关系阅读策略,只是发出指令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总结每段主旨,但没有教给学生方法,这样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现在教师有一种比较好的意识,就是借助工具实现目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预估工具可能带来的干扰,预先设计好相应方法以避免工具使用影响目标达成。
还是上述英语课,课堂上教师训练学生复述故事,教师采用的是给每个小组发一个不完整的故事地图图示(空缺了一些内容的小纸片),然后让每个小组结合文中的事件及人物与时间点进行配对,应该说教师课前花了很多时间制作这个残缺的故事地图,但课堂上收效甚微。因为一个小组只有一张图,导致客观上一个小组4个学生不可能都看到图,差不多就是两个学生能看到,导致有一半学生不用动脑筋,而且学生在使用胶水粘贴过程中,客观上又干扰了学习,这叫“工具干扰”。
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常常有这种现象,为了使用工具而使用工具,为了活动而活动,全然不顾这样做的效益如何,不考虑是提升了课堂效益,还是影响了课堂效益。成本大,效率低,很不经济。
教师还不如先让学生自己画一个简单的故事地图,然后再让学生借助这个故事地图复述故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提示学生一些方法,一般记叙文关键要素无非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元素作为线索,行踪式散文常用故事地图作为线索。接下来教师应带领学生探讨其他不同类型的文章,其相应的常用线索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化思维,以提升学生真实的语文素养。
最后是评价,正确的做法是在学生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教师提供新的案例供学生独立完成,以此作为评价。
英语的课文无非就是一个例子,是语言现象的一个案例呈现,我们教这篇文章首先要读懂这篇文章,同时还应该从个别上升到一般,正如解剖一只麻雀,不仅要了解这只麻雀,还要让学生了解一般麻雀的身体结构和相关特征,最后再回到个别,看看学生到底会不会解剖一只麻雀。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别忘了【转发朋友圈】☺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