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时代赛跑,千年古城的破茧而出

更新时间:2024-04-16 19:32:20作者:橙橘网

和时代赛跑,千年古城的破茧而出



故事翻开了新一篇。

文 | 华商韬略 陈斯文

安徽砀山的春天,是从梨花满树开始的。

砀山坐落在黄淮平原,有黄河故道途经,受风沙袭扰最烈。因此流传着一句民谣:“面缸一层沙,庄稼被打瞎,走路难睁眼,张嘴沙打牙”。为了抗击风沙,当地在70年间广植梨树四十万亩,让砀山变成了“世界梨都”。

梨树赶走了风沙,但赶不走贫困。直到2019年,砀山才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即便脱贫,当地的人均GDP在安徽仍然徘徊在队尾。

如何让砀山这座千年古城,赶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这是一个从政府到民间都在付出努力的课题。

2024年4月3日,砀山县污水处理厂扩容项目的捐建签约仪式在砀山县举行。



一座现代城市的排水安全,其实包含了两项工程。

把水排出去,靠的是雨污分离、充分覆盖的排水管网;把水变干净,靠的是污水入厂、清水入河的后端处理。

后者的最大载荷,决定了城市排水安全的红线。特别是在雨季时,一旦污水不能及时处理,管网溢流,污水满街,就是人居环境的灾难。

在经过前期调研和专家实地考察后,砀山县污水处理厂扩容项目形成了规划方案:日处理能力,将从11万吨提升到13万吨。

这项“防治水污染、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的大工程,得到了来自社会的助力——作为从砀山走出去的企业家,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将个人出资为项目提供资金及专业技术支持。

与污水处理项目一起签约的,还有砀山李屯村的道路建设项目。

李屯村是李西廷的家乡,从他的少年时代开始,村里就是泥土路,晴天扬尘,雨天积水,极大限制了村民的出行和工作效率。

在捐建后的规划中,总长超过10公里的硬化路面村道,将直通每户村民的家门口。此外,每隔数米,还会配套安装一盏路灯。

洁净、清澈、平坦、光明,都随着这场捐建,来到了砀山人民的身边。

在签约仪式的同一时段,正是砀山梨花盛开的日子。2023年,当地举办的梨花节,接待了超过260万人次的游客,实现总收入1.7亿元。今年的清明假期,各地旅游团打卡花海的场面,蔚为壮观。

与接待游客相比,一个更具意义的转变是,越来越多的砀山人选择留在家乡。他们的选择,让砀山从一座旅游小城,逐渐回归成为一个生活的城市。

实现这一点,靠的并不只是生态宜居。

在过去的砀山县,贫困曾是多年无法摆脱的困境,困境的最早来源,与粮食有关。

砀山位于皖北平原,大片的低平地貌本是发展农业的先天优势。但黄河故道的流经,泥沙反复冲刷,砀山的土地多为红黏土、沙壤土和盐碱地,小麦等粮食作物难以生长,让守土务农成为了艰难之举。

进入80年代,“种粮不如打工,有钱不怕没粮”的想法风靡一时,孔雀东南飞般的人口流动在黄淮平原一再上演,带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劳动力红利,背后却是日渐空心化的故乡。砀山的满树梨花给枝头留下累累硕果,却留不住砀山子弟。


▲砀山梨花,来源于网络

在砀山县统计年鉴记载中,砀山超过100万总人口,每年外出务工的群体在24万到27万之间,基本都是青壮劳动力。考出去的大学生,更接近一去不归。

和其他二十多万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一样,2019年,20出头的权五景,选择离开家乡去大城市打工。

他来到了省会合肥,成为一名快递员。这份工作不需要特别的技能,但需要付出更多辛苦。特别是夏天的合肥,穿梭在小区里派件,衣服很快就湿透了。“没有胃口吃饭,只想喝冰水,一瓶冰水一会儿就温了。”

但对于权五景而言,这份辛苦又必须咬牙挺住。他还有同岁的弟弟,两个儿子的婚事,对家里是很大的负担。

更多的劳动力,则去了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工厂,李建业就是其中之一。

工厂包吃包住,每月结算工资,稳定的代价是要忍受生产旺季的连续加班。这种作息一度击垮过他的承受能力。

“连续两三个月,情绪就崩了,感觉看不到头。”

但李建业也只能选择硬撑下去,因为他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权五景和李建业都设想过回到家乡,但在过去,这只能是个设想。

除了水果种植,砀山没有成规模的产业,提供不了像样的就业。回到家乡,就意味着收入下降。对于这些顶门立柱的劳动力而言,相比背井离乡和吃苦耐劳,这是更不能承受的。

生活的转机,是从2020年开始出现的。

那一年的12月,刚刚摘掉贫困帽子的砀山县,突然有了高端制造业的身影。

高端制造业和贫困县,看上去是两个不沾边的词汇。前者是高新技术的代表,而提到贫困县,人们脑海里首先浮现的画面大多是电视剧《山海情》式的扶贫情节:因地制宜的农业项目、凿山铺路的猛干,以及苦寻销路的艰辛。

但实际上,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交界的砀山,陆运物流四通八达,非常适合发展零部件加工制造业。

熟悉这些情况的李西廷,打算为家乡的发展做一件大事。

按照他的构想,即使是贫困地区,也有着拥抱高端制造业的短路径——把好的项目引进来,把好的人才培养起来,把好的产品生产出来,长期供应市场。这种多赢的方式,既解决了当地就业,也贡献了税收,政府因此有资源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项目落地和人才集聚,形成良性循环。

经过审慎调研之后,迈瑞医疗决定依托自身所在的医疗器械产业,与砀山县人民政府签约建设砀山迈瑞医疗科技产业园,将高端医疗制造业引入砀山。


▲砀山迈瑞医疗科技产业园效果图

在迈瑞的规划中,砀山产业园将成为迈瑞医疗在全国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承接超声导杆、骨钉、血氧探头,以及部分外协物料,成为迈瑞自有供应链的一环。

在李西廷看来,捐钱扶贫,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最容易的事。但从地区经济长远发展来讲,产业振兴才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只有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农村才能聚人气、留人才、富口袋。

权五景和李建业的生活,都随着砀山产业园项目的落地,开始发生改变。

从个人角度讲,他们两个也到了必须要做出选择的人生关口——权五景要结婚了,李建业的两个孩子越来越大,需要父亲在身边陪伴。

在看到了迈瑞的招聘信息后,权五景几乎不假思索地辞掉了快递员工作,返回砀山参加了招聘;而年龄稍长的李建业,则小心地向朋友们打听砀山当地的平均收入,对比的结果令他感到格外振奋:

砀山产业园的员工,享受与迈瑞深圳员工同工同酬的待遇。

理想的收入,是权五景和李建业乐于回到砀山的主要原因,但更多变化,是他们正式加入迈瑞之后才慢慢觉察的。

比如李建业发现,他破天荒地拥有了每周一天的假期,有了更多与儿子相处的时间,甚至可以陪即将中考的大儿子晨跑。

在过去,这都是不敢想象的。

而权五景则对工作环境的变化感到满意,他可以在食堂就餐,有更合口味的餐饮,有空调的车间……这同样是他过去不敢奢求的。

花园式厂区、体育馆、健身房、剧院、有冷暖气和独立浴室的员工宿舍……对于那些有着离乡经历的年轻人而言,产业园里的一切都令他们喜悦,也令砀山人羡慕不已——在当地人的议论中,“进迈瑞”,是一个并不逊色于公务员与教师的就业选择。

这种变化带来的良好感受,甚至还体现在一些看不到的地方。比如在两家台资工厂上过班的赵东升就发现,过去他一直被叫作“小赵”,而在迈瑞,大家都叫他“东升”。

“这种亲切感,是另外一个层次的感觉。”

这种来自年轻人的真实感受,正是李西廷和迈瑞所希望的。去年年底,李西廷受邀参加了人民网举办的2023乡村振兴大会。在会上,他讲了一段话:

“把产业引进来,相应的配套设施完善好,工作生活环境建设好,年轻人就更愿意留在家乡、建设家乡,整个乡村的精神面貌就都不一样了。”

对于迈瑞医疗和李西廷在砀山县的助力,砀山县县委书记唐明有过一个评价:全链条、全覆盖。

这并不是过誉之辞。

在砀山,有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学校——砀山中学,它也是安徽省示范性高中,教学质量上佳。但砀中的问题并不是没有,比如时任砀山中学校长的苏爱功就发现了一个现象:

在砀山中学,有很多优秀的教师,都流动到了大城市,更多优秀的学生,也选择到大城市去借读。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砀山中学的吸引力不够,是一个核心因素。

作为一所老学校,它的校园面积显得局促,实验室、图书室、信息教室、运动场这些设备也跟不上。学生和老师的学习、办公环境,都落后于新时代基础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的硬件需求。

对于身处贫困地区的砀山中学而言,这些难题,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这个死结,在2022年被解开了。

那一年,作为砀山中学的毕业生代表,李西廷回到了母校,在发现了学校的困难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个人出资10亿元,为砀山中学建设新校区。

作为依靠知识力量走出乡村的代表,李西廷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在很多场合,他都反复强调一句话:

培养好一个学生,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建一所好学校,也很有可能改变一座县城的未来。

这笔捐赠,创下了砀山中学自创校以来,获得的最大金额个人捐赠纪录。而有了这笔的资金的砀中,因此获得了彻底的蜕变。

砀中的新校区,选在了砀山经济开发区,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是建设规模为90个班的寄宿制高中,将容纳5000名学生就读。


▲砀山中学新校区效果图

在新校区的设计蓝图上,不但有教学楼、行政楼、图书馆、体育场等标配,为更好地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砀山中学新校区还增设室内游泳池、体育馆、音乐厅、科技实验楼等。

对于这笔捐赠,李西廷并没有过多地表达,只是提了一个小小的祝愿:

“无论未来奔赴何处,在砀山中学的这三年,都能成为他们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环境到人居,从产业到教育,在这些层面发生的变化,既改变了许多家庭与个人的命运,也让砀山这座城市有希望在未来破茧而出。

这就是一座跟上时代脚步的千年古城,是一家企业与一座县城的全面携手,以及一条越走越宽的乡村振兴之路的故事。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