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退尽退”提速:年内25只A股锁定退市,券商却叹退市业务“鸡肋”
2024-05-11
更新时间:2024-05-11 16:22:23作者:橙橘网
全文长 36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分钟
教育教学常识告诉我们,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先要重视学习;要促使学生成长,教师先要成长自己,且要陪伴和引领学生一起成长。当然,在资讯和技术愈加发达的当下,教师成长有多种路径和方法,但根据笔者的体会,如果我们能运用以下“四种力”做支撑,我们的成长一定会既好又快。
一是学习力
学习力是教师成长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力量。因为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教到老、学到老的职业。一方面,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催生了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另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习得知识的渠道在不断拓宽,也即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唯一“通道”,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或者说他们在某个领域习得的知识完全有可能超过我们;再一方面,随着家长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他们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即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有这一切,都在倒逼我们必须领先于学生的学习,我们才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否则,就会落伍,就要被淘汰。
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参加工作以后,读书时所掌握的知识只有少许还有用,而大部分知识要在实践中重新学习”,这句话看似说得有点过了,其实指明了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同时也说明职后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因此,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实现,也即坚持终身学习才是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
可是,无论教改的形势如何变化,抑或教育要求如何提高,当下总有那么一些教师依旧固守“不读书、不写作、不研究”的“三不主义”做法;在这一负面思想影响下,他们只满足于现有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却不肯“翻篇归零”、重新学习,既不沉下心来读透教材和广泛阅读其他书籍,也不读事、读人,包括生活和社会等无字之书的阅读。
更为可悲、可恨和可怕的是,他们即使备课、写计划、写总结,包括写论文、做课题等,多数都是“文抄公”,有些甚至连“文抄公”都不是,常常用复制粘贴代替思考,用“秒杀”下载代替费心烧脑的创造性劳动。正是因为这样,他们的知识毫无长进,包括学习能力的丧失等,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此,我们要当好先生,先要当好“学生”,也就是要牢固树立学习意识,这是我们教好书育好人的底线。
如果我们能养成学习习惯,能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也即我们完全可以让学习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比如我们要备好课,既要读透教材,又要参考他人的教案或课堂实录,包括选读其他书籍;同时,我们还要认真分析学情,独立写出教案;所有这些,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换句话说,我们要提高备课质量,必须做足学习的功课。
比如我们要上好课,我们既要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又要设计出有价值、有新意的问题;既要与学生进行深度对话、互动交流,又要让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碰撞思想的“跑马场”。而所有这些,需要我们思考,需要我们发散思维,需要学习“在场”。
比如我们要评好课,除了听课前要熟悉和了解教师上课内容,既要认真听课、认真记录上课细节,认真梳理教学优缺点,又要耐心倾听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即使上课教师把课上砸了,我们也要从他们那里吸取教训,以免自己犯同样错误;同时,我们还要把自己摆进去,也即这节课假如由我来上,我会怎么上?以上这些,既是我们最好的学习契机,也是最接地气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至于写计划、写总结、写论文、做课题,等等,更离不开学习了。
如果我们能养成习惯边教边学、以教促学,提升自己的学习力就不再是难事了。
二是思想力
除了坚持不懈的学习,我们还要具有正确的思想,或者说,我们要形成自己正确的教育教学主张。
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为思想才是实践的灵魂;如果我们没有用正确的思想武装头脑,没有用正确的思想指引实践,我们就会变成“无头苍蝇”,就会瞎忙,就会瞎折腾,就会迷失方向,就会伤害学生,到头来也会伤害自己。
这个问题其实在初高中尤为突出。比如,实施“双减”虽然两年多了,但不少教师为什么还在抢课拖堂“满堂灌”,为什么还是用无限延长教学时间的恶习抓考分提高,为什么仍把全体学生都绑在考重点学校的“战车”上?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深刻领会“双减”的精神实质,没有用“双减”的思想指导实践。总之,这是他们缺失思想力的现实表现。
如果教师不再“只见分数不见人,只教知识不育人”,真正把学生视为独立大写的人,真正看见学生在知识基础、个性禀赋等方面的不同,真正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有差异、有快慢、会分化,而且能换位思考,能体谅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难处、苦处和累处,能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把他们视为合作伙伴,能竭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能最大化的挖掘他们的潜能,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当然,教师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不是固有的,也不会从天而降,而是来自学习,来自实践和创新。
这就需要我们养成独立思考、批判、质疑的习惯,凡事都要多问一个为什么,多问一个是什么?比如,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样做究竟对不对,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也即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都应该把思考嵌入其中,应该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去思考问题,应该想清楚、想明白了再去做事情,应该认真分析工作的得失,应该用心总结经验教训,应该多一些发散思维。
这样,我们的思考才会深刻,我们的思维方式才会改变,我们的认知能力才会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慢慢形成和积淀,我们的思想力才能得到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三是行动力
对于每个教师来说,所谓行动力,笔者以为,主要指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做的能力,包括备课、上课的能力,参与教研活动的能力,设计活动方案、撰写论文以及课题研究的能力,教育学生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比如,当下中小学校要提质扩优,要加快推进课程改革,要巩固深化“双减”成果,要促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等,需要每个教师实实在在的行动起来,具体来说就是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既要大胆为学生松绑,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把课堂变成学堂,真正把教转化为学,真正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又要挤出时间让他们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包括有一定的时间读书、思考、写作、讨论、实验、培养兴趣爱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为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促进他们的差异发展与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可是,当下不少教师因为缺乏实实在在的行动力,导致课堂教学还是“满堂灌”,导致学生还是被关在教室里不停地刷题,导致他们还是“考试的机器”和“分数的奴隶”。
再比如当下有些教师虽然会“写”论文、会“做”课题,虽然都评上了各级名师和高级教师,但是他们的课上得不是很好,育人也没有什么“亮点”,这究竟为什么?
原来,他们并没有把心思放在课堂上,没有用心教育学生,没有脚踏实地开展行动研究,而是用抄袭,抑或用“箭刀+浆糊”、复制粘贴、东拼西凑、“移花接木”等不应该用的方法代替了行动研究。
正是因为他们缺乏硬碰硬的做功,缺乏“接地气”、有价值的行动力,导致教学与研究“两张皮”,导致教书育人缺乏底气,导致撰写的论文和课题研究报告失去了生命力。
实际上,我们的论文和课题研究报告等,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做出来的;因为我们多是课堂教学的“干活者”,因为实践才是我们专业和生命成长的基石。
因此,我们只有“贴地行走”,只有基于问题开展行动研究,我们才能提高行动力,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写出有自己特色的论文和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课题研究报告,才能成长为好教师,才能走向好教育。
四是专注力
记得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在《给青年教师的36条成长建议》一书中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年,黑龙江省举行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大赛,前10名中,居然有5名学生来自名不见经传的杨巧云老师的班级。省市教研员没有和杨老师打招呼,直接杀到她的班级听课。
但是,杨老师上的课不是很出色,教研员忍不住纳闷就问杨老师,为什么你的学生考得这么好?
杨老师回答,我没有做什么,就是在小学六年里坚持做了两件事一一每天和学生一起看书半小时,每天和学生一起写日记。
杨老师的语文教学,没有惊天动地,并不轰轰烈烈,但她做到了专注一一专注于大量阅读和大量写作,于是,岁月给了她最好的答案。
由此看来,专注力是教师自我精进的全部秘密。专注力说白了,就是“安静的力量”,只可惜当下不少教师因为缺少专注力,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也即专注力成了他们的稀缺资源,成了奢侈品。
如果我们要想干出一番事业,要想成为一个不一样的自己,要走向成长、成熟乃至成功,必须耐住寂寞、守住孤独,必须自觉修炼专注力,必须专注于自己的专业精进,包括专注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改好每一本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这样,安安静静地去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一件件“小事”,才能成就“大事”,才能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既成长学生又成长自己。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奉化区教育服务管理中心)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作者丨周建国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