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附加费5日再下调!元旦出行成本下降飞去哪儿
2023-12-02
更新时间:2023-11-24 12:30:52作者:橙橘网
2008年到现在,研究生报名人数已经出现过3次下降,不必大惊小怪
日前,教育部相关会议披露了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438万,比2023年下跌36万人。相比此前连续6年的大幅增长,尤其是2022年净增长80万人,2024年的报名人数下降显然让很多人意外。
首先不必大惊小怪,研究生报名人数最近10多年就曾出现过两次下降,比如2008年前后,以及2015年前后,都有过两次明显的下降,加上这次就3次了。
实际上, 2023年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就已经出现了 增长乏力的现象。2023年仅比上年增长17万人,增长率仅有3.7%,和2022年净增长80万,增长21%相比,已经显著下滑。
2023年,很多 高教大省与著名高校的考研报名人数已经出现 增长停滞甚至是下滑,增长主要来自“双非”高校与高教薄弱省份。比如2023年辽宁、黑龙江的报名人数均出现下降,四川仅增长0.4万人,北京林业大学、南开大学等著名高校均出现报名人数下降。也就是说,招生量较大的学校近年已经出现停滞,甚至减少。
相比过去5年曾经出现的爆发式增长,这次显然是一次正常的回调,是一个好事情。为什么会下降?是很多人在问的一个问题。这两天记者也多次采访,我在这里做一点简单的主观分析。
1、首先一个原因是大家发现研究生就业也不理想,性价比降低,于是放弃了。
勿容讳言,很多孩子读研还是为了就业,一份体面的工作。
伴随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考不上大学已经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大学毕业生连续创下新高,占据新增劳动力的绝大部分,政府的就业目标几乎等于大学毕业生人数,也就是说,大学毕业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于是,大学毕业已经不够了,大家就开始“卷学历”,希望通过考研,提高学历,来解决“体面”的工作问题。尤其是近些年来经济增速下降,岗位需求不旺,于是考研报名人数快速增长,大家纷纷涌入了考研大军。
但实际上,相比本专科招生量的增长,近些年来研究生的增幅是远远大于本专科的。如果对比1998年的“大扩招”——本专科招生增长了10倍,研究生的增长则超过17倍,而且大多数都是名校培养的。而最近3年因为突发的疫情与美国的围堵,经济进一步下滑,需求也进一步萎缩。
一边是大学毕业生继续增长,包括研究生增长,一边是需求下降,大量“体面”的岗位被迅速填满,一些人发现,读完3年研究生也同样面临就业难的问题,甚至还不如当年本科毕业同学的就业情况好,于是,这种示范效应被快速放大。
2023年,媒体已经不再炒作研究生送外卖,而是研究生应聘街道垃圾管理员,哈工大研究生应聘山东大学宿舍管理员,上交大博士生应聘复旦附中卫生管理员。虽然都是极端的个案,但是示范效应是明显的,让大家 对研究生标签价值期望下降。
2023年北京的大学毕业生中,研究生数量已经超过了本科生。媒体直接发问:然后呢?
大家意识到,辛辛苦苦读完研究生也未必有一份体面的工作,甚至不如当初本科毕业就工作,于是开始觉醒,计算性价比的问题,即成本问题,尤其是机会成本,于是放弃了。这是一次理性的回归,大家不再盲从,是好事情。
2、在性价比这个问题上,还有一个专硕增加,学硕减少的问题。
2020年研究生工作会后明确,未来硕士主要增加的是专硕,即培养应用人才为主,而学术研究重点都逐渐向博士迁移。近年著名大学也纷纷放弃一些学科学硕的招生,直接“直博”。对于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为主的专硕,学费也较高,多数没有国家的补贴。同时,根据培养要求,学制也纷纷延长至3年,各种因素下来, 专硕的经济成本的确在提高,这种显性的成本更容易提醒我们“算账”,于是大家开始计算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了。
经济成本本应该成为我们选择高等教育的一个影响因素,但20年来过低的大学学费让大家忽略了这个问题。专硕较高的经济成本提醒了大家,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好事情。
与这个问题相关,著名高校学硕减少,学术研究更多转移到博士阶段,上名校的机会一定程度降低,是名校报名人数增长乏力的一个客观原因。
就如前面谈到的,名校的报名人数近年增长乏力,甚至率先下降,首要的原因还是有能力考上名校的考生基数少了,但也和这些名校结构调整有关。比如近年媒体经常报道某高校减少甚至停止一些学科专业的学硕招生,对一些同学关上了大门。量其实不一定大,但的确有放大效应,尤其是一些一门心思希望“跳龙门”的同学就放弃了。
3、考上研究生,也未必能顺利毕业,也让一些孩子望而却步。
与本科生以知识性学习为主不同,研究生是生产知识,是探究性学习,读完3年未必能拿到一个学位。
日前,有一个同学在网络上慨叹,有能力考上,但没有能力读下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事实上,研究生招生考试一直和高考不同,分全国统考的笔试(初试)与学校的复试,而且复试权重在不断提升,按规划,未来希望能提升到50%,事实上一些学校已经提升至50%,目的就是在复试环节淘汰不适合做研究的同学。
此外,随着研究生质量控制措施的完善,尤其是论文外审等措施的落实,迫使导师与高校不得不提高研究生培养要求,即便不要求发论文,但自己对论文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无形中提高了“混”的门槛。
和本科生读完4年大概率就有一个毕业证不同,读完3年研究生,也未必能顺利毕业,过来人的教训,也有放大效应,也让一些同学望而却步。这也是一件好事情,至少不再盲目。
4、考公考编产生了分流效应?
近几年,因为疫情等各种因素,让很多人意识到“铁饭碗”非常重要,纷纷涌入体制内。高考中,和体制内关联的院校与专业持续高热,师范热、军警校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毕业后,考公考编持续升温,”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编制的尽头是公务员“。
据统计,2023年度国考计划招录3.71万人,共259.77万人报名过审,比2022年新增76.07万人,增幅达41.41%;2024年度国考计划招录3.96万人,共303.3万人报名过审,比2023年新增43.53万人,增幅为16.76%。
读个研究生未必有一份期望的工作,但考公考编就可以直接达到目的,于是在不能兼顾的情况下,一些人就直接放弃了考研,应该也是一个因素。但到底影响多大,也不好评估,毕竟 公务员招录量太小了,大量报名的人实际并没有走进考场。
想提醒的是,目前的体制内热和前些年的考研热一样,存在很多的盲目性。我们很多同学并不了解公务员体系,不了解体制内工作的要求,包括教师等有编制的工作。前些年涌入深圳当中小学老师的名校毕业生近年纷纷离岗,固然有薪酬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不适应。
5、不得不承认,一些年轻人更在意没有压力的生活,而不是拼搏奋斗。
和以前的大学生不同,现在的年轻人出现了两极化现象,一部分人在拼搏奋斗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在意的是舒适的生活,而不是拼搏奋斗。他们不追求名牌,不追求高收入,追求的是舒缓的节奏,没有压力的生活。
一些人的状态就是大学毕业有一份得过且过的工作,甚至回家啃老,而不是继续努力拼搏,更不要说考研了。
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社会发展使然,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曾经出现过。
6、推免的人多了?
这个原因是大家的一些感受,但很难完全成立。
推免生总量伴随研究生招生总量的增长的确在增长,但为了维护考生利益,相关部门对推免有严格控制,据我所知,总的占比并没有显著增长,仍然维持在较低比例。换句话说,对这一点,大家是有误判的。当然,在推免上,名校占比一直比较高。
推免生因为质量较好,普遍受到大家的欢迎,但为了给更多考生机会,保障公平,相关部门要求学校推免生招生占比不能超过招生总量的50%。不能否认的是,因为更青睐推免生的质量,的确存在著名高校虽然总量没有超过,但个别专业存在过高的推免率,比如超过80%,甚至接近100%,很容易产生放大与示范效应,让一些考生不得不放弃名校,这一点影响也很难完全否定。
所以,我的判断是,这一块并非有政策变化,以前推免生政策也是这样,但也不能否定一些学校个别专业的示范效应。
7、出国留学人数增长的分流?
疫情过去,出国留学人数增长造成了分流?这是一个流行的说法,肯定有,但绝不像我们想的那么多。
在疫情前,由于国内的考研热高涨,就已经导致了溢出效应,赴美、赴英留学研究生占比快速增加,包括疫情期间。
比如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21-2022年度,中国大陆留学生赴美读本科学位的人数为109,492,占中国大陆赴美留学生总数的37.7%,占比下降了12.8%;中国大陆留学生赴美读研究生学位的人数为123,182(存量,而非新增),占中国大陆赴美留学生总数的42.5%,占比上升了3.6%。而此前的10年间,赴美本科生占比持续增长,并长期占据第一位。赴英留学的情况也一样,两年前,中国赴英留学生中,研究生与本科生比是9:6,研究生大幅超过本科生。
也就是说, 溢出效应一直存在,在前些年国内考研人数大幅增长的同时,赴美赴英的留学生人数也在大幅增长,如果有影响,疫情前就应该出现,不应该是今年才有。
疫情过去后出国留学反弹,肯定有分流影响,但应该不像想象的那么大。赴美留学一直占绝对领导地位,从美国数字也可以看到这种影响有限。美国大使馆近日披露,2023年美国共向中国大陆学生、访问学者与家属发放了94000个签证,比2022年增长28000个。也就是说,全部也只有9.4万。而增量,仅有2.8万,这其中至少一半不是研究生。换句话说,留学生的分流应该是有限的。
还有很多原因,比较复杂,但总之一句话, 从结果看是好事情,回归理性了。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