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咸阳大学生征兵入伍能减多少学费?
2023-12-02
更新时间:2023-11-30 18:31:20作者:橙橘网
▎人民酱说:
每个孩子都有一双羽翼,他们本可以自由翱翔,但若是被父母折断羽翼,就只能困在“温室”里。
全文3146字丨阅读共需3分钟
编辑丨人民酱
作者:主创团 · 遇见小媛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 xdfjtjy)
“父母过分干预我的生活,以至于我觉得自己心里已经出现问题,我该怎么办?”
这是最近在网上刷到的一则求助帖,看完后一阵唏嘘。
贴主在讲述中,把自己形容成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大学离家后,父母虚无地牵着线的另一头,她却在这头战战兢兢地飞行。
打小开始,她就不能对父母说的话、提的要求,做出反抗。
她在文中这般控诉:“他们爱我,但并不认为我是一个独立的人。”
所以,父母为她规划好了“安全”的成长轨迹:
大学前只需要好好念书就行,进入大学了不许恋爱,毕业后找工作必须要考进体制内。
她稍有违背父母的行为,不仅会遭到强烈反对,还被父亲告知:
“我说的话你都得听,不对也得听。”
一番倾诉,让人看了很不是滋味。
突然就懂了作家刘墉说过的一句话:“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是你生命的延伸,但不是你身体的一部分。”
每个孩子都有一双羽翼,他们本可以自由翱翔,但若是被父母折断羽翼,就只能困在“温室”里。
保护孩子,不是给他们加上镣铐,父母学会放手,他们才会独立。
保护孩子≠控制孩子
之前,看到“孩子吃同学蛋糕被妈妈催吐”的新闻,感受颇深。
起因是一位妈妈买了个蛋糕,让孩子带到学校和同学分享,不少家长得知后纷纷在班级群表示感谢。
本是促进同学友谊的小插曲,但有位宝妈对此却有些不满。
她先是说奶油蛋糕不健康,接着又罗列了事后的“补救措施”:
逼着孩子喝了30毫升橄榄油、10毫升椰子油、10毫升亚麻籽油,
之后还不忘在群里强调:
“孩子都是好孩子,是我太仔细!”
不难发现,宝妈的出发点是为孩子好,但这般“过度保护”,更像是一种“控制”:
孩子在喜欢的事物面前,没有选择权,只能被动接受妈妈的“关心”。
以至于最后孩子只能哭着认错:
“妈妈,我以后再也不敢了,以后谁给我生日蛋糕我都不吃了。”
这般事无巨细地为孩子“着想”,真的是一种保护吗?我想不是。
当父母把“保护”与“控制”画上等号,孩子的人生也会黯然失色。
而诸如此类的家长,还有很多:
老人给邻居家小孩吃了块糕点,最后还要面对被对方妈妈追责的风险;
老师好心给学生吃了热奶宝,孩子回家肚子疼向妈妈“告状”,着实把老师吓得不轻。
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是人之常情。可凡事有度,过犹不及,亲子教育亦是如此。
有人曾在《积极心理学杂志》上发表过一项研究结果:
通过追踪5000多人近80年的生活发现,青少年时期被过度控制的孩子,中老年阶段,在幸福感调查中获得的分数较低。
由此可见,父母的养育态度,影响着孩子的幸福程度。
为孩子遮风挡雨不是把他们困在安全区,而是在孩子需要你时,给他们支持与帮助。
把握好关心的度,才能拥有更好的爱。
父母的过度保护,正在让孩子失控
综艺《奇葩说》中,有一道辩题是:“如果可以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的人生,你会按下这个按钮吗?”
辩手黄执中给出的答案引人共鸣:“完美人生是充分拥有选择权。”
话虽短,却耐人寻味。
就像不少家庭教育中的隐痛那般:对错都是父母说了算,因为“是为你好”。
可爱太沉重,只是满足了父母的期待,却剥夺了孩子的成长。
看过一部名为《黑镜》的科幻剧,里面就发生过这样一起家庭悲剧。
女孩Sara在3岁时险些走掉,这让她的妈妈心有余悸。
为避免再发生类似事件,妈妈便借助高科技手段,在Sara太阳穴植入芯片,用“监视”的方式保护孩子。
而芯片提前预知的“危险”,也会被自动打上马赛克:
此后,狂吠的狗、外公离世带给妈妈的悲伤情绪、孩子间的打闹,在Sara的世界中都是一片模糊。
妈妈为她营造了一个极其“安全”的环境,但这样做,就像“禁果效应”带来的危害一样:
越是禁止,越是好奇。
青春期芯片关闭,她不懂自我保护,早恋、沾染禁品;没见过血,就用铅笔刺破手指。
妈妈这才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带Sara去看医生,却被无情告知:孩子应激反应缺失,无从分辨行为与后果的好坏。
这种“完美”人生带给Sara的伤害,无法逆转,待她无意发现真相后,愤怒地用监视器平板把妈妈砸晕,然后离开了“象牙塔”般的家。
为人父母,保护孩子是本能,但过度保护,就成了伤害。
生活在“无菌”的环境中,纵然能得到一时庇护,但岁月静好被现实打破后,孩子终会遍体鳞伤。
毕竟,事事不能完美,该经历的人与事,一样都不会少。
与其替孩子筛选、过滤掉危险,倒不如告诉他们:
“生活需要慢慢经历,你只管去做,父母永远在你身后。”
如此让孩子认清善恶,不欺骗、不溺爱,才会让他们适应社会,保护好自己。
真正的为孩子好,是学会“放权”
父母会为事无巨细照顾孩子而自我感动,但孩子很难因过度养育感恩父母。
正如一句话说:“爱不等于控制,放手不等于不管。”
亲子关系,也需要有分寸。
不再为孩子包办一切,适当“放权”,才是真正的为他们好。
1.给孩子选择权
儿子开学就要进入高中学习,为了让他在新学期不掉队,我寻思着在暑假给他报个辅导班。
却不承想,孩子拒绝后,立马表明态度:“妈,我又不小了,在家预习的自觉性还是有的,你得相信我。”
他不愿意补课,我也不好强求。
只是最初放假时,会不时盯着儿子的一举一动,担心他“食言”。
等一周过去,我才心里暗喜:这小子,看来是认真的。
学习计划按时完成,语文该背的课文早已背熟,英语单词和数学公式,也没落下。
自此,我也开始明白:不替孩子做选择,他们也能做到好好学习与生活。
尊重孩子的决定,也是尊重他们的未来。
2.给孩子尝试权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发展八阶段中,提出一个观点:
孩子在1.5-3岁这个阶段,开始有自主意识,他们会对好奇的事物,进行探索。
比如,看见感兴趣的玩具,会倒腾到父母“喊停”也不放手;对成年人的言行,会下意识进行模仿。
这种“这里玩玩、那里看看”的行为,是孩子想要感知世界的尝试,也是他们独立的开始。
因此,当孩子做出“我能”、“我想”、“我要”的表达时,父母可以适时鼓励孩子,增加孩子的自信,而不是阻止,让他们变得羞怯。
3.给孩子犯错权
之前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
有位妈妈带女儿去买馕,中途结账时,女儿误把密码当支付金额转给商家3万元。
等孩子回过神来,当场被吓哭,不知所措。
妈妈虽然着急,但没有因此责怪女儿。而是冷静下来后,和商家沟通补救措施。
随后又在安抚女儿情绪后,把解决方案告诉她,给商家道了歉。
退款到账后,这起风波不仅得到了解决,也在向孩子传达一个观念:
犯错不可避免,但只要能积极面对、解决问题,就是成长。
正如一句话说:
“给孩子指出一条可以改正的路,才能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感受到自己错在哪里。”
孩子犯错后,会恐惧、慌乱,这时他们更需要宽容与引导。
父母若能及时给予支持,也是孩子一生之幸。
父母常以为让孩子赢在起跑线、无微不至照顾孩子,就是为他们好。
可被剥夺“自由”,于孩子而言,是一种残忍。他们终会长大,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一味被父母包办,只会活在原生家庭的阴影中。
而亲子关系,从来都不是依恋与控制,是独立与退出。
当父母学会了放手,孩子也更容易活出自己,寻得幸福。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ID:xdfjtjy
*注: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也许你会喜欢
【社交】
【方法】
【真实】
【羡慕】
添加教育助理个人微信号( dangyang002 )为好友,备注您孩子的年龄或自己的身份,我们将把您加入到相应的群里。共享家庭教育资源福利。
欢迎关注人民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