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这个小区的还房户,为何不能办房产证?官方回复
2023-12-02
更新时间:2023-11-10 22:31:03作者:橙橘网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能量接收器,被爱滋养,才能明亮如光。
父母一定要学会给孩子赋能,多多进行鼓励和肯定,引导他们向上生长。
作者 | 枫子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常常有一个疑问:
同样是孩子,为什么有的孩子自信、阳光、积极,做什么事都精力充沛,不惧困难和挑战。
而有的孩子却总是退缩、自卑、忧郁,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感觉没有一点朝气在身上。
其实,这中间差的就是能量。
一个孩子的能量状态,就是他的生命状态。
一位教育家曾说:“好的家庭,要做孩子最强劲的加油站。好的父母,要做孩子最重要的能量源泉。”
可生活中,很多父母的教育,却没有给孩子的成长做“增值”,反而在“消耗”孩子。
尤其是下面这3种教育,最消耗孩子的成长能量。
1
喜欢喋喋不休讲道理
我曾经就是一个喜欢讲道理的妈妈。
孩子写作业拖拉磨蹭,我苦口婆心跟他讲“自律与不自律的孩子,过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孩子总是想着玩手机,我就在边上喋喋不休地告诉他“你要做手机的主人,而不是手机的奴隶”。
就连孩子晚睡一点,我都忍不住各种念叨:睡太晚长不高,还影响学习......
那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讲道理,也是一种语言暴力。
直到我在网上看到一位网友的倾诉:
“从小到大,无论大事小事,妈妈都唠叨个不停。
我越躲,妈妈越多大道理。
我越跟妈妈对抗,妈妈越是数落没完。
终日与愤怒、沮丧为伍,我已经不知道学习的乐趣何在,不知道人生意义何在,不知道活着的乐趣何在!”
我这才醒悟,太多的道理,对孩子而言是一种折磨。
心理学家马歇尔说:
“当语言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至彼此疏远和伤害时,这种沟通方式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喋喋不休讲道理,看似为了孩子好,其实正在侵蚀孩子的能量。
因为孩子感受到的只有父母的不信任和操控,所以他便把能量都消耗在了抵抗上,而不是改变上。
喜欢无休止地向孩子抱怨
知乎上,有位博主将喜欢抱怨的父母称为“行走的乌云”。
她说:“只要妈妈一开口,我就感觉生活里没了光。”
从小,她妈妈每次和爸爸吵完架,就会在她的面前不停地数落爸爸,完了,又把怨气浇到她身上:
“哎,我当初怎么瞎眼嫁给你爸的,然后又生了你这个烦人精......”
“要不是为了你,这日子我早过不下去了......”
平时吃个饭,妈妈不是抱怨这个菜贵,就是吐槽她不好好学习,骂骂咧咧十几分钟,导致她每次吃饭都如鲠在喉。
用女孩的话说就是:“每次妈妈开口,看到她嘴唇一开一合,感受到抱怨声不断充斥着耳膜时,我就压抑得喘不过气来。”
这导致她也逐渐“遗传”了妈妈的负能量,看问题都变得悲观。
严重时,还想过自杀。
有这样一句谚语:“如果常常流泪,就看不见星光。”
父母爱抱怨,家就会变“情绪垃圾场”。
生活在“垃圾堆”里的孩子,内心积聚了太多的苦楚和压抑,阳光自然照不进去。
这时的孩子,就如同一株生长在沙漠里的小草,成长营养得不到供给,只能不断消耗自我,最终走向枯萎。
喜欢在小事上过度指责孩子
心身医学硕士李辛曾分享一个真实案例。
就读于某211大学大二的女孩李楠,突然休学在家,每天不是玩游戏,就是吃喝睡。
妈妈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女孩就是摆烂不肯上学,说自己就是一无是处的废物。
一番咨询后,李辛发现,孩子的病因出在妈妈身上。
从小,但凡女儿考得不好或者偷懒放松一下,妈妈就会不停地指责:
“你这样对得起我在你身上付出的心血吗?”
有一次,女儿不过是漏写了一些妈妈留的作业,结果妈妈大发脾气,一边骂一边把她赶出门口写作业,丝毫不管当时已经很晚了。
平日,妈妈还经常因为一点小错、小问题就大发雷霆。
不停的指责,批评,就像一把把利刃,消耗了女孩太多的精力和心力去对抗。
女孩摆烂的背后,是因为能量被过度消耗,心中只剩下挫败感和无力感。
《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一书说:
父母对孩子的苛责,会内化在孩子的自尊感中,从而形成一套“反自我”的内在声音,让孩子自我攻击。
说到底,过度的指责,本质就是一种隐性攻击。
它让孩子在不断被否定和被批评的环境里,逐渐失去自信和阳光,在焦虑内耗中消磨了活力。
孩子从父母的言行中感受生命力。
智慧的父母,不做负能量父母,而是做赋能型父母,为孩子提供能量,助力孩子成长。
1. 积极的对话
父母说什么样的话,就散发什么样的能量。
樊登老师在与儿子交流时,就总是积极乐观。
儿子考试把樊登的“登”字写少了一点,很是自责。
他听后却夸他:“你错得很聪明啊,古代为了避讳,孩子就应该把父母的名字写错”,这样一下子化解了儿子的烦恼。
老师冤枉儿子上课讲话,罚站儿子,他就把自己小时候交头接耳,被老师安排坐在扫把边上的糗事说了出来,儿子的委屈瞬间烟消云散。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有各种问题,负能量的宣泄,只会让孩子深陷其中。
情绪平和,积极对话,父母的语言才会像小小的能量子弹,射入孩子的心里,为孩子重新注入新的能量。
2.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孩子是家庭环境的产物。
不好的家庭氛围犹如毒药,会一点一点蚕食孩子的生命力。好的家庭氛围则如土壤,可以滋养孩子的一生。
营造家庭氛围,父母可以做好这几点:
一个轻松、温馨、民主、自由的家庭,就是一个能量场,身处其中,孩子自然元气满满。
3. 经常赞美表扬孩子
孩子需要赞美,就像植物需要阳光和水一样重要。
“知心姐姐”卢勤就从不吝啬夸儿子,不管儿子做什么,她都夸“太好了”、“有儿子没儿子就是不一样”。
在她的夸奖下,儿子总是动力满满,不仅生活能力强,学习也很厉害。
在这里给父母们分享一个“341夸奖法”:
3是,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在任何事件上都可以表扬孩子;
4是,肯定情绪,肯定动机,肯定已经做到的事情,肯定可以提升的地方。
1是,唯一标准:孩子的正向感觉是否得到保护和增强。
赞美,是有力量的。
经常被夸的孩子,内心会生出无限动力和热爱,朝着父母希望的方向越变越好。
4. 善于表达爱
对于孩子,批评的话我们总是很容易脱口而出,“爱”却总是深藏心里。
林清玄曾说:
“光是充沛的爱还是不足的,与爱同等重要的是努力的实践与真实的表达,没有透过实践与表达的爱,是无形的、虚妄的。”
爱需要表达出来,孩子才能感受到爱。
演员霍思燕就经常日常生活中告诉嗯哼自己有多爱他,有时甚至会情不自禁地亲他的手。
被爱浇灌长大的嗯哼,像一个小太阳,对每个人都温暖有爱。也像一颗小草,内心强大,哪怕被网友“攻击”容貌,也能大方回应“人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有句话说:被爱滋养的孩子,才能明亮如光。
把爱种在孩子心里,孩子的内心才会有足够的幸福感,向阳而生。
5、高质量的陪伴
《朗读者》中,有这样一句话:
“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
但对很多忙于工作的父母而言,能陪伴的时间实在有限。
怎么办呢?
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指出:陪伴不在于时长,而在于是否耐心,是否走心。
做到高质量陪伴,父母们要做好这“三个一”,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却能给孩子很好的陪伴:
一席话:陪孩子聊天谈心10分钟。
一段路:饭后和孩子散一下步,或者小跑一下。
一盏灯:一家人灯下一起共读,或者孩子学习,父母在边上安静做自己的事。
这些被父母用心陪伴的一个个时刻,就像点点星火,终将汇聚成炬,不断丰盈孩子的内心。
6. 以身作则
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家庭,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网上有一位博主就曾自述:
十几年来,父亲坚持每天6点半起床,看书充电。
而母亲只要有空闲,也会拿起书本认真阅读。
每天晚饭后,父母还总是相约在楼下空地打打球,或跑跑步。
期间,父母虽从没有叫他要怎么做,却一直用自己的行为激励着他,让他逐渐变得自律。
正如董宇辉所说:“榜样是最好的成长力量。”
当父母努力做好自己,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孩子自会在追随的路上,凝聚起磅礴力量,勇毅前行。
知乎上有人问:
作为一个普通父母,没有什么优秀的资源,也没有太多的文化,该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高赞的回答是:
多鼓励他,认可他,表扬他,理解他,支持他。不要把自己的认知,焦虑,愤怒,恐惧和委屈转移给孩子,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是啊,教育的本质,是给孩子赋能,不是给孩子制造创伤。
父母存在的意义,是让孩子想到你时,他的内心就会充满力量。
点个【赞吧】,愿每位父母都能给足孩子成长需要的能量,养育出一个内心富足,精神丰盈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