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郑州国际车展举办时间是多少
2023-10-30
更新时间:2023-10-10 07:52:38作者:橙橘网
文| 老鱼儿
编辑| 杨旭然
在2022年呼声极高,却最终落选的背景下,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卡塔琳·考里科(Katalin Karikó)和德鲁·韦斯曼(Drew Weissman),以表彰他们在信使核糖核酸(mRNA)研究上的突破性发现。
也就是说,虽然晚了一年,但诺贝尔奖终究还是落在全球新冠疫情期间声名大噪的mRNA技术上。在众多医界大咖眼中,该技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教授则强调,完全可以将mRNA技术的出现及其广泛应用称之为“医学革命”。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张文宏教授则更加虔诚,在10月4日发表于“华山感染”公众号上的文章中直接点评:mRNA疫苗技术的落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次“盗火”,预示可能会带来生物医药领域的巨变。
业界如此高度评价的情况下,mRNA技术在实际商业化中的应用,却呈现出海外、国内的冰火两重天。
国外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mRNA技术产出的mRNA疫苗大杀四方,迅速成长为全球屈指可数的第一大黑马;而在国内,mRNA技术却是名副其实的“大貔貅”,只进不出,吞金无数,成为医药行业的第一大黑洞。
01 黑马mRNA
mRNA技术,无疑是许多人的“救生圈”。
荣获诺贝尔奖之前的卡塔琳·考里科,20多岁迁居美国,几十年都没有固定职位,年收入从未超过6万美元。3次被解雇,40年冷板凳。
在2020年mRNA技术正式商业化之前,mRNA两大先锋企业之一的莫德纳不销售任何产品,收入基本来自官方机构的赠款以及和其他制药公司的合作收入。在2020年之前的5年,莫德纳亏损了21.2亿美元。2019年业绩报告显示,莫德纳实现营收0.6亿美元,同比下降55.42%;期内的净利润亏损了5.14亿美元,同比下滑了33.6%。
而另外一个mRNA先锋企业——德国拜恩泰科(BioNTech)2019年全年营收1.086亿欧元,净亏损1.792亿欧元。同样面临营收下跌,亏损加剧的两难境地。
值得注意的是,原本常年在全球药企排行中第一的辉瑞,2020年营收仅为419.08 亿美元,排名已经直线掉落至全球第八名。
但在2020年那场袭击全球的“黑天鹅”之后,随着mRNA疫苗开始大杀四方,到2022年财报公布,辉瑞1003.3亿美元的全年总营收创出历史新高,这也让辉瑞成为全球首个迈入“千亿俱乐部”的制药企业。
这千亿营收中,如果剔除两个药物的收入贡献,其他产品只贡献了435.91亿美元,同比增长仅2%——这两个药物就是mRNA新冠疫苗Comirnaty和口服新冠药物Paxlovid,占总营收比高达56.53%。其中,Comirnaty作为全球首款mRNA新冠疫苗(也是全球首款mRNA疫苗),更是贡献了378.06亿美元。
这也并不是Comirnaty第一次发威。2021年,Comirnaty就已经录得368亿美元收入,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销售额突破“两百亿”美元的药品。这个数字也让Comirnaty成功登顶2021年最畅销的药物,没有之一。
由于辉瑞的mRNA疫苗是与拜恩泰科联合推出,这也直接带动了拜恩泰科在2021年营收飙升至189.767亿欧元(约206亿美元),同比增长3834.63%;净利润为102.925亿欧元,同比增长67613.82%。
2022年,Comirnaty再次毫无悬念的成为全球畅销药冠军。不过在这年,畅销药品前五名中,还有一个横空出世的黑马,这款叫做Spikevax的疫苗来自莫德纳,同样是一款mRNA新冠疫苗。
这是莫德纳的第一款商业化产品,直到2020年四季度才真正开始销售。但是这一款产品,就让亏损了十几年的莫德纳在2021年咸鱼大翻身,不仅营收同比上升2191.90%至184.13亿美元,还一举盈利122.02亿,赚回了以往数倍的本钱。
但,就是这样一个在海外大杀四方的黑马,到了中国,却上演了一把“淮南橘淮北枳”的真实故事,成了名副其实的“吸金黑洞”。
02 黑洞mRNA
mRNA疫苗的轰动,自然引起了国内众多药企的关注。一时间企业跑马圈地,积极布局。
其中有以“国产mRNA疫苗三剑客”艾博生物、斯微生物和丽凡达生物为代表的专攻mRNA技术的新公司;也有以沃森生物、康希诺、智飞生物为代表的,希望扩充技术路线的疫苗公司;还有像石药集团这样毫无疫苗“履历”的突然入局者。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启动mRNA技术研发的企业将近20家。仅2021年一年,mRNA相关融资事件多达十几项。
而当年在二级市场,哪个企业碰上了mRNA概念,都很难不被当成一个“金窝窝”。以2020年5月就开始投入mRNA研发的沃森生物为例,2019年,其股价还一直在20元水平线徘徊,2020年就一度暴涨超过90元,2021年更是达到了96元高位,市值一度逼近1500亿元,PE值一度超过110,而2021年沃森生物的营收不过34.63亿元。
虽然广受追捧,但遗憾的是,截至目前,可以说没有任何一家中国公司在mRNA上取得成功。最直观的结果是:如此众多的入局者,却绝大多数都未“磨出一剑”。
仍以沃森生物为例,在它介入mRNA的研发时,国际上暂无人用mRNA疫苗获批上市,辉瑞与莫德纳的新冠mRNA疫苗也只是处于I/II期试验。但截至目前,辉瑞和莫德纳的疫苗都已经卖了几百亿美元了,沃森生物的疫苗在国内却迟迟无法获批,仅仅是在印尼获批紧急使用。
其他企业里,国内只有石药集团一家的mRNA疫苗获批上市。此外能称得上有产品落地的,只有斯微生物的疫苗在老挝获批紧急使用,别的企业仍旧是两手空空。
众所周知,药物研发吃进去的是钱,挤出来的是金子。可如果迟迟挤不出金子来,那就会“误了卿卿性命”。如今,mRNA的玩家,已经开始肉眼可见的底气不足。有的已经开始退场,有的则折戟沉沙。
2023年6月27日,成立于2021年的、在mRNA疫苗研究技术方面具有核心优势的传信生物被百克生物收购。
2023年7月19日,完成数亿元的Pre-D轮融资还不到两个月的斯微生物旗下天慈工厂暂停试运行。不久后,公司及其创始人李航文被限制高消费。这家mRNA明星企业也遭遇危机。
另外一家疫苗龙头企业康希诺对mRNA的投入也有些不堪重负。2022年财报显示,康希诺的上海临港mRNA产业化基地一期项目已经进入试生产阶段,新冠mRNA疫苗也在试产之列,设计产能为1亿剂。
但由于迟迟没有产品落地,巨额的生产厂区投入成了摆设。无奈之下,康希诺只好决定将闲置资产加以利用。2023年8月8日晚,康希诺公告称已与阿斯利康签署了《产品供应合作框架协议》,将向阿斯利康提供合同开发和生产服务以支持后者的mRNA疫苗项目。
在国外大杀四方的mRNA疫苗,为何在国内反而杀得众多企业丢盔弃甲?
真的只是因为新冠疫情吗?
03 新冠启示录
新冠当然是一个重要因素。
可以说,mRNA技术,成也新冠,败也新冠。
目前,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mRNA疫苗都只有针对新冠的一种适应症。正是因为新冠,辉瑞和莫德纳才能咸鱼翻身,赚得盆满钵满。但是当新冠势头弱下去的时候,辉瑞和莫德纳反而成了难兄难弟。
根据辉瑞公布的2023年第2季业绩显示,其收入同比下滑54.10%,至127.34亿美元;股东应占净利润同比锐减76.51%,至23.27亿美元;扣除非经常性款项之后的经调整净利润则下滑67.06%,至38.39亿美元。
业绩下滑是在市场预期之内,因为随着疫情好转,新冠产品的贡献明显收缩。2023年第2季,Comirnaty疫苗收入下滑83.18%,至14.88亿美元。
根据莫德纳公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财务业绩显示,2023年上半年,其总营收22.06亿美元;其中Q2季度收入3.44亿美元,净亏损14亿美元,每股亏损3.62美元,而2022年同期收入为47.49亿美元,收入锐减的主要原因是新冠肺炎疫苗的销量减少。这是Moderna自2020年底新冠疫苗获批以来,首次出现的季度亏损。
辉瑞和莫德纳好歹还吃够了新冠红利。但是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一点热乎的都没吃上。
在国内,唯一获批mRNA疫苗的石药集团,获批时间是今年3月份,在今年5月份的时候宣布开始接种,但是后续一直没有公布销量及收入。考虑到国内的大环境,大概率数据不乐观。
同样没有公布数据的还有沃森生物和斯微生物,他们虽然在印尼和老挝获批紧急使用,但同样是在全球疫情尾声时期,依旧没有砸出任何声响。
一切看起来,都是新冠应该背锅。但如果把mRNA的失利仅仅归咎于新冠,显然又是一种短视。失利的根源,仍在于国内创新药物基础研究的孱弱。
我们刚才提到,卡塔琳·考里科(Katalin Karikó)多年专注于mRNA,得不到资助,收入很低,很长时间被认为是异想天开。但是她的坚持,最终为新冠疫苗研发成功奠定了基础。也正是这样的科学家们的存在,才酝酿了创新药不断被发明出来的土壤。
《巨潮WAVE》在《减肥神药,卷起来了》一文中曾提到:
国内基础研究薄弱,新靶点发现能力弱。现阶段,由我国首次发现的、能够成为临床创新药物的新靶点仍然很少,国内医药公司往往只能跟随国外发现的靶点开展跟随开发。
这固然和我们的科技水平仍存在差距有直接关系,但很大程度上也是企业在短视心态裹挟下的急功近利的表现。
而从医药商业经营的角度看,乃至更大范围的医药健康体系去判断,中国的医药企业、研究机构,更应从源头出发,给更多人以卡塔琳·考里科那样的机会,去支持他们用上数十年的时间,坚持搞基础研究。
也许我们的科研人员不一定获得诺贝尔奖,但我们的人民大众,一定可以因此获得更多的特效药、救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