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校诵读红色家书讲述英烈故事直播在哪看(附回放入口)
2023-10-30
更新时间:2023-10-19 16:34:02作者:橙橘网
苦难,这个字眼或许已经深深地刻在了许多人的心中。
从小,我们就听到了这样那样的说法:“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让人以为,只有经历过滔滔江水的翻滚和巍峨山峰的挑战,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人上人”。
但时光流转,历史的河流中,我们似乎忘记了,生活的本质其实是什么?
作为父母,我们常常被一个个模式、一种种习惯所困扰,认为这就是生活的全部。把孩子推向“苦难”,好像成了一种责任,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不畏困难、勇敢向前的“人才”。
然而,这是真的吗?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而作为家长、作为教育者,我们真正的责任是什么?
难道,真的是给予他们更多的“苦难”吗?
当我们再次提及“苦难”,很多人都会想到自己的成长经历,那些挣扎、那些磨砺、那些曲折。真的,苦难让我们变得更加坚韧,更加勇敢。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刻意地为孩子制造“苦难”。
你知道吗?每一位成功人士背后都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他们并不是因为“吃苦”而成功,而是因为他们坚持了自己的梦想、追求了自己的理想。他们的成功,并不只是因为他们“吃苦”,而是因为他们对生活有着深深的热爱和执着。
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是为孩子创造那么多的“苦难”?难道真的是为了他们的好吗?
“形式太传统,性质相抵触,逻辑有谬误,代价太惨烈……”
这些都是我们现在的“苦难教育”所带来的后果。而当我们深入挖掘,其实我们会发现,这种教育方式背后,其实是我们对于“成功”的误解。
因为生活不是一个简单的方程式,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吃苦+努力=成功”。生活其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既有起伏,又有坎坷的旅程。
而真正的成功,并不只是金钱、名誉和地位,而是那种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那么,作为家长、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苦难”来塑造他们,而是要尊重他们的选择,支持他们的决定。
其次,我们要明白,生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方程式,不能简单地认为“吃苦+努力=成功”。我们要教育孩子,认识到生活的真正意义,追求那种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最后,我们要明白,真正的成功,并不是金钱、名誉和地位,而是那种内心的满足和平静。我们要教育孩子,追求自己的梦想,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提及“苦难教育”,许多父母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些我们的前辈眼中的期待,口中的感慨向我们叙述的那些“往昔岁月”。那些沙尘滚滚、冰雪寒风、饿肚子读书的记忆,很多时候都成为了一代人赖以成长的动力源泉。
然而,在这个物质日益丰裕的时代,这种教育模式还有多大的适应性呢?
首先,让我们聊聊形势。
今天的孩子们或许无法想象,几十年前,很多乡村里的孩子们为了上学,每天都要走几里甚至十几里的路,忍受着风吹日晒、饥寒交迫。但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
当下,当这些历史瞬间变得遥不可及时,还有必要刻意制造出一些所谓的“苦难”来呢?
明明有了高楼大厦、平坦的道路和舒适的交通工具,为何还要坚持用最古老的方式回家呢?这显然是一个逆时代的做法,更像是对历史的一种怀旧,而非真正的教育。
其次,是关于苦难的性质。
对于苦难,人类从古至今都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尽可能地避免。从这个角度看,苦难教育似乎是一种对生活的讽刺,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违背。
历史上的那些智者,并不是因为他们热衷于追求苦难,而是因为他们在困境中锻造了坚毅的意志,以求一种更好的生活状态。换句话说,他们的目标从未是苦难本身,而是超越苦难。这种超越,本质上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待。
而当这种美好已经呈现在眼前,我们是否还应该让孩子们经历无谓的痛苦呢?
再说说苦难教育的逻辑。
生活中有许多关于“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美好寓言。但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其中的一个基本事实:
即梅花如果没有自身的香气,再多的苦寒也无法使其散发出香气。
富裕家庭的孩子,和贫穷家庭的孩子,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故事。
试图通过刻意制造的“苦难”来平等化他们,不仅是对每个孩子独特性的忽视,更是对整个教育过程的误读。
因为每个孩子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每个孩子都值得被尊重和理解。
最后,是关于代价。
过于注重物质的苦难,往往会忽略孩子们内心的成长。当一个孩子不断地被告知他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与其他人相比是多么的幸福,那么他很可能会对外界充满了恐惧和不信任。
他可能会害怕失去,害怕与人分享,甚至害怕真正的爱。
这样的教育模式,无疑是对孩子心灵的一种剥夺。
正如我们经常说的,身体的疼痛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消失,但心灵的伤害,很可能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
回首过去,我们的前辈们所经历的那些“苦难”,无疑为他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
但在这个物质丰裕的时代,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何为真正的苦难,何为真正的教育?是否应该将目光从物质的苦难转向精神的成长,从外在的环境转向内心的世界,从孩子的“懂事”转向孩子的“幸福”?
所以说苦难教育,不应是一个教育的标签,更不应成为一个时代的枷锁。
每个孩子都有权利寻找自己的道路,追求自己的梦想,体验自己的人生。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真正地帮助他们,而不是束缚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