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胁法”控制孩子,把握好方法管用,否则会毁掉孩子的安全感

更新时间:2023-11-03 18:30:58作者:橙橘网

“威胁法”控制孩子,把握好方法管用,否则会毁掉孩子的安全感

文|家有小甜椒儿(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说一说,大家平时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引导孩子的呢?

相信每个孩子成长起来,父母都有自己的方法,能够吃透孩子的想法,然后按照孩子的性格特点,能够在关键时刻使用针对性的方法,让孩子按照大人的方法来做事情。



最常见的引导方法——威胁法

“1、2、3”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看起来是一样的,实际上区别很大。

很多家长在关键时刻都喜欢说这样一句话:“我数1、2、3,你自己看着办。”

而当孩子接收到了这样的信号以后,就变得特别积极,非常配合。

背后的细节却区别很大,举两个例子,您就明白我的意思了。

有的家长口中“1、2、3”在孩子面前很有力度,非常管用,因为家长会雷厉风行,如果数到3,孩子还是没有任何举动,可能结果就是被揍一顿。

而另外一些孩子,面临的结果可能是:“糖果消失了,玩具消失了,心爱的布偶消失,即将兑现的汽车没有了……”

前者是“暴力威胁”,后者是“结果威胁”,当然后者是更好的方法。



这种“威胁法”你用过吗

还有一种“威胁法”,是通过对孩子的幻想控制,站在大人的角度,进行语言的威胁,比如说:你如果不好好学习,那你只能去搬砖,只能去卖废铁,只能去要饭……我可管不了你……

这种威胁方法通常是用在孩子学习这件事上,有家长误认为这样就可以激发了孩子的内驱力,而为了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往往会扩大“不好好学习”的恶劣影响。

这种威胁真的要把握好尺寸,否则不仅不会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还可能会毁了孩子的安全感,让孩子变得很容易暴躁不安。



一旦孩子陷入一种恐慌中,“我学习成绩不好,我就没有未来了,我就得去干那些脏兮兮的活”,要知道现在的孩子都是成长在蜜罐里,生活在特别干净的家庭环境中,想要什么有什么,对于幼小的他们来说,这样的恐慌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不安感,会让他们感到恐慌,会让他们变得脆弱不堪。

在这样的威胁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有可能短时间内表现的假象是“内驱力十足”具体表现就是“成绩下降就哭闹”、“拿不到名次就崩溃”……

总结来说就是,看起来好像是结果没有达到预期,不用父母管,自己就先嚎啕大哭,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崩溃的情绪。

部分家长还会沾沾自喜,认为孩子内驱力十足,其实并不是“内驱力”,这是恐慌和不安的结果



警惕因为“不安”造成的内驱力十足的假象

什么样的孩子永远不会成为抑郁的孩子呢?

内驱力十足,性格坚韧不拔,一直积极向上的孩子不会,这部分孩子就是真正的优秀。

还有一部分孩子,同样不会成为抑郁的孩子,成绩不算好,甚至就是不好,可能也会担心考得不好被父母批评,想办法表演悲伤,“嚎啕大哭”心情不好,都是表演出来的。

这类孩子也是“小强”,基本不会抑郁。



但是有一个群体是比较容易抑郁,比较容易钻牛角尖的,那就是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小小年纪就承载了太多担忧。

就像上文提到的,考试不理想,他们崩溃大哭,这种崩溃是因为“恐慌”,因为想到了恶劣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担心自己也不得不像他们那样活着。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用这样的方法去激励孩子学习,或者用更夸张的方法激励孩子学习,也许短暂时间内是有效的,但是长久来看,不见得是一个好方法,可能会带给孩子极大的不安感和恐慌感。



可以减少“威胁”,多用正向的鼓励

如何让孩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励孩子主动学习呢?

真的可以减少“威胁”,多用正向的鼓励。

这不是一两天就能定义的事情,这需要浸透在日常中,多正向鼓励,时间久了,效果就出来了。

我们可以多跟孩子讲一讲上学的意义,把威胁换成这样的表达方式:上学学习更多的知识,你懂得越多,你的大脑就越发达,你积累的越多,以后你的选择性就越多,你就越能让自己开心快乐起来。

如果突然有一天跟孩子这样讲,肯定没有任何效果的,我们需要把这样的观念渗透到每一天的陪伴当中,慢慢地,孩子就领悟的多了。



其实学习对孩子来说不是痛苦的事情,父母的逼迫才是痛苦的事情。

减少威胁的话语,多一些正向的激励,沟通的时候把“孩子的年龄”加进去,孩子就不容易恐慌。

我们对4岁的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你就要像那个要饭的一样,没地方住,找不到工作,在大马路上要饭”,这是会吓哭孩子的,因为他们只听到结果,想不到过程。

我们对10岁的孩子讲这样的话,孩子可能就是蔑视地一笑,说“你在胡诌”。

沟通和鼓励是一门技术活,对孩子多说一些美好的事情,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添加一些现实元素,主导正向引导和鼓励,孩子才会自发地越来越好啊。

本文标签: 快乐  父母  内驱力  威胁法  孩子成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