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防部称将不再允许其高级军事领导人前往以色列!黎巴嫩真主党领导人:“两国边境可能发生大战”

更新时间:2023-11-04 15:40:13作者:橙橘网

美国防部称将不再允许其高级军事领导人前往以色列!黎巴嫩真主党领导人:“两国边境可能发生大战”

据央视中文国际11月4日消息,当地时间11月3日,据《国会山报》报道,美国国防部当日发布一份备忘录称,将不再允许其高级军事领导人前往以色列,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在备忘录中表示,未经其批准,国防部不得为美国国会代表团访问以色列提供支持。

据央视新闻,黎巴嫩真主党方面继续使用反坦克导弹等武器打击以军据点,而以军则通过炮击、空袭等方式进行回应。当天的交火不但造成了人员伤亡,还对黎巴嫩的基础设施造成了破坏。

另据参考消息,德国新闻电视频道网站11月3日报道称,黎巴嫩真主党领导人哈桑·纳斯鲁拉3日威胁说,他的组织将更多加入与以色列的战争。纳斯鲁拉还警告,黎巴嫩与以色列的边境可能发生“大战”

美国防部称将不再允许其高级军事领导人前往以色列

当地时间11月3日,据《国会山报》报道,美国国防部当日发布一份备忘录称,将不再允许其高级军事领导人前往以色列,也不再鼓励美国国会议员在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在加沙地带发生冲突期间对以色列进行访问,这份备忘录定于11月7日起生效。

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在备忘录中表示,未经其批准,国防部不得为美国国会代表团访问以色列提供支持。


奥斯汀表示,未经其批准,国防部不得为美国国会代表团访问以色列提供支持

报道称,备忘录规定的限制不适用于美国总统拜登、拜登内阁成员、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查尔斯·布朗、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克里斯托弗·格雷迪以及各军种部长或参谋长。

以军袭击加沙地带多地 已造成15人死亡

据巴勒斯坦电视台当地时间11月4日早间报道,以军当天对加沙地带努塞拉特难民营和拉法地区的袭击已造成12人死亡。另有3名巴勒斯坦人在以军对汗尤尼斯地区的袭击中死亡。


以军再次对加沙地带努塞拉特难民营和拉法地区发动袭击 资料图 图源:央视新闻

以军袭击约旦河西岸一难民营 逮捕25名巴勒斯坦人

据巴勒斯坦通讯社报道,以色列军队当地时间11月4日凌晨袭击约旦河西岸城市希伯伦南部的法瓦尔难民营,并在该营地逮捕了25名巴勒斯坦人。

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超一百万人从加沙北部被驱赶到南部

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近东救济工程处)当地时间11月3日晚间发布消息称,超过53万人在近东救济工程处位于加沙地带中部、汗尤尼斯及拉法地区的92个设施中避难。以上地区的避难所收容能力已达到极限,无法容纳新来者,许多流离失所者睡在近东救济工程处房舍附近的街道上。

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还表示,目前有超过一百万人从加沙北部被驱赶到南部,这一数字已接近加沙地带人口的一半。

黎以临时边界交火持续 “两国边境可能发生大战”

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11月3日,黎巴嫩真主党武装与以色列国防军在双方临时边界沿线继续展开交火。


黎巴嫩真主党武装与以色列国防军在双方临时边界沿线继续展开交火 资料图 图源:央视新闻

黎巴嫩真主党方面继续使用反坦克导弹等武器打击以军据点,而以军则通过炮击、空袭等方式进行回应。当天的交火不但造成了人员伤亡,还对黎巴嫩的基础设施造成了破坏。

黎巴嫩国家通讯社11月3日报道称,以军当天扩大了对黎以临时边界黎方一侧城镇的打击规模,对埃塔沙阿布、杰宾等地进行了炮击,并动用战机和无人机对黎方亚特尔、哈宁等城镇及其周围的山谷地带进行了多轮轰炸。此外,黎巴嫩南部一座价值约30万美元的太阳能发电设施在以军空袭中遭到破坏。

同一天,以色列国防军表示,有两名士兵在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对其集结点发动的无人机袭击中受伤。同时,一枚反坦克导弹当天自临时边界黎方一侧射入以色列境内,该导弹并未造成人员伤亡。作为回应,以军使用火炮和坦克打击了黎巴嫩真主党武装的反坦克导弹发射阵地。

另据参考消息,德国新闻电视频道网站11月3日报道称,黎巴嫩真主党领导人哈桑·纳斯鲁拉3日威胁说,他的组织将更多加入与以色列的战争。这是10月7日哈马斯袭击以色列后,纳斯鲁拉首次就当前局势公开表态。他说,“所有选项都摆在桌面上”。

报道称,纳斯鲁拉表示:“黎巴嫩前线的所有选项仍悬而未决。”升级是一种“现实的可能性”,一切取决于加沙地带的战争如何继续以及以色列对黎巴嫩的行为。他说,“如果发生地区战争,以色列最重要盟友美国的利益和士兵将成为这一升级的受害者和最大输家”。

纳斯鲁拉还警告,黎巴嫩与以色列的边境可能发生“大战”。他说,真主党民兵与以色列军队之间的战斗将产生影响。“黎巴嫩前线演变成一场大战”是一种“现实的可能性”。纳斯鲁拉指出:“有些人可能认为我们前线所发生的一切是克制的,但我们不会满足于此。”自10月7日加沙战争爆发以来,黎以边境也一再发生暴力冲突。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央视新闻、央视中文国际、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