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背后,父母如何给孩子“安全感”?

更新时间:2023-12-09 16:30:13作者:橙橘网

“愤怒”背后,父母如何给孩子“安全感”?


图源:电影海报

小说里,面对警察的时候,老金曾有一段独白:“后来我一直想,我是什么时候没了女儿的?不是她断气的时候,不是我见到尸体的那个时候,甚至不是我把她送去日本那时候,是在更早,发生在我作为父亲,再也没能在她心里提供安全感的那一刻。”

老金为孩子付出了全部

冒死出海挣钱给女儿去日本留学

但女儿却因为成长过程中

缺乏父母爱的陪伴

导致她一直在寻求爱

最终以自杀的方式

来向男友证明自己的爱

电影最后一句话——父母才是孩子最初和最后的安全岛,发人深省。

年度爆款电影《涉过愤怒的海》在网上引发了家庭教育问题的热议,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爱的错位。很多父母自以为给了孩子全部,却没想到孩子需要的可能只是父母的陪伴。甚至一些父母让孩子以为他们爱的是分数和面子,而不是自己。

父母如何做好为生活奔波

和对孩子的陪伴的平衡?

如何给孩子成长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孩子的“刚需”

特邀观察员:陈苗苗(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

金丽娜为什么会患上“安全感”饥渴症呢?影片给出答案——她成长在离异家庭,虽然爸爸冒死出海挣钱供她留学,但她极度缺乏父母陪伴,以至于童年时她就喜欢在幽黑的房间里画太阳。

警醒到安全感如此重要,父母如何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给他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精神家园呢?

一是打造一个有安全感的家庭环境。即便父母选择离异或感情不和,也不应让孩子过多承受过程中的撕裂感。父母相互尊重而非相互攻击,做好合作,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二是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陪伴。父母为孩子和生计奔波忙碌无可厚非,但可以见缝插针地找机会跟孩子沟通,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这样孩子即便是物理上没有和父母常相聚,精神上也不会孤独。

三是积极倾听孩子的声音,及时了解孩子内心情感需求。相比于物质满足,精神上的满足更是孩子的刚需。

四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一个内心强大、自尊自信的孩子,即便遇到了反社会人格之人,也有力量拒绝被操纵。

五是多向孩子表达爱。影片中金丽娜的老师要她用“爱”字造句,她只说出来三个字“没有爱”。她真的没人爱吗?金爸爸复仇时说:“我这辈子就活个我闺女!”多么深沉的父爱,可惜女儿没机会听到了!这是电影,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有机会把孩子抱在臂弯里,对他说——爸爸很爱你,妈妈很爱你!

总之,家庭教育不能忽略孩子的“刚需”——安全感,它看上去像是无用之物,却是支撑孩子一生的铠甲和武器。

关注自身心理健康 不做“愤怒”的父母

特邀观察员:郑世彦(心理咨询师、影评人,著有《看电影学心理学》)

电影的主题似乎在结尾处越来越明显,那就是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这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我们的目光太狭隘,这也可能是一件坏事。

我并不是暗示父母才是有病的那个人。同样,孩子也不是那个有病的人。但是孩子通常是家庭里的“索引病人”,通过生病的孩子,我们会发现一个生病的家庭系统。既然如此,为什么要一直说“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而很少说“关注成年人(父母)心理健康”呢?仅仅因为掌握话语权的人是成年人,是父母吗?

那么,什么样的父母才能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呢?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一句话:“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也就是说,当你看到婴儿的时候,一定能同时看到他的照料者。婴儿是靠着母亲的乳汁而活下来的。然后,随着母亲偶尔慢几拍,婴儿会逐渐明白:母亲是母亲,我是我。但这中间会出现一个“过渡性客体”,比如,孩子会带着他的破烂的、有味道的小毯子去幼儿园,或者不管去哪里都要带着他那个脏脏的布偶,这便是孩子对客体的使用,会给他一种母亲“在场”的安全感。

电影里老金的女儿似乎也有一个这样的“过渡性客体(空间)”,那就是当父亲出海时独孤的她躲在里面的衣柜。可惜的是,这个衣柜少了一点父亲的味道;哪怕是父亲回来时,给衣柜里的女儿一个微笑,都能让这个衣柜起到更积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让女儿在长大之后能抛弃这个衣柜。

但是,老金没有给女儿一个微笑,他似乎困在自己日常的事务里,没法去关心一下女儿内心真实的需求。在女儿出事后,老金似乎很愤怒,甚至在弄清楚谁是真正的凶手之前,他就一心想要杀掉“凶手”。遭遇创伤,愤怒是正常的,但老金似乎被愤怒淹没了。他的愤怒到底是针对谁的?他在童年有没有受到很好的照顾?

电影中老金在“涉过愤怒的海”之后,好像更懂得什么是爱了。但是,做父母是需要去不断学习的,每一个要做父母的人,应该先了解一下自己内心的“愤怒”(或是别的心理上的问题)吧。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可供孩子“使用”的人,才是一个能真正爱孩子的人,才能去适应孩子的需求,而不是让孩子适应你的需求。一个被满足过的孩子、被爱过的孩子,才更可能是一个健康的孩子。

与孩子共同成长建立孩子成长的“安全岛”

特邀观察员:段鑫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中国矿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如果问一个问题:今天谁最难?恐怕天下家长都要回答:家长难做。孩子会回答:孩子难做。

如何做父母?成为父母的必答题与必修课。社会多元化必然带来家庭生活模式的多样态,如何尽量减少与避免对孩子成长的伤害,给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

首先,生命本身自带成长的基因,生命本身也在自愈的功能,父母要相信孩子成长的力量,给予陪伴、支持、共情、包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给予孩子成长的营养补给。比如:孩子第一次跨入幼儿园大门时哭泣与分离焦虑,父母就要温柔而且坚定的看着孩子向前走,孩子不想去幼儿园时,家长要慢慢而且正向地引导;当孩子不能完成作业磨蹭时,家长也要耐心陪伴,而不是吼叫加指责;特别是当一个孩子学业不突出甚至不爱学习还坚持上学时,家长的肯定与认可会让孩子跨过成长的障碍。

当下的父母有过度养育、过度焦虑等状况。父母要跟上孩子成长的节奏,允许孩子慢一点,允许孩子有挫折有不成功的体验,慢慢地寻找成长的节奏。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于父母内心的接纳与肯定。

其次,成为学习型与成长型家长。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放任式放养式养育往往会错过给孩子成长剪枝的最佳时刻,但紧盯式焦虑式养育往往也会培养出心理迟缓的孩子。好父母的基本准则是爱他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在孩子2岁以前母亲给予充分陪伴;孩子进入幼儿园给予他信任感,让孩子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下探索世界;进入学龄期,助力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等……父母的情绪稳定、高质量陪伴,特别是父母的潜移默化、以身作则才是孩子最好的滋养。

家长首先要学习一些基础的育儿知识,理解孩子的心理与发展特点,家长心态开放而且包容,孩子就会自然宽松些。家长少些焦虑着急,孩子就会多些成长的空间。我们需要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孩子的身体好,性格好,可以与小朋友产生心理联结,有朋友支持,有同学帮助;品格好,可以成为价值观端正的人,与主流价值观默契。再加上如果孩子有意志力能自律,他必然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家长也要与孩子共同成长,建立孩子成长的“安全岛”,孩子自己才是自己成长的安全保障。家长只是给成长的孩子建立一个安全屏障,因为没有谁可以替代孩子成长!

多亲子互动增加亲密度和安全感

特邀观察员:刘勇鹤(全国家庭亲子阅读推广大使、儿童心理学家)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于物质保障和爱的陪伴,二者缺一不可,缺少物质保障的孩子一生会努力挣钱来弥补内心的自卑,而缺少爱的陪伴的孩子则会努力成为一个让他人喜欢的人。当得不到别人的喜欢,内心就会感到失落、自卑甚至自我否定。

所以作为父母,需要做好平衡,保障孩子的安全感。

其一,要积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在忙也要保持面对面沟通或电话沟通。

其二,为孩子准备一些生活、学习用品的惊喜,让孩子时刻能够感受到我们的存在感。

其三,接纳孩子积极情绪的同时,也能够接纳孩子的抱怨与不满。

其四,增加亲子互动,包括亲子游戏与亲子运动,增加亲密度与安全感。

作为一名父亲,我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在意孩子的心理建设与心理健康。我为女儿发明了150种亲子游戏,为儿子创作了150首科普儿歌,经常与他们一起玩游戏、唱歌,让孩子感受到我的关注与关心。同时,我乐于倾听他们的学校经历与心理感受,让他们充满力量,直面生活,勇于适应挑战。

文字整理:王小艾

编辑:付磊

编审:张秋颖

终审:郝彬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