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男财经|张静静:明年国内经济增速回升,股票中枢将大概率上移
2023-12-11
更新时间:2023-12-11 16:36:12作者:橙橘网
低增长时代,银行股如何「步履不停」。
——馨金融
洪偌馨、伊蕾/文
「我不像以前那样喜欢银行业务了。」巴菲特在今年年初的一句话为风波不断的美国银行股投资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中国市场上,对比A股其他行业,银行业估值也处于相对低位。尤其是随着银行业三季报出炉,半年报展现的增长乏力愈发显著,银行规模增速继续放缓、净息差下行趋势明显、营收负增长情况愈发普遍。
也难怪有很多业内人士都在感叹,当「低垂的果实」被摘完,俯仰皆拾的时代已经过去,银行业可能面临一个普遍的「低增长」时代,能够步履不停、跑赢大市者,就是胜利。
事实上,从中长期来看,随着中国经济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的复杂局面,利率下行、经济放缓已是必然趋势,叠加投资、消费的增长疲软对银行业并不友好,跑赢大势也并非易事。
从已披露的银行业三季报来看,多家银行的核心指标都相较于半年报呈现了不同程度下滑,主要股份制银行营收基本都呈现下滑趋势,盈利能力也出现了明显分化。
在股份行领跑的第一梯队中,中信银行营收和净利润增速两项指标都交出了较为优异的答卷,营收同比降幅控制在2.6%,净利润则维持了9.2%的高位增长。
而中信银行能够守住「基本盘」,保持稳中有进的态势,离不开这几年一系列的战略革新。
从加快零售转型,强化综合融资,到提升协同价值,从规模驱动到轻型银行,再到价值创造。中信银行「激流勇进」,不断重塑客户服务方式,寻求新的增长曲线。
在一场战况焦灼的网球比赛中,什么是决定胜负的密码?关于这个问题,很多顶级选手都曾分享过一个经验:致胜球固然重要,但避免非受迫性失误(unforced error)往往才是制胜关键。
这一观点也时常被投资大师们引用。他们认为,当市场低迷或震荡不断时,不犯错即胜,少输就是赢。如今,这句话放在银行业也恰如其分。
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统计的信息,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9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1.6%,同比增速较上半年下降0.96个百分点。
相比十年前我国商业银行动辄超高两位数的同比增速,银行业正在全面进入「低增长」时代。
在此背景下,中信银行延续了上半年「稳中求进」的发展势头。前三季度,中信银行实现净利润514.33亿元,同比增长9.2%。ROA和ROE分别为0.80%、11.3%,分别同比上升3BPs和19BPs,投资回报率持续提升。
从比较来看,中信银行多项指标表现在股份行中都处于「上位圈」。
典型如信贷业务,在整个银行业信贷投放疲软的大环境下,市场参与者们不仅要保持「量」的增长,更要在精准、直达方面下功夫,加码重点领域、滴灌薄弱环节,实现自身战略与社会发展、国家战略的高度统一。
从对公端看,中信银行信贷资源向重点领域集中趋势明显,重点领域贷款投放呈现较高景气度。
前三季度,中信银行的绿色信贷、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分别较年初增长28%、19%、22%,增速分别高于一般贷款增幅22、13、16个百分点。
上述重点领域三季度单季分别新增276亿元、305亿元、137亿元,占单季新增贷款比重分别为32%、36%、16%,三者合计新增规模为719 亿元,远高于公司贷款(含贴现)整体增量水平。
零售信贷表现则更超出预期,特别是在三季度银行业零售信贷仍旧疲软的环境下,中信银行零售信贷单季新增458亿元,贡献增量超五成,前三季度零售信贷规模增量在主要股份行中位居第二。
不过,从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受LPR下调、存量按揭利率调整和城投化债等因素影响,息差下行压力仍在持续,进一步吞噬着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零售信贷的增长仍将持续承压。
央行在此前发布的《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特地撰写专栏讨论「合理看待中国商业银行利润水平」,明确指出商业银行维持稳健经营、防范金融风险,需保持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这样也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从这一角度出发,中信银行也稳住了基本盘,从存款和贷款两端发力,打下「稳息差」的攻坚战。
存款端通过多渠道推动自营存款稳定增长,做大结算性存款,深耕中小客群建设,逐步压降对于高成本大户存款的依赖;贷款端通过强化定价对标管理,坚守对标同业相对优势的目标,并持续优化贷款结构,提升总收益水平。
根据国盛证券研究计算,前三季度42家上市银行平均息差约1.73%,同比下降25BPs。财报显示,中信银行前三季度净息差1.82%,同比下降14BPs,变动幅度远远跑赢大市。
在资产质量方面,中信银行风险指标整体延续了向好态势,申万宏源证券指出,虽然中信银行不良贷款率低位小幅波动,但关注类贷款明显改善,超出预期。
财报显示,中信银行三季度末不良贷款率1.22%,较年初下降5BPs;受益于问题资产有效控制,三季度末问题类(关注+不良)贷款相较年初、半年末均实现量率「双降」,其中问题贷款率2.72%,较半年末下降5BP,较年初下降18BP。
得益于风险消耗减少,中信银行前三季度计提拨备525.7亿元,同比减少90.9亿元,下降14.75%,三季度末拨备覆盖率较年初上升8.3个百分点, 达到209.5%,为2013年以来最好水平,风险抵补能力继续夯实。
申万宏源证券认为,展望来看,伴随托底政策成效逐步显现,地产风险压力也有望缓解,而依托中信集团协同优势、加速不良资产处置背景下,预计中信银行资产质量也将平稳向好。
在中信银行实现「量质齐增」的发展背后,是其坚定不移地执行新战略,步履不停地实现自我革新。
2021年初,中信银行发布了新三年发展规划,并提出将「加强协同融合发展、加强轻型集约发展」作为一条重要主线,公司金融、零售金融、金融市场业务「三驾齐驱」的战略顺应而生。
为了更好推动战略规划落地,中信银行又提出了「强核行动方案」,即围绕打造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这三大核心能力建设,进一步谋篇布局。
在此基础上,零售业务被提升到第一战略,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牵引打造「新零售」,全面深化「主结算、主投资、主融资、主服务、主活动」的「五主」客户关系,打造客户首选的财富管理银行。
如今,三年规划迈入收官的关键阶段,也足见中信银行的转型「成色」。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负债端竞争日益激烈,重要性也与日俱增。良好的负债质量管理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基础,但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低息存款被分流,银行负债端业务的复杂度本就在上升。
叠加过去一段时间资本市场波动带来的避险情绪攀升,存款定期化、长期化趋势延续,变相抬升了整个银行业负债端的成本压力。
得益于前述战略的实施,在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引导分支机构向下议价的背景之下,中信银行对公、零售客户依然保持了较高的粘性,叠加同业负债驱动规模增长,为整体业务发展稳固「底座」。
根据中信银行业绩说明材料显示,前三季度中信银行本行口径一般性存款成本率为2.06%,较上年下降5BPs,这也是该行能够打赢「稳息差」保卫战的关键原因。
与此同时,零售端作为新「增长极」的前瞻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方面,在全行业零售信贷增长普遍困难的情况下,中信银行全年增量在股份制银行中排名前列,按揭贷款和非房零售贷款都有着亮眼表现,单季分别新增47亿元和411亿元,在结构上进一步稳定了资产收益率。
尤其是在消费弱复苏的市场环境下,信用卡业务收入实现正增长实属难能可贵。
据悉,下阶段中信银行仍将在资源配置上对零售倾斜,全力支持零售信贷投放,目标是实现零售与对公信贷存量规模达到1:1。
另一方面,虽然年初以来资本市场的持续波动震荡使得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普遍遇冷,拖累非息收入增长表现不佳。但中信银行在此前的产业链深度布局和能力积累还是帮助其能够把握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通过适时调整产品策略打造增长亮点。
一个可以参考的细节是,在客户寻求避险的情绪之下,中信银行持续打磨保险体系化销售能力,增强客户对保险产品认知和配置意愿,推动代销保险业务快速发展。
此外,中信银行逆势布局基金代销业务,在「底部」陪伴投资者,在大财富管理时代继续做好「难而正确」的事。
财报显示,三季末中信银行零售AUM规模为4.18万亿元,位居股份制银行第二;前三季度,包括理财、代销、托管等在内的财富管理业务收入总量及变动均排名股份制银行前列,客户认同度和忠诚度可见一斑。
不只是零售业务,在「夯实客群基础」的战略引导下,中信银行对公与金融市场业务也在「因势而变」,巩固原本的发展优势。
其中,做大中小客群是中信银行长期坚守的战略方向,也是获取低成本结算存款、培育高成长客户、做强综合融资的根本性措施。
在此基础上,中信银行持续推进「以客户为中心」的分层分类经营,并通过条线、业务、客户、产品以及内外部资源的综合联动,形成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财报显示,截止到三季度,中信银行对公客户数达112.62万户,较上年末增加8.89万户;一般对公贷款余额超过2.48万亿,较上年末增长8.11%,较上年同期提升2.02个百分点;并且随着与集团协同持续深化,对公财富规模达1949.17亿元。
中国银行业不止承受着周期波动的考验,更面临着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
「我国上市银行的盈利能力究竟怎样,为什么上市银行的市场估值一直上不去呢?」原银保监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在不久前的一次公开发言中提出了中国银行业的估值之惑。
《中国上市银行分析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0年-2022年间,A股上市银行贡献的利润占比始终保持在35%以上,但其市值规模占比却已缩小至原来的一半。
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三季度末,A股42家上市银行净资产收益率(ROE)为7.79%,在30个行业分类(中信证券行业分类)中排名第7,高于所有行业平均水平6.33%。
但同一时间,其市净率仅为0.55倍,远低于所有行业市净率平均水平2.1倍,为所有行业中的最低估值。
关于高利润与低估值背离的原因,《报告》称,市场对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增速预期下滑、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预期下滑、对商业银行风险把控能力存在担忧是三个重要考量维度。
从这个角度来看,能够证明自身具有持续的规模扩张能力、盈利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也是银行业实现「估值重塑」的重要落脚点。
如今,在全行业都在以「价值银行」为目标时,中信银行业也在前述三个层面进一步证明了自身的价值。
更进一步来看,麦肯锡强调,随着经济放缓,银行业也将迈入「大分化」时代——银行务必加快步伐打造出更强大的「面向未来」的能力,提升短期韧性的同时,积极捕捉长期机遇。
落实到具体战略上,建立数字韧性和技术韧性是商业银行实现市场突围的重要一环,也是支撑财务韧性、业务韧性、创新韧性和品牌韧性的重要基础。
比如,在今年零售信贷规模增长普遍放缓的大环境下,中信银行的零售业务却「逆势向上」,其主要原因之一得益于去年底全面投产的新一代个人信贷系统群「鲲鹏」项目。
从运营效果看,作为采用企业级架构理论落地的全分布式架构,鲲鹏系统极大丰富了零售业务生态场景,提高了目标客户识别效率,在兼顾风险的同时为客户拓展提供了强大的数字化赋能。
这也是近年来,中信银行加快推动一流科技驱动型银行建设的成果之一。
通过加强数业技深度融合,做强做优科技赋能体系,推动科技由「支撑型」向「驱动型」转变。中信银行在客户数字化、渠道数字化、产品数字化等场景同步发力,切实提升业绩指标。
财富管理业务方面,零售融合团队通过聚类分群生成的「五主」富贵经营地图,截至三季度末助力贵宾客户数年增近10万户,AUM年增逾2千亿;对公业务层面,公司融合团队通过共研中小客群数字化经营框架,助力拓客转化率提升3.6倍。
随着中信银行数据中台建设进入2.0时期,各类数据装备已经「武装」到一线员工的日常工作中,为业务职能流程再造、减负提效提供平台和工具支撑。
这些也离不开中信银行在数字化「基础设施」方面的持续投入——近两年,中信银行不仅通过设立分行数字化转型办公室进一步打破数据孤岛,提升全行经营数据的清洁、一致和完整,同时推动新一代大数据核心全面升级,为业务应用提供强大的算力枢纽。
夯实的「数据底座」不仅为新技术的探索和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也为推动银行实现高质量发展、迈上价值银行「新台阶」打开了新的空间。
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眼下银行板块估值仍处于多年以来的历史低位,但随着宏观经济复苏、新技术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深度融合与重塑,市场重估或许只需「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