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校诵读红色家书讲述英烈故事直播在哪看(附回放入口)
2023-10-30
更新时间:2023-10-14 20:13:08作者:橙橘网
一个让美国“追杀”17年的男人。
文丨华商韬略
2001年1月20日,即将离开白宫的克林顿,在任期最后两个小时,签署了一份特赦令。
特赦令上的男人,叫作马克·里奇。
他被通缉了十七年,在美国司法部的眼里,这是全美“最腐败的商人”。
十七年很长,但在特赦令发出时,逃亡的亿万富翁马克·里奇正在瑞士卢塞恩湖畔的玫瑰庄园喝着咖啡看报纸,过着神仙似的悠闲日子。
克林顿的特赦令,在白宫内部引起了一阵骚乱。
就在总统特赦令发布一个月之后,美国中央情报局发现,从2000年9月开始,里奇就通过地下网络从伊拉克低价购入大量石油,并作为交换条件给了萨达姆一大笔回扣。
萨达姆用这笔钱购买了杀伤性武器,这些武器最终都落到了反美武装手里,成了射向美国的子弹。
知道这消息的美国人炸了窝,他们疯狂质问里奇:“发这种财,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里奇毫不在意,“我可不是美国人,我也从来没犯过罪。”
论在混乱中寻找机会的能力,没有几个人能与马克·里奇比肩。
从1974年开始,在数十年的时间里,马克·里奇的财富以每年近50%的增幅上涨,积累了百亿美元身家。用一句话总结他的风格——哪里有战乱,就把生意做到哪里。
这一点上,没人能比他更轻巧熟练,即使是洛克菲勒、摩根这些老钱家族也望尘莫及。
论把美国政府玩弄于股掌之中的能力,同样没几个人能比得上马克·里奇。屡次把美国法律禁令踩在脚下,并利用这些禁令大赚特赚,最后还能在多国元首力保下全身而退。
靠着在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中“无下限”的操作起家,被多次追杀又屡屡逢凶化吉。这位被评价为“二十世纪最具争议”的商人的一生,俨然是一部险象环生的财富传奇。
犹太人的身份,是里奇最初的伤痛。
1939年二战前夕,为了躲避纳粹的追杀,5岁的犹太男孩里奇和家人从比利时漂洋过海,逃亡到美国。
靠着走街串巷,叫卖从工厂废料里捡来的布料和废弃金属,里奇的父亲艰难养活着一家人。战胜贫穷,写进了里奇的骨子里,也成为他这一生最大的追求。
1954年,20岁的里奇从纽约大学辍学后,去当时全美最顶尖的日用品公司菲布罗公司应聘。老板耶西森测试应聘者们快速计数的能力,里奇脱颖而出,成了一名周薪60美元的交易员。
一位菲布罗的前同事评论道:
“里奇是全公司记忆力最好的人,他好像从来不会出错。”
犹太人惊人的经商天赋,很快就在里奇身上展现出来。
朝鲜战争前夕,出于战略需求,各国大量储备用以制造电池的水银,导致水银价格飙升。里奇用尽办法,愣是搞来了全球最大两家汞供应商的产品交易权,让东家菲布罗通过低买高卖狠狠赚了一笔,这也让耶森西对其青眼有加,并倾注大量资源培养。
1958年,与耶西森有生意往来的古巴政府垮台,里奇被委派了一个重要任务:与旧政府善后,同时尝试建立与卡斯特罗新政权的交易。
在不讲规则,只讲输赢的混乱古巴,里奇得到了最严格的商业训练。他把从古巴学到的东西带回纽约,并成为其信奉一生的经商哲学。
此后,里奇驾轻就熟,在全球不断寻找买主卖主,撮合交易从中获利,他的好搭档,另一名犹太商人格林负责货物运输,两人攻城略地、战无不胜。
让里奇彻底“出圈”的,是二十世纪最暴利的黑色黄金——石油。
上世纪60年代,国际原油市场的格局一目了然,海湾、新泽西标准、美孚、雪佛龙、德士古、英国石油和荷兰皇家壳牌这7家石油巨头,垄断了全球的石油供应,统治着所有交易,按照期货交易模式,原油在几年前就被巨头们以固定价格预定。
60年代末,里奇敏锐地嗅到了政治信号:一些中东国家为了改变石油贸易中的被动地位,可能会禁止石油出口。
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他迅速行动,利用菲布罗公司与中东各国不错的关系,试水以现货立即交付的形式购买原油。
1969年,里奇秘密地在伊朗和以色列之间建了一条原油运输管道,中东的大量原油通过这条秘密管道流入了菲布罗的口袋。
不久后贸易禁令果然来了。石油市场供不应求、当石油七巨头无计可施之时,黑色黄金已经通过菲布罗出口到全世界。
里奇以每桶加价14美金的价格出售石油,一些人骂他投机倒把,他倒是觉得自己已经很仁慈,因为如果想加更多的价卖,也只“比从小孩手里抢糖果还简单”。
这次由里奇操盘的“神操作”,让菲布罗一跃成为国际上重要的原油供应商,也让里奇声名鹊起。
后来里奇回忆说,当他兴冲冲准备从老板那领取100万美金奖励时,却被拒绝了。这件事导致了他和菲布罗之间关系破裂,成为他另起炉灶的契机。
当然,这也许只是里奇出走的一个借口,里奇的翅膀早就硬了。
1973年11月,里奇和搭档格林合伙成立了马克·里奇AG公司(以下简称“AG”),并巧妙地把公司注册地设立在瑞士楚格州,这里安全私密,对个人财产的保护性极高。
AG成立后,里奇做的第一件事是动手开挖——把菲布罗公司顾客名单里的顾客都抢过来,从石油、谷物、金属到其它日用品生意,一个都没放过,把老东家逼入绝境。
第二件事,仍然是动手开挖。里奇从菲布罗重金挖来不少前同事,然后在公司内部用高薪重奖刺激,AG的工作强度“比投行还高3倍”,但金钱的诱惑让所有人心甘情愿卖命。基层员工巴不得上级领导多抽点时间陪家人,这样自己就能趁此机会取而代之。
规则,从来不是为里奇这种人设定的,全世界哪个国家最不太平,AG就跟哪个国家做生意。
他突破了各种政治和道德的阻碍,无视联合国的禁令,从低油价的苏联倒出大批原油,卖到种族隔离期间的南非,又以中间人的身份安排白糖换原油的交易,无视美国的制裁把白糖卖到古巴。
1980年,AG的营业额达到150亿美金,但真正惊人的是净利润:70亿美金。
1981年爆发的“伊朗人质危机”,开启了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政府禁止美国公司和个人,与伊朗做生意。
早在1974年,里奇就与伊朗政府暗通款曲,他用军火从伊朗换购了大量石油。因此,禁令不仅没吓住他,反而让他更兴奋,这次他又可以利用“禁贸”的机会从伊朗大赚一笔。
为了避免遭到监管,马克·里奇必须绕过美国从伊朗买石油。他首先通过名下在瑞士的公司从伊朗买下石油,然后转卖给两家美国公司——休斯敦石油公司和西得克萨斯石油公司。这笔2亿美元的石油购买资金,最终通过他在苏黎世、巴黎、伦敦的银行户头流向伊朗。
休斯顿石油公司和西得克萨斯石油公司拿到石油后,开始在美国对敲转手,油价被倍数抬高,这样,不管是AG,还是休斯顿石油或者西得克萨斯石油,都能狠赚一笔。
在这之后的十多年里,伊朗一直为马克·里奇供应石油。但里奇一直觉得自己是在搞国际慈善公益:
“我们买来石油,负责运输,然后卖掉。伊朗人没办法自己做这些事,而我们能够做到。”
在里奇的眼里,就没有不能做生意的国家。
他像是美国的克星,美国跟谁关系不好,他就上赶着给谁送钱。
美国政府当然大为光火,虽然里奇总是能钻个空子打个擦边球,但常在河边走,不湿鞋是不可能的。1982年,里奇被盯上了。
这一年,美国联邦法院对AG旗下的AG国际美国分公司的18位经理人发出传票,但里奇对一切无动于衷,依然保持着公司每日的运营,并拒绝接受美国陪审团的传唤。
1982年9月,联邦法庭以蔑视法庭罪,指令里奇限期递送陈述文件,或者选择支付每工作日5万美元的滞延罚金。
当罚金累积到1900万美元时,里奇来了一招“偷天换日”。他把AG国际卖给了一家叫克雷伦敦的公司,但这家克雷伦敦公司,从雇员、地址、董事会都与AG国际一模一样。
换皮操作后,AG国际就此不复存在,联邦法院“告无此人”。
1983年,联邦检察官又再次控诉马克·里奇多宗罪状,包括敲诈勒索、偷税漏税以及在人质危机期间与敌国进行交易等51条罪状,如果这些罪名成立,里奇将被判处325年监禁,牢底坐穿。
为了躲开特工们的追捕,里奇在抓捕令生效前两天从美国逃到了瑞士,人在瑞士,他坚称自己无罪,AG是成立在瑞士的公司,美国法律管不着,他更无须回应这些莫须有的指控,并公开声明放弃自己的美国公民身份。
里奇还坐得住,但瑞士政府坐不住了。
虽然里奇还不是瑞士公民,却是瑞士的纳税大户。17年来,他在瑞士楚格州设立了33家公司,为楚格州创造了巨额税收。
瑞士驻美国大使当即向美国国务院递交了抗议书,声称美国政府的诉讼是对瑞士经济的威胁,并谴责美国是在勒索里奇,瑞士政府甚至还派出两名律师前往美国交涉。
楚格州州长说得很直白:“我们不想失去里奇或其他类似他这样的人,他们对瑞士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就是金钱的力量,在瑞士的保护下,里奇逃过了美国政府对他的一切控告。
【5】
其实在美国,政府对里奇也是“两幅面孔”,一边在法庭上“追杀”里奇,一边又和里奇打得火热。
通过里奇的公司,美国农业部把大麦小麦卖给其他国家,起码从中获利了1亿美元;美国造币厂从里奇新成立的克雷伦敦公司购买了价值3000万美元的镍、铜和锌;美国内政部还允许里奇投资4500万在新开发的维尔克群岛设立氧化铝工厂。
在后来的披露中,里奇能逃过指控,有一大部分原因是来自布什家族的庇护。
里奇的大部分金属交易,都是通过布什的弟弟普雷斯科特在运行。在违反美国对伊朗的石油禁令期间,他通过布什家族、国防部长切尼及其同盟公司赚取到数亿美元。
因此在老布什就职总统的时候,对里奇经以色列运往伊朗的武器换石油交易,没有采取任何处置。
当前苏联风雨飘摇、金融系统崩溃之时,布什家族和里奇联手运作,通过内幕交易等方式从前苏联转移了过万亿的卢布,并在世界各地的25个账号内洗白了这笔钱。
即使是克林顿签署的那份特赦令背后,也很难排除金钱作祟的因素。
曾在1992年至2000年间,里奇的前妻丹妮丝对克林顿所在的民主党捐款100多万美元,其中32万美元捐给希拉里竞选参议员,但这只是外界看得到的数额。
众多打点出去的真金白银,保障了里奇最终能有惊无险地从事着遍及全球的黄金走私生意,石油运输被伪装成日用品贸易、核弹销售被伪装成金属交易、还有大量和恐怖分子极端组织的黑市交易。
从纽约的交易所到伦敦的银行,从俄罗斯的镍矿到马来群岛的锡矿,里奇沉溺在这场巨大的商业游戏中,全世界的政客、恐怖分子、黑社会、军火商都是他的“座上客”,他的一通电话,就能立刻联络到几乎所有驻外使节和能源部长。
哪里有危机,哪里有战争,哪里就有里奇。
据说曾有名新职员向里奇讨教生意经,里奇随手拿起桌上一把小刀,一根手指放在刀刃上滑动着说:
“每天都走在刀尖上,最重要的是不掉下来。”
这个为了躲避纳粹追杀逃难到美国的犹太男孩,童年时因为总是换学校而没有朋友的男孩,因为贫穷而不得不在课余时间当卡车司机、夜里也要打工赚学费的男孩,最终在剑走偏锋之下,成了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之一。
富豪榜单从来没把里奇放进去,因为他们无法估算这些刀尖舔血的生意到底给他带来了多少财富。有私人机构评估了一番,给出了一个很难认定准确程度的数字:净资产100亿美金。
【6】
里奇带来的“里奇效应”如风暴席卷整个商界,一些本就不安于本分的后辈恍然大悟:原来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法律就是用来钻空子的,生意居然还可以这样做。
于是,全世界各地都涌现出里奇的门徒,他们迷恋里奇的交易风格,并聚集在一个极端私密的非正式石油交易商网络。里奇也对他的门徒们进行资助,还对已经建立起店铺的贸易商进行培训。
这些“里奇男孩”也把公司设在瑞士,他们不拥有也不运营炼油厂,只是从生产商那里买入石油,然后高价卖出。
每当一些石油供应国出现政治不稳定,他们便趁虚而出,比如赤道几内亚和苏丹,动乱的环境让传统石油公司不敢涉足,“里奇男孩”们一拥而上迅速瓜分。
又比如,他们还擅长借钱给急缺资金的公司,换取低价收购这些公司货物的权利。这也是跟祖师爷学的:AG曾向秘鲁第二大锌矿开采公司贷款4000万美元,条件是买断其6年的锌和其他矿物收购权。
从1993年开始,里奇陆续将自己所持的AG股份卖还给公司,随后AG被里奇之前的助手们接盘,更名为嘉能可。
新生的嘉能可依然承袭了里奇的风格。去年3月,伦敦金属交易所期镍价格出现异常暴涨,最大涨幅接近250%。我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镍铁生产商青山集团惨遭逼仓,市场盛传这可能就是嘉能可的手笔。虽然嘉能可矢口否认,不过大家还是认为嘉能可即使没有直接参与这轮逼空,也是这一波行情的间接参与者。
2001年,里奇又卖掉了名下的投资公司,正式隐退。至此,剩余的人生里,里奇最大的任务就是花钱。
从瑞士到西班牙,从英国到美国,老里奇买下各种豪华别墅,然后在全世界的别墅里摆满了顶级艺术珍品。他喜欢打华丽的领带,抽古巴雪茄,拥有一整个船队的油轮,每天的日常就是会见各国退休的政客,欣赏顶尖艺术家们的表演。
但大佬,不是没有心碎时刻,在美国已经声名狼藉的他,从1983年之后再也没回过美国。当父亲和女儿陆续在美国去世时,他能做的也只有在电话里道声永别。
当失去比得到的更多,里奇才反思金钱带给他的到底是什么。
老年的里奇开始把大量精力和三分之一的财富倾注在以色列,在以色列盖医院、盖学校,一捐就是十亿美金量级,帮助成千上万深陷困顿的犹太人脱离困厄。
为什么?可能因为他是犹太人,他从来没爱过美国,爱犹太人共同的家园胜过一切;可能因为想到了自己童年时的悲惨逃亡和移民美国后格格不入的生活而无法释怀,从而更感同身受;可能只是因为年轻时赚了大量不择手段的金钱,年迈时散尽千金找点儿慰藉。
很难用“好坏”评价里奇,他是美国人眼里的恶棍,却是以色列人心中的伟大人物。
2013年,78岁的里奇在瑞士离世,葬于以色列,结束了充满纷争的一生。
在里奇的官方传记,结尾是这样一句话:
“马克·里奇,一位出色的滑雪者以及艺术赞助人。”
【参考资料】
[1]《石油之王:马克里奇的秘密人生》华夏出版社 丹尼尔·阿曼恩
[2]《美国传奇罪犯引领国际石油走私网 获克林顿特赦》商业周刊 徐海静
[3]《马克·里奇的嘉能可“帝国路”》国际金融报 唐逸如
[4]《悼念马克里奇》经济学人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