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压榨学霸,“重点班”就是个怪胎

更新时间:2023-12-27 14:30:51作者:橙橘网

极致压榨学霸,“重点班”就是个怪胎


本文共2700字,阅读约需6分钟

来源:行者殷涛


一个小学校长告诉我,他们四年级已经有重点班了。我并不吃惊。还有多少学校没有所谓的重点班,包括打着各种名头的、明里暗里的创新班?

中国家长不仅望子成龙成凤,对学业的追求也是“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一个城市里,虽然都是义务教育学校,但分三六九等,好比梁山好汉的座次。每个学校的排名、统考成绩,家长门儿清。各年级有没有重点班、有几个重点班,家长比教育局长还清楚。

所以中国父母不仅要千方百计择校,还要千辛万苦择班。这么多年来,大家见怪不怪,有资源的偷着乐,没能耐的只能怨命,没个好爹妈。孩子卷,家长不卷么?

设重点班,进重点班,无非希望集中优势兵力,在升学市场抢得更大蛋糕。如果说学习已经很卷,重点班更是卷出天际。你挑灯夜战,我闻鸡即起,你上金牌补习班,我找名师一对一,“宁可累死自己,也要卷死同学”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优秀始终是“比”出来的。重点班里,如果说学霸是标配,学霸之上还有学圣、学神,普通学霸就被碾成了渣。重点班,玩的是丛林法则,赢者通吃。


必须承认,好比江湖上的天赋异禀,有些孩子是天生的学习机器,一学就懂,一点就通,举一就反三。但大部分孩子还是中规中矩、循序渐进型的,凭着好习惯和勤奋获得优异成绩,并不适合那种快节奏、高强度的训练。硬着头皮读,连滚带爬地学,读着读着把自信读没了,心态读崩了。

重点班竞争超级激烈,一分就差多少个身位。利害攸关,孩子往往就小气,生怕别人超过自己,甚至以邻为壑。持续几十年、沸沸扬扬的朱令案,不就是发生在学霸聚集的清华宿舍么?谁让你天生丽质、学习好、乐器玩得好,还是体育健将呢?

高学业负担、高期望值,往往带来高心理压力,重点班孩子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并一直延伸到大学。针对北大新生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30.4%的学生厌恶学习,认为学习没有意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自己只是在按照别人的意愿在活着。一位高考状元在自杀未遂后说道:

“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


一些学校设置重点班,美其名曰培养“创新拔尖人才”。这也符合孔子说的“因材施教”。但事实上,很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跟“创新”没有半毛钱关系,只是变成了一种变相的超前学习和变态刷题。

事实上,各行业的领军人物,往往并非中小学阶段的“学霸”。积极心理学大师希斯赞特·米哈伊,历时30年访谈了包括14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91名创新者,结果显示: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能长期痴迷于某个领域且具有批判性思维,往往是他们的共性。

而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纸笔成绩,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我们的PISA测试成绩傲人,但每周作业时间平均为13.8小时,高于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平均7小时。基础读写算等训练时间过长,内容过多,必然缺乏在面对真实世界、解决复杂问题时应有的能力,也就是高分低能。

试问:这么多年搞重点班,全国搞了这么多重点班,搞出了多少创新拔尖人才?


作为重点班的“鼻祖”,中国科技大少年班成立41年来,网罗了4000名天才,成材率多少?本着“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思想,对孩子进行的超前、高速教育,让很多孩子在“揠苗助长”中落得伤仲永的结局。

很多孩子过早地失去了童年、缺乏情商和交往能力,各种问题层出。曾被誉为“全国第一神童”的宁铂,13岁就进入了少年班,却对学习渐渐失去了兴趣,最终剃发出家。

芬兰教育因“平均而优质”位列全球第一。学校没有制服,没有督学,不标榜精英培养,考试次数不多,学校无排名,老师无绩效考核……而且是在课时少,不举办、不提倡课外补习的情况下取得的。为什么?

他们着重鼓励孩子们探究知识的源起,学会问“为什么”,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反复训练,更从不教导任何快速成功的诀窍。


所有的评估与考试,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如何自我改进。学校间不做无谓的“竞争”和“排名”,学生与学生、老师与老师更不会做起点本就不公平的比较。

芬兰人深信,“基础”最重要,并愿意为此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学习进度不同的学生怎么办?弹性编成不同班组因材施教,尽量让跟不上进度的孩子或一时学习缓慢的学生,都能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关怀。芬兰的教育专家一再强调:

“凸显优秀学生和精英教育,并不会对整体教育带来最好的结果;反而,只要善加鼓励、运用资质优异的学生来帮助一般或落后的学生,反而有助于群体社会的平等发展。”

“我们尊重每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因为我们非常需要各种不同的人才。”


近邻日本,在义务教育阶段追求“大锅饭”,搞平均主义,校舍、餐饮确保全国一套标准。甚至1-6年级,每年重新分一次班,以让他们找到更多的好朋友,同时消除哪怕自然形成的重点班。

创新人才培养,是时代命题,也需要科学谋划。教育部规定,中小学要严格执行均衡编班的法律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对于孩子和家庭来说,中小学重点班的存在弊大于利。对于国家来说,盲目搞重点校、重点班很可能是一场零和游戏。

开设重点班,各方也有无奈。周边竞争校开了,你开不开?兄弟城市开了,你开不开?至于是不是有效,有多大效,是不是真正对孩子和民族未来负责,那是遥远的事情,自求多福罢!


2002年我任苏南某重点高中的班主任,于老师是我班的英语老师,来自苏北某县中。多年后,他给我留言:

依稀记得那一届是我刚到江南来有幸和您合作的一届,孩子们争气!我教一、二班,当年两个班考入南大的是九个人,考入东南的也是九个人,(是全校考入南大、东南总数的各一半)你班考入南大4人,考入东南5人,考入浙大1人……那时候没有人为的快慢班,真正是“有教无类”,可现在的班级建制是“强基班”、“创新班”、“教改班”……早早地给无辜的孩子们分等级、贴标签……想想教育行政管理者是多么地残忍……

今昔对照,不胜感慨。说心里话,我怀念那个时代。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哦~

因为微信公众号改革了推送机制

如果不常点开则会晚收到我们的推送

我们想产出更有价值的文章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不再失联

本文标签: 学霸  学校  怪胎  重点班  中小学  创新班  快慢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