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导早报】回收4.4亿!绿地香港退出广州知识城项目!
2023-12-29
更新时间:2023-12-29 07:51:50作者:橙橘网
转眼,已是2023年的最后一周了。
每到这个时候,我们都会静下心来,细细回顾这一年来的大小事、得与失。
上周,我们以10大关键词,回顾了国央企的2023年,今天,我们接着来回顾城投公司的2023年。
对城投公司来说,今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要忙的事情非常多,比如拿地、化债、反腐、转型......下面,我们来详细盘一盘,城投今年都忙出了哪些成绩。
忙拿地、忙开发
不仅做房地产业务
还参与保障房、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与去年大举拿地相比,今年城投的拿地节奏起伏还是蛮大的。
据克而瑞统计,上半年城投在核心城市拿地的放缓趋势十分明显,在核心的22座城市中,城投拿地比例连续两个季度下滑,二季度更是降至25%,创2022年以来新低。
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政策因素,去年财政部新规明确提及“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城投公司拿地行为。
二是企业自身因素,城投公司的偿债压力较大,拖延了拿地速度。
三是风险防范,这两年国家愈发重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一些低行政级别的城投平台,获得增量融资的难度明显加大了,一些城投公司即使还有意愿拿地,可能也没有能力了。
很多人觉得,可能今年城投拿地要缓一缓,但临近年末,城投又开始抢地了!据克尔瑞统计,11月份,城投拿地占比狂飙至55%。其实这也有迹可循,近两年来,城投有年末“抢地”的习惯,2021年、2022年都是如此,再加上当前其他类型的开发商都比较谨慎,拿地减少,对比之下城投拿地占比就大了。
与拿地相比,开工情况则是更多人关注的焦点。众所周知,具备开发能力的城投公司太少了,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但从仅有的具备开发能力的城投公司来看,做的还是可圈可点。
2023年9月,武汉市举行“三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武汉城建集团三大项目落地开工,项目类型包含住宅体、商办综合体、市政设施、产业园区等。
正如此前我们提到过的,有一批城投已经在住宅开发、产业园区、写字楼、保障性租赁住房等领域中成长了起来。
10月10日,深圳市2023年第四季度新开工项目集中启动,本次新开工项目共271个,总投资约3149.1亿元,2023年度计划投资约335.4亿元。其中,就有不少城投公司开发的项目,比如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有限公司负责的住宅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虽然城投拿地开工率不太高,但是我们希望看到城投能通过各种方式,提升项目开发管理、运营能力,成为真正的“能拿地、能开发、能运营”的优质企业。
忙化债、忙反腐
风险防范意识越来越高
2023年是城投公司忙着化债的一年,主要由于持续下滑的土地出让收入和三年来公共卫生开支的增加,导致许多地方财政面临严峻压力。
今年7月,政治局会议提出的一揽子化债政策以及10月获得人大常委会批准的特别国债发行,为地方政府和城投企业带来了资金压力的缓解。
这一举措在高负债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其效果显著。市场对这些措施的反应也很积极,城投企业的再融资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具体表现为城投债的利差缩小,发行利率下降。其中,天津和云南等地区的改善情况最为突出。
接着,在10月30日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高层进一步强调了建立长效机制来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并致力于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在这两场高级别的重要会议中,都使用了“地方债务”的表述,而非以往常用的“地方政府债务”。这可能预示着部分城投企业的经营性债务有可能会被纳入地方政府债务的范畴之内,也就是说,对于地方债务的管理将采取全面覆盖的方式,即实行全口径管理。
会议也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地方政府在处理债务问题上的责任。提出各级地方政府不仅要对本级债务负责,还要对所辖区域内的所有地方债务承担责任:省级政府要负责全省债务风险的防范和解决,地级市政府则需负责全市区域内的地方债务管理。
按照会议精神以及地方债务管理范围的扩大趋势,地方政府对各自区域内化债职责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化债可以降低债务风险,优化地方政府财政结构,而反腐也是城投公司防风险的重要举措。
今年一开年,就有多位城投公司中高层被查,涉及江苏、湖南、四川、广东等多个省份,其中不乏年轻、中层干部被查的案例。
截止到目前,已有数十位城投公司的管理者被查,具体来看,城投公司反腐有以下特点:
·下沉化趋势明显。从省市到县区,从一把手到一般职员,均有被查案例。
·波及 范围广。不仅 涉及 城投公司,还有水务,交投,国投,旅投等。
·涵盖省份多。涉及全国多个省份,前面 我们已提到过,不再细述。
·涉及的 岗位多。既有工程 岗 ,也有经济师等 岗位。
可以说,这一轮城投公司的反腐,体现了横向及纵向的延伸。
此外,从今年城投反腐的案例来看,大多集中在发行过债券的城投公司中,主要是有两个原因:一是发行过债券的城投公司需要根据监管要求进行信息披露,高管违法违纪问题是必须要披露的信息;二是发行过债券的城投公司一般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较大,容易在工程建设和融资领域产生问题。
从最近几年的高压反腐态势以及中央最新表态来看,当前持续发力、纵深推进反腐已经取得一定效果,接下来,对比较突出的行业性、系统性、地域性腐败问题还要进行专项整治。
忙整合、忙转型
追求高质量发展
2023年,城投整合仍在加速进行,截止到目前,今年城投整合数量已达到约360起,同比增长约13.65%。
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看一下,今年城投整合有哪些特征:
首先,从整合方式来看。主要有三种:兼并重组、资产划转、股东变更。其中,资产整合占大头,占比达到了50%以上。此外,采用股东变更形式来整合也更为频繁,今年,宜昌城市发展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就由宜昌市国资委变为了宜昌城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由重庆市财政局变为了重庆市国资委。
然后,从区域来看。2023年以来浙江、江苏分别发生83起、78起整合事件,占比分别为23.18%、21.79%,领先于其他省份。进一步表明了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城投整合更为常见。
最后,从平台行政等级来看。2023年以来区县级平台整合事件发生150起,占比41.90%;地市级平台整合事件发生136起,占比为37.99%,城投整合下沉至区县,区县整合事件数量占比明显提升。
对于城投整合,很多人并不陌生。但更为关心的是,整合后的效果如何。
一方面,被整合后的城投平台能带来实力的提升和信用资质的增强,自2023年以来,已有9家城投平台由于整合而获得了主体评级的提升,整合方式大多是通过地方政府将股权资产转移到城投平台,以此来实现业务板块的扩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强。
比如,今年运城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了整合,其信用评级由AA变为了AA+。提升信用评级,只是城投整合的目的之一。
另一方面,城投通过整合完成转型。
我国城镇化进程与1998 年的住宅与土地商品化改革,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住宅价格形成了正向反馈,地方城投的“基建+土地”模式成为过去十多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原有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城投平台转型必要性凸显。
当前,平台公司转型发展正在向深水区推进,很多地方政府和国资监管机构在新发展要求与挑战下正加快推动平台公司重组整合来实现转型,以此促使平台公司可持续发展
从转型方向来看,主要有2大类:基建市政类国企和市场类国企。
基建市政类国企,主要是负责当地基建市政项目的建设,以及市政资产管理运营。2023年,吉安市政府将负责吉安市保障房、安置房的主要建设主体吉安市家庐陵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无偿划转至公司,拓宽了公司的业务范围,增加了公司在基础设施代建方面的业务规模与持续性,增强了公司资产规模与综合实力,使公司的平台地位进一步提高。
这些年,转型是城投企业的主要战略,已有不少城投正在尝试转型,一部分已经完成了转型,极少部分在完成转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这类城投有些转型为了市场类国企。
市场类国企已初步具备相关业务资质、市场竞争力较强,有望转型成为权属清晰、多元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
合肥建投就是转型为市场类国企的优秀案例。在完成了第一、第二阶段的转型动作后,近两年,其转型已经来到了第三阶段:国有资本投资运营,2023年4月、5月合肥建投控股的颀中科技、晶合集成相继在科创板上市,另有控股子公司金太阳已向北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这些动作,都标志着其“打造专业化与多元化相结合的城市运营服务商,引领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国有资本操盘手”的目标已基本实现,将着力用市场化的方式转型培育集团的主营业务,通过专业化的运作,优化投资结构,进阶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示范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合肥建投营业收入继续上升,达到了289亿元。
为了突破瓶颈,转型将会是城投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发展战略,转型能带来成绩,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有些资产未经深思熟虑就被随意组合在一起,导致大量低效和无效资产的积累,反而加重了债务负担。有些业务被随意纳入,与原有的业务并无关联,这不仅导致协同工作的困难,还可能引发内部矛盾。
有些项目被草率地注入公司,结果增加了公司的资金压力,甚至使隐性债务风险更为突出。有些重组行动导致了机制并存的问题,队伍融合过程缓慢,管理难题愈发严重。
这些,都是2024年城投转型要关注的重点,只有扫清这些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城投会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我们拭目以待。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