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今日在港上市,首日股价微涨

更新时间:2023-12-29 17:43:10作者:橙橘网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今日在港上市,首日股价微涨

赶在2023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优必选科技正式登陆港交所上市,成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截至12月29日收盘,该股报90.85港元/股,微涨0.94%,市值约379.6亿港元。

南都湾财社记者获悉,在上市仪式现场,优必选最新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首次亮相,手持锣锤走向舞台中央,与优必选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周剑一起敲响了开市锣。这也是第一次由人形机器人敲锣的上市仪式。

周剑在上市仪式上表示,优必选上市后将继续完善和提升人形机器人全栈式技术能力。目前,优必选聚焦人形机器人的三大应用场景: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其中,智能制造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首个大规模应用的领域,人形机器人将重新定义AI时代的工人,把人从重复性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商用服务场景是人形机器人最快应用的市场,家庭落地场景则是人形机器人最具潜力的应用市场。

据悉,IPO后,周剑、CTO熊友军、天使投资人夏佐全等作为一致行动人共同持股51.17%,夏佐全仍是优必选除创始人外的最大个人股东,腾讯持股6.15%仍是优必选最大的机构股东,启明创投持股5.67%仍是第二大机构股东。

资料显示,成立至今,优必选已获得启明创投、鼎晖投资、松禾资本等知名 VC/PE,柳州、重庆、珠海、杭州、亦庄等多地国资,腾讯、科大讯飞、海尔、正大集团等龙头企业,以及工商银行、金石投资、民生证券等金融集团的投资。

其中,启明创投于 2015 年投资优必选的 A 轮融资。IPO 前,启明创投持有优必选 5.82% 的股份,和腾讯一同是持股超 5% 的主要股东,并占有一董事会席位。

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投资优必选是看中了人形机器人在生产、生活中可以替代人类从事一些不希望从事的工作,比如危险或粗重的工作,或者作为人类的补充,充当比如陪护、陪伴的角色。“ 因为这些角色几千年来都是为人设计的,因此一般的机器人往往难以胜任,而人形的机器人会更容易融入这些使用的场景。优必选的创始人从创业开始瞄准了这个大的方向,在一些关键部件上,例如伺服驱动器,做了很多的研究,能够把成本大幅度降低,使这个梦想更快、更容易变成现实。” 邝子平表示。

对于人形机器人赛道发展趋势,邝子平认为,人形机器人未来在工业、医护、居家的环境里将实现真正落地,不过这个愿景的时点到来得比起当年预测的要慢了一些;但是,由于近期大模型在人工智能领域里带来了新的突破,因此在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方面的进展比起当年投资的时候更快,人形机器人会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不过,人形机器人的研发相当烧钱,需要大量资金投入。2020 年至 2022 年,以及今年上半年,优必选的研发开支分别为 4.29 亿元、5.17 亿元、4.28 亿元以及 2.24 亿元,总研发投入近 16 亿元,平均研发开支占总收入的 56.5%。

大量的投入也使得优必选直至上市仍处于亏损状态。招股书显示,优必选2020年-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分别为7.4亿元、8.17亿元、10.08亿元、2.61亿元;但分别亏损了7.07亿元、9.175亿元、9.874亿元和5.479亿元。

同时,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也是一大困境。招股书显示,2021年,优必选仅售出1台Walker-2;2022年,售出8台Walker系列产品;2023年上半年,仅售出1台Walker-2。这也意味着,30个月的时间,优必选仅售出了10台Walker机器人。

针对产品商业化不足的问题,优必选在招股书中坦言,人形机器人相关产品及解决方案的大规模商业化过程中或会出现供应链疲弱、批量生产进度不足、生产设备及质量控制效率低下及不足以及其他意外风险。因此,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过程可能不如预期顺利,这可能会导致公司处于不利的市场地位,削弱公司未来的竞争力,并影响业绩。

不过,目前人形机器人赛道正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未来前景十分广阔。10月20日,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指出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演进,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

利好政策吸引了多家科技巨头、创业公司和资本跑步入场。当前人形机器人的主要布局者多为科技公司。根据GGII发布的报告预测,预计到2026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在服务机器人中的渗透率有望达到3.5%,市场规模超20亿美元,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美元。参考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约占全球市场25%的数值测算,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50亿美元。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严兆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