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归国的“选调生”,这是机遇还是挑战?

更新时间:2023-10-22 12:34:06作者:橙橘网

留学归国的“选调生”,这是机遇还是挑战?

时间流转,每一位留学生,都经历了一段短暂而又充实的留学生涯。

他们在异国他乡,为了梦想而努力,为了使命而拼搏。然而,当他们满载而归,面临的往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如何将所学所得,与国内的现实相结合,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川、上海、北京……如今,许多城市和省份为海外归国留学生打开了大门,为他们提供了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机会。

这不仅是对留学生过去努力的认可,更是对他们未来潜力的期待。但在这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我们如何看待归国留学生与普通大学生之间的差异?他们是否真的拥有更多的优势?

马亮教授提到:“选调生制度为优秀的青年人才提供了进入体制的渠道。”但难道真的只有“优秀”的人才才能进入体制吗?每一个人,无论他来自哪里,无论他的背景如何,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梦想,都有权利为社会作出贡献。

而真正的“优秀”,并不仅仅是学历或成绩的体现,更是一个人对于社会、对于职责的态度和担当。

不可否认,海外留学的经历,确实为归国留学生带来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知识。他们在国外见识了先进的技术,体验了不同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面对困难和挑战。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比国内的大学生更优秀,更有资格成为公务员。

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更有自己的价值。



海外归国留学生和普通大学生,其实都是这个时代的宝贵财富。

他们各有长处,也各有特点。我们既不能因为一个人的背景而忽视他的能力,也不能因为一个人的经历而贬低他的价值。

真正的“光荣”,不是来自外界的评价,而是来自内心的自信和坚持。

所以当我们谈论选调生制度时,不能只关注“名校导向”或“非名校导向”。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高学历的人才,更需要的是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人才。

换句话说,无论这些年轻人来自哪里,无论他们的背景如何,只要愿意为社会作出贡献,都应该得到公正的待遇和机会。



而在当下的公务员招录大潮中,一个新的招录方向逐渐浮出水面——针对留学生的定向选调。不少人对此表示关注,也有不少质疑声音。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新兴的招录方向呢?

首先,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公务员招录的历史。

众所周知,公务员是我国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招录一直是许多人关注的焦点。从“国考”“省考”到现在的选调,录取的方式和途径也在不断变化。

随着“国考”“省考”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录取率相对较高的定向选调逐渐成为毕业生的新选择。



近期,各地针对归国留学生的定向选调频繁出现。

四川、上海、北京等地相继发布相关公告,显示对归国留学生的高度重视。这种趋势,无疑为广大有意成为公务员的归国留学生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但与此同时,也不免让人思考:

这样的定向选调,真的是一种积极的政策导向吗?

经常有人说:“每一个政策背后,都有它的深意。”

在这次的定向选调中,我想,政府的初衷是希望引入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年轻人才。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些有留学背景的年轻人,无疑具有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

特别是那些学习了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理工科毕业生,他们对于一些前沿产业的发展,可能有着更好的预判。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这一政策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



首先,留学生的选择和评价标准成为众多人关注的焦点。

山东的定向选调,例如,入围的海外院校既有哈佛、耶鲁等世界顶尖学府,也有像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马来亚大学这样的学校。这无疑引发了一些争议:

这些学校的申请难度真的相当吗?我们真的可以将它们放在同一起跑线上吗?

更进一步,留学的时间、经验和学制也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与国内“双一流”高校三年制的硕士研究生相比,不少海外学校的硕士研究生学制仅为一年。这是否意味着,部分归国留学生在进入公务员体制的年龄上更具优势?

我曾经听说,一个在英国留学一年的学生,因为学制的差异,在他回国后,与国内的同龄人在求职时有了明显的优势。但当他真正进入工作岗位后,他发现自己在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上与国内的同龄人有所差距。

这个年轻人的经历,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归根结底,我认为,对于留学生的定向选调,我们应当更加深入地思考,更加全面地评价。在吸引海外人才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国内优秀毕业生的权益。

针对归国留学生的定向选调,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机遇。

但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确保公正、公平、公开的招录原则,确保每一个公务员岗位,都是真正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