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小米官方澄清:至少50%错误!
2024-01-03
更新时间:2024-01-03 00:18:42作者:橙橘网
来源 | 大碗楼市
撰文 | 拓海
十多年前,本山大叔和徒弟们在春晚舞台上演过一个小品,名叫《捐助》。
一位朴实的农民大爷,遇到了一位孩子上不起学的单身母亲,原本只想捐3000,手一哆嗦多按个零,卡里30000都捐出去了。
然而毕竟是“一起包地,两家合伙,除了老伴,不分你我”——
卡里还有亲家存的15000,偏偏光棍儿亲家明天相老伴急等着用钱…
问题是:捐出去的钱,怎么好往回要?
面对现场直憋,本山大叔发出灵魂拷问:要钱要脸?
光棍儿亲家直言不讳:我要老伴!
时过境迁,我是万万没想到,“给出去的钱往回要”这么个事能出现实版,还上了热搜。
不同之处就是:主人公从朴实的农民大爷换成了不差钱的银行。
多少有点匪夷所思啊…
1
12月28日晚,招商银行发布监事会决议公告,审议通过了《关于招商银行2022年度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情况的议案》。
别看公告里的词儿捅得贼高端,简单来说,就是银行要向自己的员工反向维权、讨要薪水了!
本次共2876名员工被执行绩效薪酬追索扣回,占员工总数的2.55%;
追索扣回绩效薪酬一共5824万元,人均被追回约20300元。
消息一出,半个金融圈和地产圈直接炸了!
员工朝用人单位讨薪的事儿咱可见多了,这回改用人单位朝员工反向讨薪?
绝对是小刀剌屁股——开眼了!
再者说,5800多万属实不是小钱,够撕葱在直播间里大撒币700多回;
即便摊到每个人头上的20000块钱也不老少,有多少人年终奖都没20000,麻烦在评论区举个手…
果不其然,招商银行向员工“反向讨薪”的事儿一出,评论区的画风瞬间变下面这样的——
就这,你还别嫌人家招商银行这么做“死道友不死贫道”,人家公告里说得明白儿的:
这么干是为了缓释各类经营和管理风险,根据监管要求和经营管理需要,建立了薪酬延期支付和绩效薪酬追索扣回相关机制。
说实话,还是现实对于银行来说简直太残酷,我还是先从自己人身上回一波血吧!
爱牢骚牢骚,爱离职离职,就反正眼巴前这个情况,你走了,有的是人愿意往银行里鼓涌。
再说,反向讨薪这个事儿对于银行来说,早不是新媳妇儿进洞房——头一回了。
渤海银行今年追索扣回2022年370人绩效薪酬1760万元,人均被追回4.76万元,总数没招行高,但人均比招行疼;
九江银行2022年绩效追索扣回总金额为163万元,总数虽然不多,但未披露涉及的具体人数,不好评价;
山西5家城商行合并重组期间,对61名高管和关键岗位人员追索扣回绩效薪酬3359万元,合人均55万还多…
“银行朝员工讨回薪水”这事儿虽然有点反直觉,但人家银行反向讨薪绝对是依法依规:
早在2010年,原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明确商业银行应制定绩效薪酬延期追索、扣回规定;
2021年2月,原银保监会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完善银行保险机构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机制的指导意见》。
这份《指导意见》里明确了在8种情况下,银行保险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人员绩效薪酬和其他激励性报酬要被追回。
像发生财务报表重述、绩效考核结果存在弄虚作假、重要监管指标严重不达标、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等等情形均在此列。
截至2023年3月下旬,95%以上机构已制定并实施了绩效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制度。
银行打工人这砖搬得:诚惶诚恐、战战兢兢…
2
眼瞅着地主家也没余粮了,银行现在唯一的念想就是:大伙儿能乐呵地把多发的薪水往回交。
可被讨薪的银行员工八成不这么想:我还乐呵的…我保证不哭行不?
那么,银行向自己的员工“反向讨薪”,到底是在鼓捣啥幺蛾子?
表面上看,是银行业自身经营效益面临着压力和挑战。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合计409.8万亿,同比增长9.5%;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2万亿,较上季度末增加244亿元,不良贷款率1.61%。
同一时期,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9万亿元,同比增长1.6%;
去年前三季度,我国银行业净利差2.07%、净息差收益率2.19%,同比分别下降23个基点和22个基点。
上述两指标数据越高,意味着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就越好。
到了11月,新增贷款1.09万亿元,环比季节性多增3516亿元,同比少增1368亿元;
月末贷款余额增速较上月末下滑0.1个百分点至10.8%,低于市场预期。
截至2024年1月初,我们已经创下了建国以来最低的利率和利差。
中短期内银行业整体盈利情况会怎么走?似乎已经明牌。
从招商银行的情况来看,也确实算不上乐观——
一方面,招商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在2022年底已经干到了156.5亿:
同比增加19.04亿,不良率1.77%,处于历史高位。
另一方面,2023年的资本市场同样很不给招商银行面子——
去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招商银行股价较高点时已跌没48%,妥妥腰斩;
至此,招商银行总市值为7016亿,早已跌出了“万亿俱乐部”。
可能有老铁要问:哪怕追回薪资也不过5000多万,招商股票一天的交易规模就有18亿之多,岂不杯水车薪?
账还真不能这么算——
追讨薪资是基于银行从业人员的业绩指标,尤其是坏账的那一部分。
合法依规追讨相应薪资,不仅可以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挽回银行损失;
也能使银行从业人员在以后审批贷款时更加谨慎细致,进一步约束不良贷款的增长。
从深层次来看,基于房地产业的信贷出现萎缩,很可能是真正的病灶所在。
从80家典型房企融资情况来看——
2021年融资总量12609亿,同比下降24%,为该数值首次出现负增长;
2022年融资总量8262亿,同比减少34%,全年数值仅为2021年的2/3;
到了2023年,融资总量5692亿,同比下降28%,跌幅有所放缓,但总体依然不明朗。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53.19万亿,同比下降0.2%;
其增速较上年末下降1.7个百分点,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11.1个百分点。
同一时期,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42万亿,同比下滑1.2%,增速比上年末低了2.4个百分点。
说句直白点的:涉及房地产业的贷款项目,已经成了整个银行盈利环节的拖累。
从信贷比重上看,涉及房地产的信贷融资似乎只占据银行业整体融资规模的20-35%,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但是,但是,但是——
我国居民仅7成的财富凝聚在房地产、约1/4的就业与之相关;
此外,它还间接带动了上百项核心产业的融资规模与消费规模。
如此循环,信贷收缩的链条传导至其它领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3
只有楼市重新雄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因为房地产是官方盖章的支柱产业,基于房地产业的信贷规模与传动效应更是无可取代。
那么,2024年,房地产业还会接着成为拖累吗?
实话实说,全面修复到口罩之前的水平的确存在难度,但较过去两年一定会有明显好转——
2024年新房销售跌幅将有所收窄,需求将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
全国主要一二线城市绝大多数处于人口净流入,这是由就业基本面决定的;
因此可以视为相应城市房地产价格的恒定量。
在当前的情况下,改善性需求仍然表现出韧性、刚性需求也将随着时间推移稳步修复。
这意味着基于房地产业上下游的信贷也将相应得到回血。
这里面固然还有部分是受到2023年低基数效应的影响,
但总体来看,情况好于过去两年很可能是大概率事件,原因有二:
首先,2023年1-11月,房企全国拿地总金额为10855亿,同比下滑6.6%。
这意味着2024年的开工率和供应规模也将相应收窄。
供应端收缩,叠加长达两年的筑底期,客观上有助于新房市场和二手房市场加速推动去化。
此外,许多一二线核心城市“双限”打开,房价、地价天花板不再受限——
这意味着,二三级市场很有可能加速形成互动效应,进而增强市场端信心。
如此,无疑给银行业坏账率收窄与净利润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外,早在2023年7月下旬,高层就审议通过了《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
到了2024年,相应的棚改进程也将进入关键时期——
更多的资金即将到位、更多的需求将被释放。
在新增库存收窄的大背景下,需求端和供给端大概率将迎来共振。
这是2024年楼市筑底及加速修复的重要依据。
据机构测算,本轮城中村改造可能每年拉动0.7-1.5万亿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量将提振房地产投资5-6个百分点左右。
总体来说,房地产业很可能在2024年加速迎来边际改善,大伙儿的实际体感也很有可能会好于过去两年。
加之当前贷款利率已经降到了历史低位、各大核心城市置业门槛降得比2015、2016年时更低——
对于真实的刚需和改善需求而言,绝对是前所未有的友好。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市场底和情绪底双双来临,房地产市场重新迎来机遇便指日可待。
资产价格稳步上涨,才是稀释债务压力与坏账压力最可靠、最长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