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中考改革后首次期末考,三大变化传递出这些信号

更新时间:2024-01-25 18:31:28作者:橙橘网

北京新中考改革后首次期末考,三大变化传递出这些信号

目前,北京中小学生将陆续进入“寒假模式”。此前,各区初中生已顺利结束了期末考试。对于七年级和八年级学生而言,这是北京新中考改革方案落地后的首次期末考试。

“语文卷子做完心里没底”“开卷考试的道德与法治差点儿没写完”“物理考试实验题做到手软”……部分初中生在结束新中考政策发布后的第一次期末考试之后,对于考试形式和内容的新变化纷纷感慨。

2023年9月26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深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意见》,以“大减法、小加法,多渠道、新载体”的思路推进中考改革。为深入有效推进改革,10月,北京市启动中考改革“质量月”调研活动,教科研部门、责任督学下到各个学校,针对评价方式有调整的学科进行研讨和展示。12月,在进入中考改革“评价月”后,学校的课堂发生了实质的变化,新中考后的首次期末考试,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更加明显的新变化。

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这场考试释放出了什么样的信号?学生该如何学习?各学科都重视哪些能力培养?本期我们梳理总结了期末考试中语文、物理、道德与法治学科试卷中的三个变化。帮助学生在未来学习中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科能力素养。

变化一:语文更加重视阅读与生活

部分区的期末语文试卷难度适中,命题强调了情境性和开放性,且偏向实践应用,主要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取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还有初步概括、归纳文章信息的能力。

题目出得越来越活,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培养能力、提升素养。如果学生平时阅读涉及的领域不够广泛,答题时可能会感到有些难度。

北京五中分校初二年级组长万巍表示,面对教学、新课标和刚公布不久的中考新政,要想让孩子们学好语文。需要重视几点:

以此次东城区初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为例,试卷的突出特点是:强化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比如,除了传统的散文、文言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外,试卷对“名著阅读”的考查是以“小作文”的形式出现。如果学生根本没看过名著,对其没有深入理解、体会,或者不理解命题人所拟定的主题词句,是写不好的。

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考查,是融在热点时事等特定情境中的。比如,试卷一开篇就是几段关于杭州亚运会的材料,在这种情境中,学生需要先读懂文章,再利用所学知识答题。至于古诗文的默写,也不是简单填空,而是放在语段情境中,让学生理解性默写。

此外,这次的语文期末考试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更加关注语文学习和现实生活的关联,更加关注学生个人生活、独特经历的情感体验。比如要求学生写旅游体验,或者写一段温暖感动自己的经历。新课标明确提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


综上所述,学生想要学好语文,一定要多读书,尽可能多关注、体验现实生活,尤其是身边的人和事。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既包括字词的积累、语句的积累、文章的积累,也包括情感的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不断潜移默化,阅读理解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变化二:物理重点考查学生探究能力

在北京第九中学初二的物理期末试卷中,考查了一道关于“乘车经过隧道时间”的题目。乘车经过隧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学校物理教师殷丽娟表示,学生不光要有读题的能力,还要有读图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卷中有很多地方都是情境再现或者创设了新的情境。”


中国女足夺冠情境中,考查力的现象;大兴国际机场安装探鸟雷达情境中,考查声音的音色、音调等知识点……殷丽娟举例表示,这些题目重点都在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所以,以后在教学中我们也要重视探究实验,要真做实验、真探究。”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师王锶钰表示,物理实验题密切联系生活从试卷命题来看,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注重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探究类实验和测量类实验。探究类实验考查实验猜想、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实验表格等多个环节,对学生科学探究水平有很高的要求。测量类实验考查实验原理、实验评估,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去解释。

其次,强调问题解决能力,考查学生科学思维。题目的设置从“解题”过渡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们面对的是与实际情境相关的物理建模问题。例如考凸透镜、凹透镜的特点,题目不直接设问考点,而是给出一张实际生活中两者成像的“影子”,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把生活中的场景与所学的知识产生联系才能正确作答。

最后,注重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这次试题材料丰富,阅读量较大,涉及传统文化、科技创新、工程技术等,跨学科的素材理解要求学生具备综合素养。比如,试题中出现了通过口技探究声音特性、通过超高速风洞原理考运动的相对性等。


王锶钰建议,未来,物理学科的学习要重在理解知识而不是背诵知识,要解决问题而不是机械解题。具体来说,学生应该这样学:避免碎片化学习,关注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实验探究,提升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摒弃背诵实验结论;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物理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变化三:道德与法治考题更加开放,强调学以致用

中考新政公布后,道德与法治科目迎来首次开卷考试,从考试形式到考查内容的变化,令学生、老师和家长耳目一新。总体来看,非选择题在道德与法治试卷中的占比呈现增加趋势,体现出对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重视,也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核心素养、多角度思维能力的考查。

北京市东直门中学教师张丹丹表示,道德与法治试题的设计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要求学生根据情境回答问题,有逻辑地思考和表达成为考查的重点。如东城区七年级试卷第20题设置了以亚运会为背景的三则故事情境,第二问就是让学生谈一谈对伤疤、老茧是“最美的勋章”的理解,学生只要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去分析,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不但“会写”也能“有得写”。

二是开放式题目类型增加。比如,东城区八年级试卷第16题第二问让学生设计两个微公益活动。

三是试题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试题材料基本都是以社会时事和学生生活为背景的真实情境,考查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卷考试不是从书中查答案的开卷考试,而是给出新的情境、新的素材和真实的问题,题目更加开放,答案更加多元,更加注重思考和实践,更加关注生活,考查学生的多角度思维,综合能力以及核心素养。”张丹丹说。总而言之,应对开卷考试,学生要在熟悉、理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多关注生活、时事,多分析案例,多角度看待问题,最终养成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架构下的多角度思维方式,学以致用。

来源:北京日报 京城教育圈 新京报

编辑:苏珊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本文标签: 中考  语文  北京市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