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莱恩的“去风险化”之路为什么越走越窄?

更新时间:2024-02-20 16:28:03作者:橙橘网

冯德莱恩的“去风险化”之路为什么越走越窄?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晨枫】

冯德莱恩自称领导下的欧盟委员会为“地缘政治委员会”,她大概是历史上最亲美反华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她的去风险化就是美国脱轨的“雅读”版。

2023年3月,冯德莱恩推出全面、系统的去风险化策略,重点在于对外投资审查和出口控制。虽然不指明针对中国,但字里行间却是满满地针对中国。说白了,就是要拉上欧盟与美国的对华经贸围堵同步。但冯德莱恩的政策出台快一年了,还是没法得到关键成员国的支持,有无疾而终的危险。

欧洲正在面临民粹主义的大潮,来自布鲁塞尔的指手画脚是不必要的火上浇油,哪怕矛头是指向中国。在整体向右转的时候,赶紧使得一系列绿政既成事实也是当务之急。在特朗普卷土重来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欧洲也在未雨绸缪,最不想的就是在这个当口和中国打贸易战。这一切使得冯德莱恩的新政策不合时宜。

德国与法国的对华经贸政策,几乎在所有方面南辕北辙,这也是欧盟面临的更大的问题。

传统上,法德联手是欧洲团结的政治经济基础,法国提供政治领导,德国提供经济实力。但上层建筑指挥不动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无视上层建筑的时候,这个双重领导架构就垮了。

欧盟与成员国的关系也是问题。欧盟到底是成员国的集体代言人,还是凌驾于成员国之上的超国家架构?还有欧盟政策与成员国主权的关系,一直是欧盟难以妥善解决的问题。前一阶段欧盟最高法院与波兰宪法法院的冲突就是一个例子,眼下冯德莱恩的去风险化与成员国的经济主权冲突又是一个例子。

冯德莱恩吃相难看的亲美反华立场,在欧盟成员国里并没有得到普遍赞同,一些成员国很希望在美中之间行使自己的国家主权,而不是完全由欧盟越俎代庖。


2023年4月访华后,冯德莱恩首次就对华关系表态:与中国关系太重要,欧盟须制定自己的对华战略

事实上,在很多问题上,欧盟与成员国的关系是:在利益一致而需要欧盟出面顶缸的时候,成员国“一致团结在欧盟身后”;在不满欧盟政策损害自己利益的时候,就要行使国家主权了。

欧盟力推的供应链审查法案和反强迫劳动法案里,就是这种情况。法案要求跨国公司严格审查供应链里“强迫劳动”、人权、劳动法规、环保方面等有无违反欧盟规定的问题。考虑到可执行性,欧盟要成员国具体负责,成员国则反过来要求欧盟“一抓到底”,结果成了一团浆糊。

欧洲公司也强烈反对。子虚乌有还要疑罪从有,这是不可能的难题。在中国出台反间谍法和数据安全法的当下,欧洲公司要在向欧盟报告相关数据和不触犯中国法律之间走钢丝,恐怕很难了。

相关法案在3月9日之前不能通过的话,就要在欧洲议会大选后再说了。但如前所述,欧洲正在政治大变局之中,届时这些相对无关痛痒的法案就“上不了台面”了。到时候冯德莱恩自己也面临大选,能不能连任还是个问题。

中国的强硬报复对欧洲各国也是明确的提醒。在立陶宛自不量力要提升与台湾关系的时候,中国事实上封禁了立陶宛的对华出口,连德国大厂在立陶宛的生产也被殃及。立陶宛以为对华直接出口没有多少,不怕中国制裁,没想到中国的经济大网无远弗届,不管什么经济活动,出门拐三个弯以内,几乎必然碰上来自中国的进口,或者向中国的出口。立陶宛明白了这个道理,还在继续头铁,但别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在立陶宛的压力下,欧盟要代立陶宛出头。中国也在实施中悄悄调整,时松时紧,弄得立陶宛苦不堪言,但又控诉无门。

进入2024年1月,欧盟终于决定暂停在WTO对中国的诉讼。欧盟有一年的时间解冻、再提诉讼,但一般认为,欧盟暂停是因为推动不下去,到时候直接放弃的可能性更大。

除此之外,欧盟还在欧洲跨国公司里发起调查,要弄清中国的各种“非市场行为”及实际伤害,但欧洲公司吞吞吐吐,不愿配合,也是怕欧盟的最终行动没有什么用,但自己在中国的利益首先遭到报复。有韩国乐天的先例,这不是偷鸡蚀米的问题,而是鸡飞蛋打的问题。华为事件后,汇丰银行已经在中国的案板上了,剁骨刀没有砍下来,只是因为眼下留着更有用。绝大部分欧洲公司对自己是否有汇丰的好运并没有信心。

在政治上,欧盟急于与中国打贸易战,但在其他方面,欧盟清楚地看到:贸易战的大石头砸下去,首先砸中的是自己的脚。

在光伏方面,欧洲厂家已经溃不成军,欧盟有意竖起保护主义壁垒,但环保方面不答应。中国光伏板的成本已经低廉到“地板以下”,在有些市场,假定场地不成问题的话,光伏项目的投资瓶颈在于安装的人工,光伏板本身已经廉价到“白送”。

环保压力只是一个方面,能源价格另一个同样重要的方面。在乌克兰战争之后,廉价的俄罗斯天然气成为历史,欧洲能源价格达到空前水平,对通胀、人民生活、工业竞争力都是巨大的压力。

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经超过煤电,并将继续高速增加。中国能源价格持续走低已成定局,这不仅对中国民生是巨大利好,还进一步压低中国制造的成本,提高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欧洲如果不跟上中国能源价格走低的趋势,将进一步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民生压力也将成为不可承受之重。

但中国光伏板的产能和价格优势是碾压性的,其中新疆光伏板是很大一块。欧盟对此实在是太纠结了,既不甘装作没看见,更不敢直面两难的现实。

法国力主保护主义,因为法国光伏发电只占5%,发电大头来自核电,能源去碳化不靠光伏。德国不一样,禁了核电之后,光伏(和风电,也是中国出口的强项)再跟不上,只有继续依赖火电,不仅环保上又掉链子又掉面子,还成本高昂,受不了。

不仅光伏板,将直流变回交流、馈入电网的逆变器也是中国“霸占”的市场,华为在欧洲的市占率还是第一,在2021年就占欧洲逆变器市场的26%。欧洲跟着美国,对华为5G唧唧歪歪,但对华为逆变器一点不吱声,因为吱声只有自取其辱。


在电车方面,法国和德国也分歧巨大。法国力主限制中国电车进口,德国强烈反对。

人们都不大记得了:法国也是汽车大国。法国汽车在欧洲是受气包,靠法国政府的保护才能活到现在。从法国角度来说,中国电车踩过门槛的时候,就是法国汽车的灭顶之时,必须挡在门外。

德国汽车不一样。一方面在中国有巨大利益,另一方面也对在电车方面咸鱼翻身有信心。德国汽车毕竟底子厚、位置好,电车方面被中国甩到吃土,但相对于其他国家,还算是能打的。即使面对特斯拉,也在努力反攻,并小有成效。

在当前的过渡时期,德国还能从中国进口中国制造的欧规德国品牌电车,把市场先做大再说,自己还能小赚几个钱,大众ID系列在德国和中国的差价是“名花有主”的。至少在现在,对付在欧洲市场攻城略地的中国制造MG,还只有中国制造的大众能打。

法国汽车的现实其实是最好的保护主义课。法国汽车在历史上曾经阔过,查尔斯·罗尔斯自己最早的汽车就是法国标致,后来才和亨利·罗伊斯联手,“法国能,英国也能”,创建罗尔斯-罗伊斯汽车,如今更常用劳斯莱斯的译名。

都知道劳斯莱斯和宾利是顶级品牌,但是“英国牌子、德国瓤子”,布加迪才是顶级中的顶级。这是埃托莱·布加迪创建的法国品牌,尽管埃托莱是在意大利出生的。这和毕加索在西班牙出生但作为法国画家一样,不违和。

在安德烈·雪铁龙的时代,雪铁龙2CV不仅像福特T、大众“甲虫”一样,给法国安上了汽车轮子,还成为至今脍炙人口的一代传奇。雪铁龙DS早早采用独特的具有自动水平能力和高度调节能力的液气悬挂,率先采用盘式刹车,在50年代就达到0.36的风阻系数,在技术和美观上都遥遥领先。

但是,俱往矣。法国汽车走上傲慢、保守的不归路,越来越缺乏竞争力,沦落为需要保护才能维持的存在。事到如今,法国未必不明白保护主义没有出路,但要死一起死。

但对于德国汽车来说,要死你死,我还没想死呢。与法国汽车相反,战后德国汽车不仅继续坚守豪华、高性能汽车阵地,还通过大众和欧宝汽车在平民汽车的世界里大杀四方,通过积极进取和努力竞争,从战前与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汽车并存的存在,发展到今天与日韩汽车平分世界,直到中国汽车异军突起。

但德国汽车还没有打到四战四平,离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还差得远,与早就躺平的法国汽车根本不在同一个宇宙。


在欧盟-南美自由贸易问题上,德国强烈支持,并认为这是供应链去中国化的关键;法国则强烈反对,因为这也意味着法国农产品市场必须开放。法国农民不好惹是出名的。

法国一直在欧盟内部鼓吹战略自主,但法国的战略自主是通过欧盟,把成员国都拉上法国的战车。德国也赞同战略自主,但德国的战略自主是踩自己的鼓点,“战略不战略,自主不自主,我说了算”。

其实法国也一样,只是理所当然地把法国的战车当作欧洲的战车。

法国和德国也在对华外交方面争宠。朔尔茨在中国新冠还未解禁时就率先访华,哪怕因为防疫规定代表团只能在中国不超过24小时,还是不顾马克龙结伴访华的要求,独自访华。现在,据说马克龙在争取法国成为习近平主席疫后访欧的第一站,但塞尔维亚要是也在访欧日程上,难说是不是会插队到法国的前面。而朔尔茨据说正在筹划4月再率庞大商务代表团访华,这一次不再有24小时的限制了,而中国各地恐怕争相铺开红地毯,以对冲外贸寒流的新现实。

在中欧关系方面,中国对复活中欧投资保护协议更感兴趣。中国的外交是务实的,推进中国利益是天经地义的。中国对欧洲战略自主的期望是不在中美之间站队,从欧洲利益出发,而不是把美国利益当作欧洲利益。

冯德莱恩作为美国利益在欧洲的代言人,推进美国利益高于保护欧洲利益,但又不能做得太明显,只能用人权、价值的花花肠子掩盖足迹。在地主家余粮满仓的时候,人们不在乎花花肠子,还能增加一点良好的自我感觉。但地主家也没有余粮的时候,花花肠子与真金白银的利益撞击,只能败下阵来。难怪冯德莱恩的亲美反华之路越走越窄。

中国崛起势不可挡。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在中国蛋糕做大的过程中得益匪浅,加入而不是阻止中国崛起进程的话,还将继续得益。

“中国经济到顶论”眼下代替了“中国经济崩溃论”,但中国没有到顶,中国的蛋糕还能做大,还在做大。中国城市化还有至少15-20%的空间,这意味着至少2亿人进城。上一个2亿人进城把中国送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下一个2亿人进城将把中国送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中国在新能源方面的领先不仅对碳中和是极大的贡献,也极大降低了能源价格,为扩大能源使用创造了条件。纵观世界,人均能耗与人均GDP是紧密相关的,不存在人均能耗低而人均GDP高的国家。中国人均能耗只有美国的40%,OECD的75%。如果中国人均能耗提高到OECD水平,考虑到节能增效、产业升级和能耗的乘数效应,中国的蛋糕可能增大至少一倍。

这并不是过于乐观的估计。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2年OECD的人均GDP达到41430美元,中国才12700美元,增加一倍也才25400美元。这依然不是尽头。

中国GDP何时超过美国是个常年不衰的话题。随着“中国经济到顶论”的喧嚣,不断有人“大胆预测”,中国GDP永远超不过美国。中国发展经济不是为了超过美国,而是为了超过自己,超过美国只是赶路时的顺势而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有阶段性特征的,现在正在从数量拉动转向质量拉动,双循环是另一个特征。换挡期间有所顿挫很正常,换挡完毕后加速发展可以期待。

中国经济到不到顶,中国说了算。极大强化内循环作用后,美国想下绊子都找不到地方。欧洲想当挡车的螳螂,还是乘车的螳螂,就看他们自己了。但这事冯德莱恩说了不算,不是还有民主这档子事嘛。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