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须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

更新时间:2024-02-29 16:21:04作者:橙橘网

教研员须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

全文长 32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4分钟


在一次初中数学教研活动中,有一位中年男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评课开始,教研员按照课改理念和“双减”要求,细数了他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

在教研员谈兴正浓时,上课老师突然站起来说,“您能不能上一节示范课,让我们好好体会一下课堂教学如何贯彻落实新理念新方法?”话音刚落,在场的教师个个面面相觑,教研员更是一脸尴尬。

其实,这位老师的要求并不过分,只是说话太直白了而已。

因为教学的问题多半来自课堂,因为问题往往来自教师。那么,教师应该如何上好课?作为教研员,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上好研究课和示范课,这也是我们应该有的底气;再说我们都是优秀教师出身,上课并非难事。

但是,当下不少教研员基本上都不上课了。一方面,他们没有下沉课堂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没有把心思放在学科教学研究和带好队伍上,除去应景式听评课,都热衷于推销教辅资料,包括论文、课题评奖以及评选名师等,他们的这种做法,无疑会引起教师反感,也难免使人产生利益驱动和权力寻租之嫌。

另一方面,因为他们疏远课堂而衰退了教学基本功,如果真要上课,担心上不好课会被教师看不起,怕丢面子,怕丧失威信;正是因为怕这怕那,因为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所以更不敢上课了。

其实,我们的课上的好不好,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不能脱离课堂,不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指手画脚,不再以权势恐吓教师。

况且,“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也就是我们的教学能力不一定要优于教师,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一定要差于我们;这样看,我们即使上课失败了,也用不着背上思想包袱,用不着担心教师的非议。

因此,为了促使我们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我们先要压实责任,勇于当好“运动员”。因为当下的教育教学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为新技术层出不穷,容易使人“眼花缭乱”,因为学生越来越难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为教师提供更好服务,如何引领他们应用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等优化课堂教学,如何帮助他们巩固深化“双减”成果?

包括新课标背景下,我们如何培养他们的课程意识,也即如何帮助他们开发校本课程,如何让他们用校本课程丰富和支撑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包括项目式学习、大单元教学、大概念教学、跨学科教学等,究竟有什么区别,又如何实施相应的教学?

面对这些,我们与其磨破嘴皮子,不厌其烦地灌输理论,反反复复给他们“洗脑”,不如亲自“操刀”,亲自上课,亲自做给他们看,并和他们一起“爬摸滚打”,一起深耕课堂,这样才能密切和他们的关系,才能增加互信,才能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取得教育教学的“最大公约数”。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宽以待人 、严以律己,既以谦卑之心对待教师,又以更高标准和要求对待自己的课堂教学,反而能显示出自己的诚意和智慧,反而能赢得教师的理解和尊重,他们也更愿意和我们探讨问题,更愿意和我们交朋友,我们就更有人格魅力,我们的威信会更高,我们的领导力和影响力会更大。

其次,为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要善于当好“裁判员”。实事求是说,在课改转型过程中,当下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有些教师依旧抄袭他人教案或者课堂实录,而且心安理得地照本宣科;不但不精心编题、做题,而且惯用题海战术和相应的“标准答案”打发日子,导致学生学习负担居高不下,导致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

比如有些教师重公开课、轻常态课,也就是平时上课总是随随便便、应付了事;殊不知没有常态课的扎扎实实,没有常态课的一丝不苟,没有常态课的精益求精,哪里来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功底?

比如有些教师虽然在上公开课,但所用的教案多是教研组或全校学科教师集体备课的产物,其本人根本没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甭说独立撰写教案了;于是,站在课堂上的他(她),充其量只是“舞台上的演员”,甚至是任人摆布的“木偶”;这样的公开课,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比如有些学校虽然校本培训经常在进行,但每次活动都是专家、名师在唱“独脚戏”,抑或只是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在发力,而其他教师总是“沉默的大多数”,所有培训活动似乎都与他们不相干。这样的校本培训,除了形式主义,纯粹浪费了教师的时间、精力乃至生命。

又比如“双减”实施已经两年多了,但不少教师的教学还是老样子,导致“双减”不尽人意。

为了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要立场坚定,理直气壮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更要擅做“裁判”,及时指出他们的问题,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免得他们犯了错误都不知道错在哪里。

做“裁判”的最佳办法就是多听课评课,多组织研训活动。除了不打招呼多听家常课,多评课,多辨别教师教学的真伪,多了解他们实际的教学水平,还要谆谆告诫他们:

一一公开课虽然是教师成长的快车道,但公开课必须从学情和师情出发,必须体现上课教师的理念和方法;换句话说,为了丰富公开课的内涵,上课教师既要博采众长,虚心向书本和同事学习,又要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显示出来;如果上课教师的思想和灵魂“不在场”,公开课无疑是失败的。

一一我们只有下足功夫多磨课磨题,只有重视上好家常课,家常课的成色才会更足;换句话说,我们只有把家常课打磨成公开课,才能沉着应对公开课,公开课才能成功,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力才能进步更快。

一一我们只有用心参加研训活动,只有让自己的思考时刻“在现场”,只有带着批判、怀疑和建构的态度观课议课,只有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研训活动才有“人气”、才有品位,探讨的问题才能求同存异、取得最大共识,我们的教研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减负提质”才有希望。

一一但凡上课,但凡言说,错误才所难免;因此,我们不要怕做错,不要怕说错,不要怕犯错,况且,错误本身就是教育教学和促进我们成长不可或缺的资源。

作为教研员,我们不仅要宽容教师犯错,而且要鼓励教师自己去发现和改进错误,这样教师才能减少错误,才能培养思维能力,才能蜕变自己。

再次,为了当好人梯,我们要乐于当好“教练员”,更要当好伯乐。因为强教先要强师,也就是为了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我们要竭力带好队伍,要以提高所带的学科教师的整体素质为己任。但实事求是说,当下不少中小学校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教育教学能力较差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在乡村学校还有很多;如果我们不及时帮助他们,那么,他们必将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堵点”和“痛点”,也必将阻碍课改的推进和“双减”成果的巩固深化。

为此,我们要重视制定教师发展和学科研训的长远目标和近期计划,“按图施工”抓落实,抓好两头促中间,擅做“媒人”,把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联姻”为教育教学共同体、专业发展共同体、生命成长共同体,尤其要重点扶持乡村教师,以能者为师、结对帮扶、以强带弱等为契机,创造机会,鼓励弱势教师多上课、多说课,鼓励他们讲备课思路,讲教学达成的目标,讲作业布置和组织适量考试的意图,鼓励他们放下思想包袱,不怕犯错,大胆暴露问题,鼓励他们在自我纠错中走向成长,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当然,在教师中也不乏存在着一些好苗子,比如有些教师很会上课,有些爱读书、擅写作,有些爱思考、喜琢磨,有些育人很得法;所以,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看见、发现和挖掘教师的各种潜质,善于为他们搭建成长的舞台,而且要定目标,给任务,压担子,“扶上马,送一阵”,帮助他们放大特长,帮助他们走远专业发展之路,帮助他们成为名优教师;如果这支队伍壮大了,便是学生之幸,也是教师之幸,更是教育之幸。

此外,我们还要引领教师重视教学研究。提高学科质量离不开教学研究,但教学研究仍是当下不少教师的短板。比如,有的教师仍认识不到教学研究的重要性,有的对研究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的还是谈研“色变”,认为研究“课堂”太深了;当然,他们都曲解和误解了教学研究。

那么,教师应该研究什么?实际上,教师的每一项工作都是研究,都需要研究;作为教师,应专心致志研究备课、上课、作业、考试,包括研究学生、同事和自己,研究学困生和“问题学生”的转化办法,研究教学“轻负担、高质量”的出路,研究育人良策,以及如何撰写读书笔记、教学反思、课例、教例、案例,等等,所以我们要引领他们学做研究型教师。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奉化区教育服务管理中心)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作者丨周建国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本文标签: 教学  课改  教师  研训  教研员  大邑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