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校诵读红色家书讲述英烈故事直播在哪看(附回放入口)
2023-10-30
更新时间:2023-10-10 11:09:30作者:橙橘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彭硕 北京报道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装机量的大幅飙升,作为配套产业的储能成为了当下冉冉升起的“明星产业”而备受资本市场重视。
在一级市场上,明星行业企业融资数量和金额都创下历史新高。而在二级市场上,专注于储能业务的新型头部企业甚至已然来到上市门前。
正当行业烈火烹油之际,IPO政策收紧,无疑及时为储能行业上市乃至融资热潮降了温。
8月27日,证监会宣布,充分考虑当前市场形势,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机制,围绕合理把握IPO、再融资节奏作出多项安排。其中明确提到:将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
迄今为止,上述后来被称为“827新政”的政策出台已一月有余,其对储能行业的影响正开始逐渐显现。
首当其冲的是临近IPO企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末,已开始A股辅导备案的专注储能领域的企业共有23家,随着这些企业上市门槛被拔高,这些企业中的绝大多数部分企业上市时间表大概率将被推迟。
深圳储能上市企业副总裁林东(化名)向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储能行业爆发了激烈的“价格战”,多数企业面临利润下滑甚至是由盈转亏,在IPO收紧带来的盈利门槛提高背景下,这些企业的上市变得更加困难。
乐创能源CEO潘多昭则向记者表示,IPO政策的收紧政策的传导下,一级市场也迎来显著变化:一方面,机构投资者对于盈利性等客观条件的要求变得更加苛刻;另一方面,绝大多数机构对于估值敏感性也开始提高,对于一些估值偏高的企业来说,其再融资压力将变得巨大。
IPO 上市节奏放缓
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在储能行业,共有23家企业走在上市的路上。
按照成立时间和背景分类,这23家企业可以分为五类,分别是:1、动力电池转型储能电池玩家;2、此轮热潮催生的储能新贵;3、面向国内市场的主营集成业务企业;4、光伏逆变器跨界储能变流器企业;5、其他产业链相关企业。
第一类包含蜂巢能源、瑞浦兰钧两家,二者分别背靠长城汽车和青山集团。其特点是虽然成立时间虽不长,但因最先在动力电池市场发力,其后又将业务领域扩展到储能电池领域,因此在积累了电池制造经验。
第二类是骤起的储能新贵企业,这类企业以海辰储能和麦田能源为代表。公开数据显示,海辰储能、麦田能源分别于2019年12月和2019年6月份才成立。
第三类是面向国内市场的主营集成业务企业,该类企业成立时间较长,在行业具备相对深厚的基础。如海博思创于2011年于成立,成立时间12年,库博能源成立时间同样接近10年。
第四类光伏逆变器转型做储能变流器玩家,以首航新能、三晶电气、爱士惟为代表,这类企业主业往往不仅包含储能业务板块,还包含光伏逆变器板块。且其主要收入来自海外。
第五类企业则是爱科赛博、特来电为代表,其主业分别从事测试装备、虚拟电厂平台。如果严格从业务占比来看,这部分企业与储能关系已不甚紧密。
随着IPO收紧政策出台,5类企业上市所受影响各不相同,而最先受到冲击极有可能是海辰储能为代表的行业新贵。
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曾经报道,尽管监管层并未披露具体的上市标准,但某从业近20年的某头部券商资深保代向记者表露,IPO收紧将意味着两大指标门槛大大提高:其一是企业的成立年限,二则是净利润指标。
“考核IPO企业成立年限的目的,在于判断企业是否为资本驱动。”有投行保代告诉记者。
目前,除新兴领域、硬科技等行业以外,监管希望上市企业成立十余年甚至二十年以上,企业依靠自身力量脚踏实地做强做大、成为细分行业龙头以后再行上市。而非在资本的推动下,靠多轮融资,短短几年即IPO。
如果按照时间指标这一硬性来看,第二类的以海辰储能为代表资本驱动型“储能新贵”无疑最先受到冲击。
海辰储能是当下行业当下最耀眼的明星企业之一,这家2019年年末才成立的企业,2022年电池出货量就已经高达5GWh,顺利跻身行业前十。企查查的数据显示,海辰储能在创立至今已完成6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朝夕资本、经纬中国、中国宝安、农银国际等财务投资机构、产业资本和许多银行系资本。今年7月3日,海辰储能在厦门证监局进行辅导备案登记,最新估值已来到300亿。
麦田能源同样是行业骤起的新贵。成立至今不到四年时间内,其估值超百亿,成为户用储能赛道的黑马。背后资本包括青山集团、华友控股、朝希资本、中信证券投资、国策投资等。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IPO新规,尽管海辰储能、麦田能源尚未有所动作,但在另一新能源行业——光伏,同样由“资本驱动”而骤起的硅片企业高景太阳能节前突然终止上市,则向资本驱动型企业发出了一个“悲观”信号。
公开资料显示,高景太阳能于2020年12月份成立,2023年来到上市门前,中间仅仅过了3年,明星资本IDG最早对其进行了投资,2022年半年时间,高景太阳能完成两轮超过40亿的融资,估值翻倍,在2022年9月达到200亿元,但9月28日,高景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于深交所创业板的IPO状态突然变更为“终止”,原因系9月27日,高景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向深交所主动提交了撤回IPO申请。
净利润指标拦路
除了成立时间这硬性标准外,对于绝大多数“非资本驱动型”企业来说,接下来盈利性指标才是影响其上市的关键。
尽管监管层尚未公开披露具体上市门槛,但据相关人士透露,“827新政”后,企业不光是面临当下盈利性指标被拔高,而且持续盈利的时间要求也被拉长。
“过去,主板净利润8000万元即可冲刺,如今低于1亿元基本无望。创业板去年6000万元上市可能性较大,现在不到8000万元几无可能。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暂停,一旦大额亏损,即使硬核科技企业也上市无缘;有科技属性但属性不够硬的企业,只要出现亏损,上市进程即很可能受阻。而且,各板块对净利润的要求,不仅针对最近一个会计年度,近年出现过不达标或业绩连年下滑,会被质疑可持续盈利能力,同样很可能被喊停。”上述保代总结道。
按照持续性盈利的上市标准被严格实施,根据过往财报数据,以蜂巢能源为代表的第一类企业上市基本无望。
蜂巢能源的招股书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蜂巢能源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01亿元和-11.54亿元。最新业绩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蜂巢能源归母净利润为-8.97亿元。
此外,另一家巨头瑞浦兰钧同样连续亏损,但因为其在港股IPO,不在此限制之内。
另外,面对当下处境,第三类集成类企业预计受到影响也将较大,其背后原因则指向了今年年初掀起激烈价格战。
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 Data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的统计,今年以来,储能系统中标价格的持续下滑:今年1月,储能系统价格从1.5元/附近,到今年8月份,其价格已接近1元/Wh。
林东向记者提供的一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9月底,储能系统的中标价格已经不到0.9元/Wh,最低中标价格甚至来到0.83元/Wh。对比今年年初1.5元/Wh的价格几近腰斩。
0.9元/Wh的中标价格意味着什么?林东认为,如果不运用财务手段的话,这意味着几乎所有面向国内市场的终端集成企业都会亏钱,甚至于头部企业如海博思创也不例外。“行业现在内卷太厉害,现在中标价格根本就是亏钱,接近于亏钱做的。几乎都是烧投资人的钱。”
根据《2023年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2年,海博思创在新型储能系统中市场份额约17%,行业排名第一。Wind数据显示,2021年、2022年,海博思创分别实现净利润0.15亿元和1.82亿元。公司尚未披露今年上半年的最新业绩情况。
据此,林东认为:由于国内价格战影响,越是和储能行业关联绑定最紧密的企业,上市越是困难,反而是储能行业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反而因为受价格战影响较小,上市相对更加容易。
如果林东的说法成立,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相对前三类企业来说,第四类企业上市更加容易,恰好节前刚刚过会的三晶股份也证明了这一观点。
公开资料显示,三晶股份主业原本从事光伏逆变器业务,随着储能行业兴起,其又开始布局储能逆变器和储能电池领域,成为储能+光伏双主业企业。
招股书显示,2022年,三晶股份的光伏逆变器、储能逆变器、储能电池收入占比分别为29.04%、25.01%、36.36%,为公司三大主要业务板块。海外收入占比情况显示,报告期各期,三晶股份的境外销售占比分别为 47.38%、68.03%、88.85%,占比逐年提升。2023年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2.12亿元,同比增长143.12%。
投融资降温
在IPO收紧政策影响下,储能行业原本火热的一级市场投融资节奏也开始变得放缓。
据CNESA DataLink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仅披露具体金额的融资事件,融资总额就达到734亿元。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2022年全年,据公开资料,2022年,全国储能行业的融资金额仅为520.97亿元。
但随着上述IPO收紧政策出台,一级储能行业投融资节奏已经发生放缓。
林东表示,他本人明显地感受到,进入9月份以来,前来商讨投资的机构已经明显变少。他认为,其背后原因不单单IPO收紧政策原因以外,可能还包含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因素。
乐创能源董事长兼CEO潘多昭在工商业储能领域耕耘多年,他告诉记者,随着上述IPO收紧政策的实施,一级投融资市场的投资门槛变得更高,机构不仅更加在意拟投资企业的盈利潜力或者实际的盈利能力,同时还要看其能不能跻身行业头部。
而在融资节奏放缓以外,一级市场上,储能行业的整体性估值预期也迎来压力。
“一些储能企业由于之前的大笔扩张,它对于估值诉求都是比较高的,但如今,企业本身的盈利性能不能支撑估值成为疑问,机构会问储能行业竞争这么激烈,凭什么支撑50倍、甚至100倍这么高的PE(市盈率)?”潘多昭表示,绝大部分的机构对于估值的敏感性会更高,而对于实际已经估值偏高的一些企业,那么可能他的再融资的压力会比较大。
潘多昭总结道:“企业还是要提升企业研发核心技术积累,增强企业的核心壁垒,并且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和盈利能力。”
从结果来看,潘多昭和林东都认为,IPO收紧政策带来的一级市场投资遇冷,对于储能行业可能并非全然是坏事,从另一角度来说,由于热钱的缺少,反而能让使企业更加冷静地思考是否入局,行业也将因此迎来加速洗牌。
企查查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储能创业型企业大幅飙升:2023年前9月,我国累计新注册储能行业相关企业为5.02万家,2022年前9月我国累计新注册储能行业相关企业为2.73万家,同比大幅增加83.88%。
潘多昭表示,对于创业公司来说,IPO政策收紧以后,绝大部分新进入到储能这个行业不再抱有可以容易轻易融资的想法,这可能促使他们更加回归商业本身去开展业务,也有一部分企业选择离场。另外,对于一些投机性创业企业来说,其转向生产型企业以及加码产能的意愿也将大大降低。
林东认为,对于当下市场大环境来说,储能行业产能正在迎来过剩。“政策之所以出来,也是跟大环境开始变得不太好有关。按照整个全球的市场容量来说,如果还是让原来发行和融资节奏的话,这些投资产能很快变成落后产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