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郑州国际车展举办时间是多少
2023-10-30
更新时间:2023-10-09 14:34:13作者:橙橘网
网上这样的现象一度引起很多人的探讨。尤其是经历了小长假的“团圆”,许多大学生感到回家像煎熬。家长和亲戚三句话不离本行,催婚、问工资等现象招人烦。
但是反过来,好像那些读书一般,工作也不怎么体面的人,倒是能长期在老家、天天跟父母吃饭甚至同住。这令一些长辈更相信一个道理:宁要穷儿、不养高知。
不过,这句话背后的原因,可不仅这么简单。笔者发现,通常越是底层家庭里的父母,越容易出现这类想法。
有些父母宁要穷儿、不培养“高知”,这三层考虑很现实
这个学历贬值的时代,高知两个字的含义自然跟上个时代不同。不是说只要读完大学就等于“高知”,而是起码要就读过比较好的学校,能靠知识傍身。但有些家长却并不喜欢。
第一,培养高知要花更多教育成本,这势必会让有限的收入重新调整支出的比例。钱,是底层家庭最难最普遍的一个问题。
而同样做父母,在培养后代方面的重视程度和肯付出的努力,完全不一样。许多家长其实骨子里是不愿意因为子女,让自身的生活条件降低太多的。
比如笔者一位前同事吧,父亲能花200元请朋友喝酒;但是花50元买课外书,却被视为“没用、浪费”。
第二,家长所处的阶层,往往决定了他们的远见和格局;父母本身文化水平低,可能更不觉得帮助后代跻身知识阶层是必要的。
别说高知群体,甚至只要学生上了大专,便觉得自己已经是很“重视培养”的家长;因为他们的圈子内几乎接触不到高知。或者有些家长主动屏蔽那些更关注教育的家庭,只跟差的比。
如果说以上行为,多少伴随着无意识的本性。那么接下来第三个原因,就显得过于无奈和“扎心”了。原来有的家庭,很明确地根本不想培养出有知识、有文化的后代。
学历高、有本事的子女,往往不愿意或者没有办法留在老家那种不起眼的小城镇。而且成绩越优异,读过的大学越有名,通常走得越远。
他们可能去一线城市、甚至到海外发展,很久不回家。但由于生活成本和现实差异摆在那,大多又不方便接父母过去。父母会认为“白养”,甚至怕学霸长本事后不给自己养老。
出于这种担心,有些家长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好好培养后代。倒是学习成绩差的子女,通常老实地留在身边。他们受到的教育有限,接触的圈子跟父母差不多,反而两代之间行为作风相似,有共同语言。
你可以选择不认真培养,但晚年别后悔、别抱怨
每个家庭在培养后代方面的态度存在很多差别。到底“散养”还是“鸡娃”,哪个是更利于学生的模式,没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
有人觉得砸锅卖铁要供子女好好读书,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的疏忽而耽误后代前途。有人则认为没必要把学历看得太重,尤其是现在大学生也不容易找到高薪工作。
不得不承认,一些父母确实处于“希望子女优秀又害怕他们过于优秀”的状态。七八十年代,怕儿女考上清华就“不要自己”的家长,现在依然以其他方式存在着。
从生命的角度,子女没法选择父母,没能力决定家长是否愿意认真培养。所以往往只能接纳。但比这个还无奈的情况是,有些父母非常“矛盾”。
早期不想在后代身上投入太多教育成本和陪读的精力,也没那么在乎成绩与学历。然而看到别的学生很优秀时,又转头批评自己的子女“怎么这么平庸”。
唯独不看看人家的父母是什么水平、投入多少费用和资源去提升成绩和发展兴趣。晚年听说亲戚邻居家,某某的儿女在北京创业成功,谁谁的儿女带父母去国外旅游。
这时候他们又可能抱怨子女不如人家有本事,只能留在这个小城镇,还天天回家“蹭饭吃”。完全忘记这本来就是家长自己选择的培养结果。
【结语】远走他乡的学霸,叫做“白养”;留在身边的穷儿,又叫“没出息的累赘”。其实有时候,一旦有父母身份,就容易变得不满足。
子女是我们的延续,他们的现状和未来,也是我们培养过程产生的效应。希望这类家长可以更全面地看待后代,无论穷儿还是高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