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校诵读红色家书讲述英烈故事直播在哪看(附回放入口)
2023-10-30
更新时间:2023-10-13 17:43:46作者:橙橘网
(原标题:王毅会见博雷利)
10月1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在北京会见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
王毅会见博雷利现场图
延伸阅读
欧盟“外长”访华 为中欧领导人会晤上一道“前菜”
据中国外交部消息,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邀请,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兼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博雷利于10月12日至14日访华并举行第十二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
这意味着博雷利被两度推迟的中国之行终于成行。
外界预计,此访将为今年中欧领导人会晤铺垫,并有助于双方解决阻碍经贸关系发展的问题。
延续高层交往势头
博雷利的访华之旅有些曲折。行程原本定在4月,后因感染新冠作罢。7月再次提上日程,也在最后一刻被取消。
但是,数月来,中欧双方一直就博雷利的访问保持沟通。
8月,王毅同博雷利通电话,欢迎后者今秋率团访华并举行战略对话。
9月,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傅聪大使会见博雷利,就中欧关系、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筹备情况等问题深入交流。
对于博雷利此次来访,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欧洲学会会长丁纯认为,有几重背景与目标可以关注。
首先,此访是自去年底以来中欧在疫情后重启高层交往的延续。
去年底以来,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国首脑、政要,以及欧洲理事会、欧盟委员会主席纷纷访华。中国总理、外长今年也实现访欧。
去年11月的二十国集团(G20)巴厘岛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与欧洲多国领导人会晤。
“由于疫情阻隔、乌克兰危机干扰,一度对双方沟通制造障碍。”丁纯说,博雷利此访虽然“迟到”,但是延续了中欧高层互动的势头。
正如王毅所言,中欧双方要开展更多机制性对话,要把疫情三年中欧之间缺失的交流功课补起来。
其次,此访有两项重要任务,一是举行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这是中欧关系三大支柱之一;二是共同筹备今年中欧领导人会晤。
今年还是中国和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双方也将利用20周年的契机,推动中欧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
再次,就欧盟在对华关系上的表态与做法,双方需要进一步沟通,以消除误解,增加互信,并推动问题解决。
自欧盟对中国作出“合作伙伴、经济竞争者、制度性对手”的三重定位之后,今年以来,欧盟又出台《经济安全战略》,德国发布对华战略文件,欧盟还对华采取一系列贸易救济措施。
同时,欧盟对华释放新的政策信号,强调无意与中国“脱钩”,但必须“去风险”。
“此刻,双方更需要通过接触,尤其是面对面交流,了解对方想法与诉求,以及对彼此的定位,找到适合的相处之道。”
寻找问题解决方案
由于欧盟近期对华挥舞贸易大棒,博雷利此行被认为可能触及这一焦点。
本月初,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未来可能加征反补贴税。
针对中国风电机组的反补贴调查,以及对太阳能组件的关税惩罚,也在欧盟的议事日程中。
中国商务部对此表达强烈不满,称欧方此举缺乏充足证据支持,不符合世贸组织相关规则。中方将密切关注欧方后续调查程序,坚定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丁纯认为,中欧经贸摩擦料将是博雷利访问中绕不过去的话题。
但是,博雷利的身份是欧盟“外长”兼欧委会副主席,并非负责经贸事务的官员。
而且,近期举行的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已就相关问题进行专业、务实、深入的讨论。
此次访华预计更多聚焦中欧关系、双边合作,包括绿色可持续发展等议题,以及地区和国际热点,比如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等。
“博雷利访华虽然不会聚焦经贸争端,但是有助于双方协调沟通,进一步了解彼此想法,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双赢方案。”丁纯说。
还有观点指出,欧盟对华发起的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将是接下来中欧对话的“试金石”,能否妥善处理,将展示中欧关系的稳定性和发展趋势。
丁纯分析,欧盟之所以对华动用贸易政策工具,可从两方面解读。
一方面,源于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等商品相对于欧洲同类产品的优势大有酸意,并且也想保护本土产业。
另一方面,反映了欧盟对华贸易政策的变化趋势。
相比以前注重价值观与利益的平衡,现在“天平”更向价值观、安全倾斜。这可视为欧盟“不脱钩、去风险”政策在经贸层面的实践。
但是,不必放大经贸摩擦对中欧关系的负面影响。比起中欧庞大的贸易规模,反补贴调查等争端只是经贸关系中的一部分问题。
对欧盟而言,这些贸易措施属于在商言商。在经贸问题上,它对盟友美国也是锱铢必较。比如欧盟多次向美国科技巨头开罚单。
对华心态矛盾复杂
除了贸易摩擦,今年以来,欧盟对华动作不断。作为相关政策的推动者,博雷利的中国之行也为此备受关注。
比如,今年早些时候,欧盟委员会发布《经济安全战略》,旨在增强欧洲在关键领域的独立性,削弱中国等“系统性竞争对手”的能力。
近日,欧盟开列关键技术清单,确定人工智能、半导体技术、量子计算和生物技术四个领域严重威胁欧洲“经济安全”。
此举被视为实施经济安全战略的第一个具体步骤,相关决策将涉及对中国采取的下一轮措施。
同时,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多次强调对华“去风险”,但反对与中国“脱钩”。
有评论指出,欧盟正在寻求一种平衡,即在推动减少对华依赖的同时,保持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关系。
“欧盟的心态比较矛盾、复杂。”丁纯如此解读欧盟当前的对华心态。
一方面,对中国怀有戒心,充满担忧、焦虑情绪。
这背后与经济、政治以及国际局势变化等因素有关。
经济层面,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制造业升级速度较快,加剧中欧经济竞争,让欧方感到不适应。
政治层面,中国在价值观、意识形态、社会体制等方面与欧方不同,被后者视为某种挑战,让其感到忧虑。
国际层面,疫情冲击产业链、供应链使欧方认识到过度依赖中国的风险;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中国劝和促谈立场也引发欧方误解。这些事态都加剧了欧方的担忧和焦虑,因此将当下定义为“时代转折”,并将安全视为首要关切,“去风险”也由此而来。
但是另一方面,欧盟也意识到,对欧洲乃至世界来说,中国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则,中欧互为重要经济伙伴,且双方体量都很大,产供链结合紧密,与中国脱钩断链不切实际,结果也是双输。
二则,面对地区、国际热点以及全球性挑战,没有中国的参与,将很难解决问题。
事实上,欧洲内部对于如何看待中国、如何与中国打交道,也并非铁板一块。欧盟自身、各国,甚至一国内部都存在不同声音。
比如,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的阿加特·德马雷说,对华交往中的“去风险”做法正在分裂各成员国。“尽管‘去风险’言论甚嚣尘上,但约三分之二的欧盟企业并不打算退出中国。”
有评论指出,希望博雷利能利用这次访问客观地看待中国,打消欧盟的疑虑,并帮助欧盟决策者避免对华战略误判,认识到在贸易和气候变化等多个领域,中国是欧盟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而不是威胁。
既非“蜜月”亦非对抗
分析人士认为,欧盟对华纠结心态也在向中欧关系投射。
“当前,中欧关系进入新阶段,既非‘蜜月’,也非对抗,而是竞争与合作并存。”丁纯说。
这与欧盟对华矛盾心态有关。比如,说竞争却强调“不脱钩”,重视接触与沟通;谈合作又强调“去风险”,明显带有防范心理。
“这种相对复杂的、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的状态,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中欧关系的常态。”
但要强调的是,中欧关系不同于中美关系,是将对方视为全面战略伙伴,而不像美国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对华实施战略遏制。
而且,中欧都希望维持、发展并推进双边关系,互动意愿十分强烈。
接下来,中欧高层交流还将迎来高潮——举行领导人会晤,相信在顶层战略引领下,将为双边关系注入更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