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品会“线上奥莱”展馆亮相进博会,“云上进博会”专场同步上线
2023-11-05
更新时间:2023-10-29 08:53:15作者:橙橘网
这两天,“14号文”关于住房体系的新表述引发热议,「中国将推动新一轮“房改”」的新闻冲上热搜。
其实,文件不是新文件,是8月底就出了,9月初已经由中央正式印发。
内容也不是新内容,整体的思路和方向,其实和今年多次高层会议的说法,是一以贯之的。
主要目标就是两点, 一是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二是要推动建立房地产业转型发展新模式。
这两点,从去年开始,其实就一直是行业的主线。今年几乎所有的政策,也都是围绕这两个方向在出,并不是新提法。
那这份文件有什么特别的点,让大家如此高度关注呢?
主要是两个“明确”——
一是明确了保障性住房体系的运作原则。也就是房子的建设和筹集、保障对象和标准、配售和管理、支持政策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回答了保障性的房源从哪里来、谁能买/租、怎么转让这些具体的问题。
二是首次明确提出「让商品住房回归商品属性,满足改善性住房需求」。
两者结合起来,可以说是正式明确了新的住房制度,也就是——「住房双轨制」。
一条轨,是保障房体系。由政府主导,满足社会保障和基本福利。属于民生的部分,价格和销售渠道都有管制。
一条轨,是商品房体系。由市场决定,主要满足改善需求。属于纯粹的商品,只要符合市场规律,供应和价格都可以放开。
最重要的是,这次的文件在「保障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之间,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界限。两者之间泾渭分明,彼此独立,不能互相流通。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会把这次的文件,看成是「新房改」的原因。
那这会对地产行业有什么影响呢?
住房改革结束探索期
新的住房体系正式确立
之前,各地方的保障房体系,其实是不统一的。销售类的房源,就有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共有产权房、安居房、定向安置房等等各种类型,并且都有不同的管理原则。
最关键的是,保障房系统和商品房系统没有完全分开。
有产权的保障房持有一定年限(普遍是10年左右)后,就可以转为红本,获得完全产权,上市交易。大量的可售型保障房,过了5年10年后,就流入了商品房系统。
这导致,一方面,大量买房者通过保障房实现超额套利,权力寻租空间也很大,真正的低收入群体更难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保障房流入商品房系统,也让保障房越建越少,不能持续提供社会保障。
此次的“14号”文件,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①保障性住房严格实施封闭管理,不得上市交易。
实际上,9月1日“14”号文正式印发后,各部委就已经开始制定跟进政策。
9月4日召开的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议上,已经明确了保障房「封闭管理」,禁止以任何方式变更为商品房流入市场。
工薪收入群体购买的保障房不得长期闲置。如长期闲置、确需转让、因辞职等原因离开机关事业单位或企业的,由各地政府按规定予以回购。这就将保障房的价格和套利空间锁死了。
②保障用地供给采取划拨方式,按保本微利原则配售。
两个系统分开后,还要解决保障房供应量和价格的问题,让低收入工薪人群尽可能都被覆盖到。
“14号文”明确,保障房以划拨方式供应土地,仅支付相应的土地成本。这会大大降低房产开发成本,从而让保障房价格,远远低于市场商品房价格。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扩充土地来源,增加保障房的供给量。
一是充分利用依法收回的已批未建土地、房地产企业破产处置商品住房和土地、闲置住房等。
二是“非居改保”,利用闲置低效工业、商业、办公等非住宅用地,变更土地用途,却不用补缴土地价款。
三是对于商品房库存大的城市,可以适当改建或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房,减少重复建设浪费。
保障房供应充足、价格低廉、封闭流转,保障房负责为工薪收入群体提供住房保障。商品房就可以彻底放开管制,不再限制供应(限面积、限容积率),也不再限制价格和投资属性(限价、限售)。
9月底,自然资源部已经跟进,给各省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下发了文件,建议取消土地拍卖中的地价限制;建议取消远郊区容积率1.0限制, 相当于取消了远郊地区的“禁墅令”。
文件下发后,已经有4个热点城市宣布,取消土地价格限制,恢复“价高者得”的原则。成都、厦门还取消了销售价格限制,开发商建好房子以后,可以自由定价。
也就是说,目前的商品房政策已经转向, 商品房回归商品属性,放开管控。允许“高价地”和“高价房”的出现 。鼓励开发商打造高端产品,解决富人高端需求和投资需求未得到满足的问题。
这次“14号文”对住房制度的新表述,意味着住房制度改革正式从“探索期”,进入了“发力期”。
这对于房企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房企战略面临深刻调整
「保障房」和「商品房」体系彻底分开,也意味着,购房客户的正式分流。
未来,刚需类,甚至初级改善类的需求,将大部分由保障房来满足。
商品房,则将彻底高端改善化、豪宅化。
事实上,目前已经出现这样的趋势。不少城市的保障房的面积,已经开始朝着改善的方向发展。
2021年底,北京住建委就宣布共有产权房不再受“7090限制”。
深圳新的共有产权房管理办法也明确提到,85㎡左右的户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面向3人家庭配售。
也就是说,三人家庭也可以购买三房户型,保障性住房不仅可以“住得下”,也可以“住得好”。
但是,封闭流转的特点,让保障房仅具备基础的抗通胀功能,完全失去了投资功能。从根本上做到“房住不炒”,“居者有其屋”。
在保障房的冲击下,未来,商品房必须提供真正的高端享受,并具备投资属性。
这对于开发商来说,意味着市场环境的根本性变化,业务发展战略也需要大幅调整。
一是,拿地标准要进一步提高。
用于建设商品房的地块,必须具备投资属性。三个核心要素:核心城市、稀缺资源、高端品质,至少具备两个,才能满足要求。
土地限价解除后,这类地块的获取难度也会水涨船高,这会更加考验房企的财力和判断力。
二是,未来政府代建依然大有可为。
其实,近两年作为「新房改」的铺垫探索期,头部代建企业就已经尝到了政府代建的甜头。
根据绿城管理的半年报,上半年,政府、国企及金融机构的委托占比,已经达到8成。政府代建,目前已经成为绿城管理的“业绩底仓”和“风口业务”。
接下来,“14号文”提到的“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大城市”将率先开始探索实践新住房体系。 这部分代建需求将取代原来的刚需、刚改市场。 房企在这两个领域建立的产品优势,需要通过参与到保障房体系建设中,才能得到兑现。
二是商品房的产品体系,必须全面向高端转型。
目前,针对高端改善产品的限制政策,几乎已经全部放开。在土地限价解除、容积率限制放松后,产品线向高端上移的趋势,会进一步加快。
开发商必须对高端客群居住需求进行深入研究。 要知道,新的商品房市场,将是一个“五限”全部放开的新市场。
高端客户被压制的所有居住需求,都有爆发的市场潜力。国外出现过的豪宅产品形态,都有再做一遍的空间。
彻底摘掉紧箍咒的开 发商,需要 打 开思路 ,去探索新的居住可能性。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