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阳台半截墙砸不掉,咋办?12.4
2023-12-04
更新时间:2023-12-04 14:00:18作者:橙橘网
记得有朋友跟我说过,她试过夜深人静时去厨房里哭,发泄掉白天积累下的所有压力,发现被各种物件塞得满满当当的家里,厨房居然是看着最顺心的地方,锅碗瓢盆都很安静,油烟灶台都听凭你吩咐,在这里可以有片刻自由。
朋友阿南最近家里装修,她说整个家里她最“呕心沥血”的部分是厨房,因为,如果厨房不好用,会打消生活里50%的快乐。
因此她在装修时坚持厨房需要有大储存空间、大操作台面,也需要合理的动线,方便掌厨人在里面周转腾挪......
虽然家里面积不大的情况下配置这样一个豪华版厨房她也犹豫过,但还是咬牙坚持了自己的决定。在她看来,厨房不仅仅是烹煮食物的地方,也是很多中年妇女让灵魂舒展的安放地。今天一起看看她的分享:
文/阿南
都说金厨银卫,厨房和卫生间虽然不大,却事关重大,所花费的费用也是最庞大的。
关于厨房的设计,我自己贡献了很多想法,也是装修中最耗费心力的一块区域。
有些是和设计师完全相左,而产生的长时间battle。
比如我想把大冰箱塞进厨房里,而设计师则建议取消冰箱位,把大冰箱放在客厅里。主要还是厨房的空间和格局都承载不了一个大冰箱。
设计师还安慰我说:“走过去就三步路,很快的。”可只有做菜的人知道,冰箱有多常开,不在离得近又顺手的地方有多麻烦。每次拿都要来回走这三步路,恐怕我要忙死。
于是最终决定把厨房做成开放式,没有了墙壁的限制,空间一下就解放了,冰箱进了厨房,一转身就能拿到食材,方便极了。
比如台面是85公分高度,还是80公分高?
我自己身高158公分,设计师说普通台面80高度就可以,额外增高台面还要增加费用呢。但我知道洗碗时手要放在洗碗槽底,那时必须弯腰,长时候弯腰有多累只有自己懂。果断采用了85公分高,洗碗终于轻松了。
这只是装修中的两个小细节,还有其他的七七八八的拉扯战,当中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还有一些是捣鼓了很久,想了很久,费心费力查了大半个月的资料,最后完工依然不甚满意的部分。
比如我到现在还在耿耿于怀的收纳空间。
我家是找定制柜公司做柜子。在网上搜了很多收纳布局,自己跟设计师磨设计稿磨了快两周。本来以为自己思虑得很周全了,碗筷、调料都找到安置的地方了,没想到最后却发现,厨房里最重要的大件锅具,居然没有考虑进去!
不能顺手把它们给收纳了,放在外边又凌乱,目前也只能将就着到处堆放。
定制柜板材也是个坑。匆忙中用了设计师推荐的膜压工艺,比烤漆便宜,制作周期也短,但边缘极容易绷开。已经做好准备,过几年换一批橱柜了。
等到装修好入住了,终于尘埃落定,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小厨房也得上场发挥功能了。
这个开放式厨房饱受身边小伙伴的赞誉,只有自己知道内里藏着多少糟心事,看起来并没有表面上那么美,而且在日复一日的下厨中,有些矛盾还会更加尖锐,突出!
装修很难推倒重来,日子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过。
有一天下厨完毕,得空就打开了洪爱珠的新书《老派少女购物路线》,她说:“人都要经过不止一个厨房的,因为迁徙、改建或者婚嫁,从一个厨房离开,到另一个。”
撇下现实中的一切,也让我想起厨房对我而言那些幽深的意义。
记得刚工作时,听一位浑身散发着文艺气息的已婚男同事,说到自己最喜欢在厨房里写稿子。盘腿在厨房的桌子上码字,写着写着乏了,转身打开冰箱拿出吃的,灵感顿时续上了,那就继续写下去。
他轻描淡写地,让厨房从一个浓烟重油的俗务之地,顿时蒙上了一层诗意的浪漫。
我的第一个厨房是刚工作时租的房子。天天朝九晚九,一日三餐在外解决,厨房根本不开火。可就是男同事描绘中的场景,让那时的我对厨房的渴望超过了书房,想有一个大大岛台的厨房,可以创作一切,无论是吃喝,还是文字。
自从有了孩子,为了饮食健康,也为了省去外食的路程麻烦,开始认认真真下厨。我开始用心经营起厨房来,对于厨房的理解又有了更深一层的切身体会。
我发现对于女性而言,厨房几乎很少有男同事那种洒脱的气息。
是啊,厨房不仅仅是厨房,厨房对于女性是舞台,更多是责任,无可推卸,亦真实地刻画出女子人生的轨迹。
最让我感动的是洪爱珠写她在厨房里的妈妈——
“这类女子,分明具备极好的素质,然因为社会的局限,和家庭的不以为意,通常从事一份与才能无关的工作。我妈去上班,除了管公司账,还管家族私账、人事及庶务。她下班,还上有老下有小。她曾每天为罹癌的外公滴鸡精;为糖尿病的外婆磨小麦草汁;她的女儿太胖,儿子挑食,丈夫事业坎坷。她基本耗完了。”
特别是看到最后一句,太多感慨。
下过厨房的人才知道,下厨这件事是多么磨人心性,买,汰,切,烧,末了还要收拾。遇到全家人三餐在家吃的日子,一整天都像赴火的飞蛾围绕着锅台转。上一辈很多女性的确就这样在厨房消耗了一辈子的青春。
但作为孩子的角度,也确确实实在一日三餐里,在母亲飞蛾赴火般的心血付出里,感受到扎实的爱意。
合上《老派少女购物路线》,也让我重新开始审视这个不完美的厨房。
对照着书里的叙事,和自己下厨习惯,竟然有不少重叠。这大概是爱吃又爱做饭的人,都会发出的会心一笑。
餐桌不一定要大,离妈妈近,就是孩子最爱待的地方。
洪爱珠在书里写道,从前家里的几个孩子不爱在大餐桌上吃饭,反而喜欢窝在厨房的小桌上,吃着妈妈做的饭,成为了童年最美好的画面之一。孩子比大人更纯粹,所谓吃饭的仪式感对他们而言比不过和妈妈待在一起,精致也好,豪华也罢,更重要的反而是“在一起”的那个瞬间。
而我家餐桌离厨房就很近,甚至有时可以直接在开放式厨房的岛台上一起用餐,可以彼此看见、听见,营造和家人仍在一个空间内的亲近感,我觉得是很棒的。
厨房不只是厨房,下厨的前奏、过程与结果,都是如此真实的生活。
厨房里的幸福从来不是精致生活的加成,而是贵在用心。哪怕是煮米饭这项最基本的厨艺,也可以变得奇妙。
“米洗数趟至水清,浸水二三十分钟。彻底沥干倾入锅,我家吃弹牙分明的米饭,故米一杯水一杯,不能更多。软饭,水就多点。上盖,大火。水沸腾时,蒸气开始喷出锅外,此时将炉火校至最微,续煮十至十四分钟。若用土锅或铸铁锅,观察蒸气消弱,声音静下来,饭香流泻即熄火,过程诗意。”
上次这么用心对待煮米饭,还是在口罩期间。
在家无聊到发疯,我用土砂锅煮米饭,十几块钱的土锅,容易裂,煮裂了好几个后终于成功,满室米香,发亮的米粒底下微焦的锅巴,孩子们空口就能吃干净一锅米饭。成为那段沉闷的时光里的亮点。
后来生活恢复正常,我不再折腾了,恢复电饭锅,有空的时候才用砂锅煮一次,享受一番极致的饭香。
哪怕是下厨前的采购阶段,也处处都是人情。
厨房的意义不仅是一个物理的空间,它还能变成一个开口,让你更多的去触达烟火气的人间。
“本地众多面铺中,我迷信其中一种,是仅从早上营业到下午三四点,不售晚餐的那一种。这是切仔面原始的营业方式。试举几家铺名,如“大庙口”“大象”,和远一点的“和尚洲”“郑记猪母”“阿三”,甚至过桥到五股,凌云路上的“阿胜”也是。这类面店,档头通常不设冰箱,当天早晨的温体黑猪肉及猪下水,浸熟,搁在层架,客人点单才切片,在汤里涮几下即起,即是北部风格的黑白切。切肉售完,差不多就打烊了。”
现在春节回乡,如果不逛一次菜市场,就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开了几十年的熟食店,子承父业的海鲜档,很多乡亲旧邻已经散居四处,不再遇到,惟有菜市场,能见到故人。
某次遇到多年未见的邻居阿姨,得知她患癌多年,从美国到回国,正在休养余生。如果没有这次相遇,可能就错过了。旧时光的逝去,正如洪爱珠所说的“时间是蹑步之贼”,所幸还有厨房,还有食物,能让我们想起时间带走的一切。
哪怕时间再匆忙,也值得好好做一餐。
我特别欣赏的是洪爱珠对于食物带来的朴素的幸福感,那种特别精准的描述。
“米粥的香气是极薄的一层,只比空气略雾一点。”
谁懂啊,感冒发烧的时候,看着这段文字就被治愈了一半。
”妈妈炖羊肉汤,膻味淡,清香滋润,不爱羊肉的人也愿意喝。食材除了羊肉,必须将甘蔗头、鲜橘子皮(而非陈皮)、拍开的姜母和葱段同锅翻炒,才添水炖汤,上盖前,汤里投几颗花椒。”
正值降温,需要暖心暖胃的一餐,立马就下单了羊肉。
话说《老派少女购物路线》是今年“台北文学奖”首奖得主洪爱珠首部著作,书评里最有名的一句是这样夸的:“洪爱珠不只是写吃写得好,她是——写得好。”
我想说,她不只是写得好,更是活得明白。女性与厨房,旧年代与新潮流,在这个缺少滋味的年份,正正好好地交错编织成这本书,让人读起来分外有共鸣,有回味......有时候不需要想那么多了,再多的鸡飞狗跳,都可以被一碗米饭、一锅热汤所治愈,下厨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