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爱情句子
2024-01-21
更新时间:2024-01-21 22:02:04作者:未知
收藏界,大藏家马未都的一个决定曾轰动一时:私人藏品全部捐出,一件也不留给儿子!
他的藏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令人惊叹。他说:一个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我将收藏品悉数捐给观复博物馆。
捐给观复博物馆并非个人炒作,自己捐给自己。事实上观复博物馆不是马未都一个人的,有一个5个发起人组成的董事会在运筹帷幄。
捐出之后希望观复博物馆成为大家共有共管的,使这家私人博物馆能够更好运作。马未都说:在一个成熟的法治国家,在一个文化昌盛的环境里,私人的财富实际就是国家财富的重要体现。
1997年1月18日,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在北京创立了新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取名观复博物馆。
观复取自老子《道德经》之《归根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至今观复博物馆已历经20个年头,观复博物馆以传承中华文化、展示中华文明为己任。
马未都,他的名号在文物界无人不晓。近年来他的身影也经常出现在电视荧屏上,为我们讲授中国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
脱口秀《都嘟》中的马未都
文明的魅力很难用语言来表现,无论是谁,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明面前,都显得渺小而微不足道。
马未都,他是一位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使者。
下乡
马未都,祖籍山东荣成,1955年生于北京。父亲是铁骨铮铮的军人,年轻时和日本人拼过刺刀,从未怂过。马未都从小就是在部队大院长大的。
1966年,马未都上小学四年级,恰逢文革开始,没有学校可上,所以他的学历只有小学四年级。早年下过乡,插过队。他去下乡临走的时候,向他父亲告别,他父亲当时躺在床上都没站起来指着他说:你去了好好干啊,到了别丢人!
那时他还没满18岁。
青年马未都(左一)和朋友
那时候条件差,他刚到农村天冷时,没有厚被子,只能是去找老乡的稻草,盖在身上取暖。
他后来回忆说:人只有享不了的福,永远没有受不了的罪。那时候的他并没有觉得条件艰苦,觉得一切都很平常,也从来没有抱怨过半句。那个年月虽然缺吃少穿,但是却磨砺了他,真正让他快速成长起来。
当工人
马未都从农村插队两年后回到了城市,20岁进的工厂,当时叫做七机部,就是现在的航天工业部。
那里的工人都是非常优秀的工人,进了车间后每个人分配一个师傅,他在工厂学的是机床铣工,马未都跟的是一位姓董的师傅,进去之后就恭恭敬敬地叫一声师傅。
每天上班他一定要比师傅早到,到车间之后看师傅没来就特别高兴,然后给师傅去机房旁边的热水房用大瓷缸打热水。如果抽烟一定要先给师傅一根,毕恭毕敬地给师傅点上。
那个时代的人保持着良好的师徒关系,马未都也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点。他在工厂待了五年,这五年也让他学到了很多。
马未都说:如果国家没有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他很有可能就是个优秀的工人,现在以一个老工人的身份退休。
旅行
旅行是一种生活态度,马未都年轻的时候也有旅行梦。当时并不是想着玩,就是简单地希望自己能走遍全中国,看遍祖国的每个美好的地方 。
他有一次去新疆的经历,是他很难忘的。那是1984年,他做了充分的准备,8月20号,正值秋天,是新疆最美的时候,气候也最舒适。
那时候从北京到乌鲁木齐要4天,他给领导说你只要让我坐飞机,我一定给你拉一个广告,挣点钱,领导就同意了,就这样,他坐上了免费的飞机。第一站飞到乌鲁木齐。到乌鲁木齐之后,为了看沿途新疆的风土人情,他就自讨苦吃选择了坐汽车。
通过达坂城,但是并没有看到歌词中的姑娘。在库尔勒吃到了传说中因水分大掉在地上就会化的香梨。在重镇阿克苏,体验了两毛钱一脚--就是你交两毛钱,杏树上的水果踹一脚掉下多少你要多少。
从阿克苏到阿拉尔,途中没有汽车,只能搭顺风车,他拦了一辆手扶拖拉机,车后有一口大锅,上面已经有3个人,他只能站在锅顶,手抓着前面的栏杆,这么一路颠簸了一百多里地。
他只身在新疆40天,在新疆能感觉到中国有多大,坐在车上一条路笔直伸向天边,你的目力有多好你就能看多远。
一个人经历得更多,他的心胸才会变得更开阔,不会被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所羁绊,更能经得起大风大浪。
搞文学、做编辑
年轻时的马未都是非常不安分的,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
1981年,马未都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小说《今夜月儿圆》。写的是一个车工被车间女神爱上的故事。《中国青年报》用一个整版发表了他的这篇小说。
那时候是文学最好的年代,文学被禁锢十余年后,全国刚开始解放。马未都的这篇小说很快风靡全国,他一炮而红,那时候非常缺少这种能写文章的人。
《青年文学》主编陈洁东上门找他,给了他一篇稿子,问他:这,你能改吗?马未都接到稿子,用了一下午改好了。陈洁东一看,特别满意,对他说:你来杂志社当编辑吧,60块钱工资。第二天,马未都就去编辑部正式上班了。
就这样,小说发表后仅仅73天,他被破例调到中国青年出版社,成为《青年文学》的编辑。
这一年,他26岁。
马未都的虽然学历最低,但眼力却是最好,80年代最负盛名的作家,莫言、余华、苏童、刘震云、王朔,稿子都是从他手里过的。他也由此认识了很多当时乃至现在依然很出名的作家。
干了10年以后,他又把这个铁饭碗给扔了。在别人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中央一级的大出版社,怎么能说放弃就放弃?
因为他觉得这个社会的变革要到了,他又是个敢于对抗所有人,敢于把梦做到底,敢于把人做到极致的人。
开歌厅、拍电视剧
马未都确实是个敢想敢为非常有魄力的人。
改革开放后,当时流行唱歌,歌厅刚开始有,那时的歌厅都是人满为患,马未都和朋友看到开歌厅挣钱,经不住朋友的鼓动,就开了个歌厅取名为海马歌舞厅,他投进去了40多万,那时候1万块在北京能买套四合院了。
当年和现在不同,有一种风气叫以不给钱为荣,说这老板我认识,今天我请客了,实际上也就是老板请客。马未都当时结交的朋友比较多,晚上到歌厅看一眼,就知道今天没钱,因为一屋子的人他都认识 。
不仅不会给钱,而且走的时候还会拿东西。他的好朋友会说:今天玩得挺开心的,有什么能带的啊。就这么玩半宿没掏一分钱,走的时候还带箱饮料。长此以久,他没有挣到1分钱,他知道自己开歌厅的事就算是失败了。
马未都和王朔
一天晚上马未都和好朋友王朔,在路边的国槐树下,看着满地的落叶感觉甚是萋凉。
这时候,王朔又生出一个主意,咱们拍电视剧吧。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马未都与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了颇有影响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
海马歌舞厅剧照
拍《海马歌舞厅》时,马未都到处找投资,联系了烟台北极星钟的老板,这位山东老板人极厚道,并且财大气粗,说:我投资,100万。当时的100万相当于现在的差不多1个亿。马未都问您投资要给您什么回报?他说:我就投资啊,要什么回报。
马未都就明白过来了,因为当时的人对投资回报没概念。不过他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在歌厅门口摆一个有一人高的大钟。
虽然摆个大钟在歌厅并不搭,为了他的投资,也就只得同意了强势植入这则广告了。马未都成功拉来了投资。
现在的好多明星大腕都在这部戏里演过角色,包括于谦、黄磊、姜文。
于谦在《海马歌舞厅》中饰演的佩角
因为《海马歌舞厅》的拍摄场地是歌舞厅,三教九流都会来,会发生各种稀奇有意思的事,就使这部戏有很强的可看性。这部戏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直到现在还是会有人提起这部戏。
马未都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生就是这样,在你觉得失败无望时,转机或许就在你身后,换一种方式,你会有另一个天地。
收古董、创立博物馆
80年代,马未都为古董痴狂,当时,人们对于收藏毫无概念,马未都捷足先登涉足这个行业。
那时候的马未都为收古董可动过不少鬼心思。下乡到村里收古董,先给村长买两条烟、两瓶酒,这些东西在过去就是天大的礼了。
然后村长在广播里喊话,让每家每户都把自己家的椅子弄到院子里来。弄过来一看收购人员立马就知道,这是红木的,就是紫檀的,这是黄花梨的,直接用大卡车拉,全部50块钱一对,直接装车。
这时候就能看出中国人的特性了,从众心理极强,没有人去怀疑这件事情,生怕自己的东西没人要,争先恐后要那50块钱。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 马未都发现了一个大爷家有个瓷罐子。他动起了心思,每天下班后就往大爷家跑,陪大爷聊天,帮大爷干活,完了就一直盯着瓷罐子看。
长时间下来大爷就发现了他的心思,感觉他人也不错。
老先生一高兴说:孩子,看你真喜欢这玩意儿,喜欢你就抱回家吧。
天上真掉馅饼了,还是个肉馅的。马未都非常高兴,又怕老先生反悔,抱着古董撒腿就跑了。
确实,在收藏领域,捡漏一事充满诱惑,令人神往,收藏大家马未都捡漏之种种,向来为人津津乐道。我们在谈论马未都精明、运气好的同时,也要清楚捡漏的背后是他在古董方面多年的付出与学习造就了他的好眼光。
马未都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在古玩界已经有一定的影响力。
1996年10月,在马未都的奔走下,观复博物馆终于获准成立。1997年1月18日,新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正式成立。这时的马未都已经有上亿的身价。之后马未都又在杭州、厦门、上海成立观复博物馆分馆。至今观复博物馆已历经20个年头。
上海观复博物馆
观复博物馆以传承中华文化、展示中华文明为己任。历年来,观复博物馆相继策划出近百场主题特展。匠心独具的展览,专业亲民的经营理念,观复让博物馆走下神坛,走进人心,吸引海内外无数游客徜徉流连在此。
他们跨越国界、民族、年龄在这里“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找到属于自己那份对文化的情怀。
观复博物馆展览的金器
马未都说:“人的一生应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物质上的追求温饱的趋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是一种社会动力;第二重是趋名,希望心情愉悦,表现为精神上有所寄托;第三重是灵魂上的修行,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有些人就将收藏艺术品当做一种修行,马未都希望自己也能达到这种境界,至少要像丰子恺所说的处在坐二望三的“二楼半”。
养猫
马未都和猫
马未都年轻的时候喜欢养狗,现在特别喜欢猫。他说:猫的动作很轻,不会吵到人,在半夜写东西的时候,猫会卧在你旁边,彼此对视一眼,感觉极好。
现在,观复博物馆有30多只猫,这些猫大多是他收养的流浪猫。他尊重猫,认为猫和人一样也是应该有自己的姓的,他给这些猫取名为韩昏晓、黑包包、白拖拖、黄枪枪、蓝毛毛、麻条条、云朵朵、王情圣。
观复猫韩昏晓
这只猫名叫韩昏晓,取自杜甫名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黄昏拂晓,意境玄妙。他喜欢阴阳脸的猫,人和猫的不同就在这张脸上,人的阴阳不表现在脸上,但心里是一半一半的,而猫却不是这样,你对它好,它就跟你亲;你冷漠它,它自然不会亲近你。
观复猫漫画
在观复博物馆,马未都为猫搭建猫别墅,“聘请”猫为猫馆长,希望猫和他一起传递文化。他还把观复博物馆的猫做成漫画,让孩子在趣味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看马未都的节目,读马未都写的书,仿佛在与一位智者交流。
有很多人说马未都是人生的赢家,其实他也是人生的一个大玩家,他以他的人生方式真正“玩儿”出了点名堂。
- END -
(图片源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个人不成熟的意见:觉得孔圣人说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错误的,应该只是小人难养而已,因为小人总会变着法子想尽办法使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