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 小石潭记中体现小石潭小的句子有哪些
2024-01-22
更新时间:2024-01-22 18:05:01作者:未知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小石潭的构成、形状有何特点?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知识扩展:
1、主题: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2、写法:课文多角度描绘景物,精美异常,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是点,由面到点,有序地体现了作者的感知。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潭西南而望”是远,“坐潭上”是近,远远近近,多层次地展示了小潭的景致。③动静互衬。如写鱼:“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④虚实相生。如写水:“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表面纯粹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历历在目,则水澄澈透明,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3、用简明扼要的词语概括各段的大意。
第1自然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概貌。
第2自然段:写潭水及水中的游鱼。
第3自然段:写小石潭的水源。
第4自然段:写四周的环境和气氛。
第5自然段:第5自然段写同游的人。
4、选文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和潭的概貌。可分两层,开头到“水尤清洌”为第一层,余下的为第二层。 (用“‖”把第一段文字分为 三层,并概括各层意思。 答案: 水尤清洌‖ 为岩‖ 第一层写小石潭被发现的经过,第二层写潭的概貌、石底和石岸,第三层写潭边景物及幽静的环境。)
5、文中依次描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依次写了竹、水、石、树、鱼、溪流。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述的。从发现小石潭写起,接着描写石潭的概貌,抓住石潭形状的特点来描绘,着重写石。再接着写潭中景物,着意描写鱼河水,动静结合,写近处所件。然后写溪流水源,写““远望”之景。最后写潭上的气氛,借景抒情。写景条理清晰,井然有序,毫不散乱。
另:填空题。本文写景顺序:
1.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2.潭中景物(水→石→树→鱼)→3.小潭源流(溪身→岸势)→4.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6、第一段怎样突出了小石潭“石”的特点?
答案:本段一开始就从侧面突出小石潭“石”的特点, “如鸣佩环”的清越的响声正是由于水击石; “水尤清洌”正是因为小石潭的“全石”结构。然后作者又从正面描写全石为底,石岸边的坻、屿、嵁、岩等,突出了石潭“石”的特点。
7、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起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8、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披拂。”作者选取石潭中的水(清)、石(奇)、树(翠蔓)等景物描绘出了小石潭的概貌。作者由潭写到水,由水写到石,由石写到树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9、用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心乐之”的原因是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__。
③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我”发现并寻到小石潭的经过是)?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④小石潭的构成、形状有何特点?(文章取名“小石潭”的缘由是什么?本文名为《小石潭记》,有如下文字可作依据:)
全石的为底 为岩。
⑤点明小石潭水的特征的句子是水尤清洌
⑥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潭水清冽的?潭中鱼可百许头 然不动。
⑦第一段中描写小石潭四周景色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⑧小石潭四周的环境、气氛如何?四面竹树环合 以其境过清
⑨表明作者坐潭上时的感受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⑩说明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⑾“皆若空游无所依”相呼应的句子是 “水尤清洌”
⑿描写潭中鱼静态的句子是_________;写其动态的句子是_________。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不理解请追问,理解望及时采纳!(*^__^*)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敬请及时采纳,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追问
文章描写水的特征从哪个角度?
追答由潭写到水,由水写到石,由石写到树和蔓,从而使小石谭的景致成为一个错落有致的整体:富有立体感,并且有声有色,同时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有排谴抑郁的作用。
分别从形、色、影、神几方面写游鱼的形态、既有静状,又有动态,动静结合,变化神妙,极为精彩。
“西南,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
本文从发现石谭开始,着重写了与石谭有关的水(清)石(奇)源(远)树蔓(美)等事物,文笔生动细腻简洁,表达了作者,被贩后寂寞,凄凉,孤烦的心情,(因为小石潭这么美好的景物却被隔篁竹树林而无人知晓。
(远)发现石谭:行—闻—伐—取—下—见。
(近)石谭概貌:水清 石奇 树蔓美
(近)石谭游鱼:轻快 闲适 灵敏 活泼
(远)潭外水流:曲折深远 变幻莫测
石谭气氛:悲凉凄清 僻静深沉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理:本句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有清冽。(原文)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小石潭记
作者:柳宗元 (唐代)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
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
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
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忧深冷寂,孤凄悲凉。
1. 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也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改革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抑郁不得志,又不肯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当权派同流合污。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有的寄情山水,抒发个人的抑郁和苦闷;有的反映当时人民的疾苦和愿望,谴责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等。《永州八记》、《江雪》、《捕蛇者说》等,都是他被贬永州时期的代表作品。
《永州八记》指《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2. 文言字词注音:
卷石(quán) 参差(cēn cī) 寂寥(liáo) 摇缀(zhuì) 隶(lì)
悄怆(qiǎo chuàng) 俶尔(chù) 佁然(yǐ) 嵁(kān)
3. 朗读课文:
4. 文言词语总结: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5. 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佩玉、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越响声,(我的)心情高兴起来。(于是)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看到下面有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岩石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和翠绿的茎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到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而又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的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没有别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可以长时间停留,就题字离去。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6. 整体感知:
全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小石潭的方位和概貌。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水尤清洌”)写小石潭的方位和循声发现它的情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指明了小石潭的方位。“小丘”,即前一篇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中说的小丘,是小石潭方位的参照物。“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水声悦耳,引动了作者的好奇,当然要去看个究竟。“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是寻到小石潭的经过。“伐竹取道”,与上文的“隔篁竹”呼应,又为后文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设下伏笔。“水尤清洌”,循声而来,直写潭水,极其自然。“尤”字,是拿它与前篇的钴鉧潭相比。
第二层(“全石以为底”到本段结尾)写小石潭的概貌。“全石以为底”,着意突出了一个“石”字,又暗含了一个“小”字。“近岸,卷石底以出”形成坻、屿、嵁、岩,真是造化奇特,令人感到神妙无比,再抬头环顾潭的四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在轻风中“参差披拂”的景象,不仅使人感到小石潭的神奇,而且深感它的秀美。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小石潭中的游鱼和潭的水源。也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潭中游鱼的情趣。“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对潭中游鱼数目竟一目了然,不只表明了水的“清洌”,又暗示了石潭之小。“空游无所依”也贴切地描绘了鱼儿的动态。“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静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动态。从这动静交错的描写中作者刻意抒写了鱼儿的“欢乐”,“似与游者相乐”。人迹罕至,幽深寂静的环境,竟透出如此盎然生意,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动。短短的几十个字,把物态、物情、感受全写出来了。
第二层(第3段)写潭的水源。“潭西南而望”写水源方向。抬头远望,这一层是由近及远地写。“斗折蛇行”,北斗横陈,静态,蛇行蜿蜒,动态。“明灭可见”,写远望那溪流时隐时现的景观。“其岸势犬牙差互”,用几个字扩展一笔,写出了溪流的“岸势”。而溪水来路迷离扑朔“不可知其源”,更使人感到又有一层神秘。文句虽短,但韵味隽永。
以上两幅图画,一幅是潭的近景,一幅是潭的远景,写得都极为真切。
第三部分(第4段)写小石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照应了开头的“隔篁竹”,又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清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八个字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既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又深深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感情,反映了当时很压抑的心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写了他离开小石潭的原由。这一句是“曲笔”;并非是作者的游兴已尽,实在是触景生情,忧伤之至,不能不赶快离开这儿了。从这层意思上,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深沉的痛苦。
7. 问题探究: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①游鱼的“佁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8. 小结: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为坻(dǐ) 参差披拂(cēn) 隔篁竹(huáng)
B、佁然不动(yǐ) 俶尔远逝(cù) 卷石底以出(juǎn)
C、往来翕忽(xī) 悄怆幽邃(chuàng) 青树翠蔓(màn)
D、犬牙差互(cī) 寂寥无人(liào) 斗折蛇行(dǒu)
2. 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下见小潭,水犹清冽。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C、闻水声,如名佩环。
D、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3. 解释下列加点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
(2)如鸣佩环,心乐之 ( )
(3)蒙络摇缀 ( )( )
(4)佁然不动 ( )
(5)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 )( )
(6)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 )( )
(7)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 )
(8)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 )
(9)凄神寒骨 ( )( )
(10)悄怆幽邃 ( )( )
4. 对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近岸,卷石底以出 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B、四面竹树环合 意动用法,以……为环。
C、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名词作状语,向下。
D、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作动词,在空中游。
5. 下列加点的多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由、自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跟随
B、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不可久居 可以
C、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清澈
以其境过清 冷清
D、以其境过清 因为
卷石底以出 来
6. 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
(1)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
A、(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寂寞空旷没有别的人。
B、(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缠绕着,静悄悄地,没有别的人。
C、(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地,没有别的人。
D、(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缠绕着,没有别的人,感到寂寞。
(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
A、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B、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C、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小孩。
D、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小孩。
7. 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 文学常识填空:
《小石潭记》选自 ,作者 , 朝著名 家。他在做永州司马时写下了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其中《小石潭记》等八篇合称 。请再任意写出他的两篇作品: 、 。
9. 背诵默写:
(1)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B、近岸,全石以为底,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C、坐潭上,竹树四面环合,寂寥无人
D、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与原文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C、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D、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3)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 。
(4)“我”发现并寻到小石潭的经过是 , ,…… ,……。
(5)第3段中写溪流曲折、时隐时现的句子是 , 。
(6)既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又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感情和压抑的心境的句子是 , 。
二、综合性学习:
1. 姓名诗在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广为使用,它一经文学大师曹雪芹的天成妙手,立即染上了一层神秘而又深刻的戏剧色彩。且看第二回,刚刚补授了应天府的贾雨村,新官上任,不免不谙为官之道,碰上薛蟠打死冯渊案,就要发令缉凶。门子虽为小吏却知晓其中厉害,赶紧拿出一张“护官符”来,“上面皆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谚语口碑”,曰: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张“护官符”上隐含了《红楼梦》中有权有势的四大家族的姓氏,你知道指的是哪四大家族吗?
2. 《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仙境时,作者曹雪芹借宝玉之手,给我们翻开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红颜淑女们象征她们生命历程的姓名诗和姓名画。下面的两首判词,你知道写的是哪三个女子的命运吗?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3. 下面这副对联的谐音包含了四位古人的名字,你看出他们是谁了吗?
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4. 悲哉!秋之为气。
惨哉!谨其可怀。
你知道这副对联的创作意图吗?
三、阅读:
文段一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2、文中第1句话显示了石潭的什么特点?
3、本段从哪些角度写出了游鱼的动态?有什么作用?
文段二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本段文字中,哪些语句与前文“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照应?简要说明理由。
2、解释文中画线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3、哪些语句交代了离开小石潭的原因,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文段三
西 江 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写“鹊”“惊”和“蝉” “鸣”的,而是说“鹊” “蝉”, “惊” “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2、词中以“ ”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 ,唤起了作者的愉快心情。
【试题答案】
一、
1. C
2. B
3. (1)向西 (2)喜欢它 (3)覆盖 缠绕 摇动 连结 (4)愣住的样子 (5)忽然 轻快敏捷 (6)像北斗七星一样 像蛇一样 或隐或现 (7)互相交错 源头 (8)包围 寂静 (9)使……凄凉 使……寒冷 (10)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深
4. A
5. D
6. (1)C (2)B
7. (1)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看到下面有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澈。
(2)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3)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而又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4)因为环境过于清冷,不能长时间地呆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5)静悄悄的,再没有别的人,(这气氛)使人心神凄凉,透骨的寒冷,真是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8. 《柳河东集》 柳宗元 唐 文学 《永州八记》 《江雪》 《捕蛇者说》
9. (1)A (2)C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4)隔篁竹 闻水声 伐竹取道 (5)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6)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二、
1. “贾”指宁荣二公之后;“史”,保龄侯尚书史公之后;“王”,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雪”即薛,紫薇舍人薛公之后。四句诗隐含《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代称。
2. 第一首中,“玉带林”三字倒读即“林带玉”,指林黛玉;“金簪”即宝钗,雪,谐音薛,指薛宝钗。第二首说的是晴雯,“霁月”, 喻雨过天晴,寓“晴”字;“彩云”即雯。
3. 鲁素、樊哙、狄青、萧何
4. 悼念秋瑾烈士
三、
文段一
1、写潭中游鱼的情趣。
2、写出了潭小和清洌的特点。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静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动态,从这动静交错的描写中写出了鱼儿的欢乐情景。
文段二
1、“四面竹树环合”与前文“篁竹”照应,“寂寥无人”写出了清净,才能做到“隔篁竹”而“闻水声,如鸣佩环”。
2、(这气氛)使人心神凄凉,透骨的寒冷,真是寂静极了,幽深极了。这八个字既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又深深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感情,反映了他当时受压抑的心境。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触景生情,忧伤之至,只好赶快离开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终无法解脱的深沉的痛苦。
文段三
1、 C
2、七八个星天外
3、丰收景象
呵呵 有点多啊 你就选择你觉得有用的复习 我觉得倒还是挺齐全的 呵呵呵
参考资料:中学语文 教学资源网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篁竹(huánɡ) 清冽(liè) B.为坻(chí) 为嵁(kān)
C.参差(cēn cī) 佁然(yí) D.俶尔(shū) 翕忽(xī)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佁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心乐之( )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④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
⑤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 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⑦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⑧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4、下列加粗的词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B.皆着空游无所依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D.其岸势犬牙差互
5、填空。
①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著名____________。
②作者被贬为____________司马时,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合称____________。
③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点明发现并寻到小石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小石潭中水的特征的词语是____________。
④文中用____________写溪流的形状;用____________写溪水的情态;用____________写岸势。
6、翻译
(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二、阅读下文,完成以下题目。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河东人,________代文学家,他和____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列________________之首。
2、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4、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5、作者为何说小溪的“明灭可见”?
6、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7、本文在第2自然段写了潭中小鱼的哪些景象?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景象?
8、《与朱元思书》中有几个句子描写的景象与本文所描写的清水和鱼儿的景象十分相近,你能默写出来吗?
9、“小丘”在小石潭的哪个方向? ( )
A、西面 B、东面 C、南面 D、北面
10、文中哪句话最能证明小石潭“水尤清冽”?
11、作者在描写小石潭中景物时,有近观,有远望。近观时写了哪些景物?
12、既高度概括了小石潭中的气氛,又含蓄地表达出了作者忧伤、凄苦的心境的一句话是:
参考答案:
一、1.D chù 2、B(大约有一百来条)
3、①作响 ②对……感到高兴 ③表示对数量的估计④映 ⑤忽然 ⑥深 ⑦凄清,冷清
⑧或现或隐 4、B 5、①《柳河东集》 柳宗元 子厚 唐 文学家 ②永州 《永州八记》 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清冽 ④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犬牙差互
6、(1)(鱼儿)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
(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3)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久留,就题字离去。
二、1、柳宗元 子厚 唐 韩愈 唐宋八大家
2、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周围气氛。
3、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 写水。
4、略
5、因为小溪是曲折的,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景色的特征
6、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7、写了鱼的动态和静态景象,既紧承上文进一步突出了“水尤清冽”,又通过鱼儿“似与游者相乐”的主观感受,抒发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这种淡淡的喜悦,又与后文“凄神寒骨”的感受形成反衬,从而含蓄地反映了作者寂寞的处境和哀怨的心境。
8、水皆飘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9、B
10、皆若空游无所依
11、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1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