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茶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2024-02-28
更新时间:2024-02-28 21:55:45作者:佚名
患者,养生之父母也。 ——钟南山
医德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服务态度。
——钟南山
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孙思邈
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世,道则流芳千古!
——《衣贯》
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老子·道德经》
1、白衣天使最崇高的境界:医德·心中春意常在,医风·人间无处不开花。
2、不谋当谋之事,为医之耻;贪求身外之财,从医之危。
3、不自重者取辱,不自律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足者博闻。
4、常修从医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
5、诚实是为人的行为支撑,守信是立业的道德基石,正直是行事的品质核心,廉洁是从医的行为准绳。
6、动摇理想信念,必然迷失方向;追求骄奢浮华,终将身败名裂。
7、反腐倡廉牢记服务宗旨,科技兴院发扬奉献精神。
8、合理地用好病人的每一分钱,尽早地帮助他恢复健康。
9、红包就是(犹如)肿瘤,手术之前不切除就会癌变。
10、坚持原则,以法服人;掌权为公,以廉服人;身体力行,以德服人;苦口婆心,以理服人;心系群众,以爱服人。
11、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让患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12、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
2. 名医名句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来逾于此。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自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bai·大医精诚》)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du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zhi》).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7.医,仁术也。
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dao医门法律·问病论》)。
3. 关于医德的名人名言人命至重ؤ有贵千金ؤ一方济之ؤ德逾于此。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上医医国ؤ中医医人ؤ下医医病。——《黄帝内经》 论曰ئ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ؤ望齐候之色ؤ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ؤ曾不留神医药ؤ精究方术ؤ上以疗君亲之疾ؤ下以救贫贱之厄ؤ中以保身长全ؤ以养其生ؤ但竞逐荣势ؤ企踵权豪ؤ孜孜汲汲ؤ惟名利是务ؤ崇饰其末ؤ忽弃其本ؤ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ؤ毛将安附焉ب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不为良相ؤ则为良医。
——北宋·范仲淹《能改斋漫录·卷十三》 凡大医治病ؤ必当安神定志ؤ无欲无求ؤ先发大慈恻隐之心ؤ誓愿普救含灵之苦ؤ若有疾厄来求救者ؤ不得问其贵贱贫富ؤ长幼妍蚩ؤ怨亲善友ؤ华夷愚智ؤ普同一等ؤ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ؤ自虑吉凶ؤ护惜身命ؤ见彼苦恼ؤ若已有之ؤ深心凄枪ؤ勿避险峻ؤ昼夜寒暑ؤ饥渴疲劳ؤ一心赴救ؤ无作工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ؤ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非其人勿教إ非其真勿授ؤ是谓得道。
——《黄帝内经》 受病有浅深ؤ使药有重轻。度其浅深ؤ分毫不可差ا明其轻重ؤ锱铢不可偏。
浅深轻重之间ؤ医者之精粗ؤ病者之性命ؤ差之毫厘ؤ失之千里。得失之间ؤ死生性命之所系ؤ医之道不得不为之难也——宋·史堪《史载之方》 夫用药如用刑إ误即便隔死生。
盖人命一死不可复生ؤ故须如此详谨ؤ用药亦然。庸下之流ؤ孟浪乱施汤剂ؤ逡巡便至危殆ؤ如此杀人ؤ何太容易ب——清·年希尧《本草类方》 人身疾苦ؤ与我无异ؤ凡来召请ؤ急去无迟ؤ可止求药ؤ宜即发付ؤ勿问贵贱ؤ勿择贫富ؤ专以救人为心。
——宋·张杲《医说》 欲救人而学医则可ؤ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清·费伯雄《医方论》 医以苏人之困ؤ拯人之危ؤ性命为重ؤ功利为轻ؤ而可稍存嫉妒哉ب奈何今之医者ؤ气量狭窄ؤ道不求精ؤ见有一神其技者则妒之。
妒心一起ؤ害不胜言ؤ或谣言百出ؤ或背地道破道ؤ或前用凉药ؤ不分寒热而改热ؤ前用热药ؤ不别寒热而改凉ؤ不顾他人之性命ؤ惟逞自己之私心ؤ总欲使有道者道晦ؤ道行者不行ؤ以遂其嫉妒之意。——清·雷丰《时病论》 夫医者ؤ非仁爱之士ؤ不可托也ا非聪明理达ؤ不可任也ئ非廉洁淳良ؤ不可信也。
——晋·杨泉《物理论》 凡有请召ؤ不以昼夜寒暑远近亲疏ؤ富贵贫贱ؤ闻命即赴。视彼之疾ؤ举切吾身ؤ药必用真ؤ财无过望ؤ推诚拯救ؤ勿惮其劳ؤ冥冥之中ؤ自有神佑。
——元·曾世荣《活幼心书》。
4. 关于医疗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1、选择医学可能是偶然,但你一旦选择了,就必须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去对待它。 ——钟南山
2、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希波克拉底
3、一位西哲说:“医学是一门科学,但要成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大夫却是一门艺术”。
4、马克思:“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疗效重于理论)
5、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6、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
7、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
8、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 吴瑭《温病条辨自序》)
9、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人。——《医工论》
10、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不可。——【清】徐廷祚
11、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
12、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张仲景
13、只要生命还可珍贵的,医生这个职业就永远倍受崇拜!——爱默生
14、专家是令人尊敬的,他们对一般医生所不知道的事情,知道的越来越多;专家有时也是令人惋惜的,他们对一般医生所知道的事情,却知道的越来越少。——妇产科学家郎景和
15、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世界上最复杂的事物莫过于人。要做一名好医生,首先一点要研究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医德。医德不光是愿望,更是一种行动,这个行动要贯穿医疗的全过程,贯穿医生的整个行医生涯。——吴阶平
16、对工作还应该经常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这是一种面对病人最宝贵的生命而产生的责任感。
17、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清】陈梦蕾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18、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晋】杨泉《物理论》
19、医者父母心,急患者之所急。
20、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21、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22、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次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里,便呆钝不灵。——【清】曹仁伯《琉球百问》
5. 中医的有什么名句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气聚则塞,气散则通 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 故治疝必先治气 --金翼匮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 ,久卧伤气。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 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土虚木必摇(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 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经"至真要大论") 无虚不能作眩(张介宾"景岳全书") 无痰则不作眩("丹溪心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 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
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 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景岳全书??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症者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 作者: 82年的酒 2007-7-5 09:14 回复此发言 -------------------------------------------------------------------------------- 2 中医名言名句 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症瘕类》 症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症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积血聚气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 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 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
6. 中国古代关于医疗的名人名言1、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不可。
——清朝 费伯雄《医方论》 释义:想要救助别人,则可学习医术;若想牟利,则不可学习医术。 2、医病非难,难在疑似之辨。
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人匪浅。—— 明朝 王肯堂《肯堂医论卷中杂记》 释义:治病并非难事,难就难在如何辨别疑难病症。
为医者,不可以随声附和,没有坚定的立场,否则会贻误病人。 3、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
——梁国 杨泉《物理论》 释义:医生,就要有仁爱之心,否则不可以相信。 4、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东汉 张仲景《伤寒论原序》 释义: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广泛采取别人的方法。 5、医不难於用药,而难於认证。
——清朝 温载之《温氏医案咳嗽》 释义:学医难的不在于如何用药,而是如何区分病情。
7. 备急千金要方的名句摘录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
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
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 ------《论大医习业第一》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
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 ------《论大医精诚第二》 。
8.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翻译: 如果在朝廷内当官,就要为国家出力、为百姓服务。
如果不当官了,就要做一个救济困苦人民、为百姓出力的人。 原文: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此句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主要内容: 全书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第一卷为“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主要论述伤寒及杂病的脉、证与预后。
第二卷为“伤寒例”、“辨痓湿暍脉证”、“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主要总论六经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的一般规律、痓湿暍的证治。 第三卷至第六卷,主要论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第七卷至第十卷主要论述霍乱、阴阳易、劳复的证治及伤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
现今遗存10卷22篇。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九十年,嘉佑年间(1056-1063),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凡八百余年传本歧出、条文错乱的局面。
金皇统四年即南宋绍兴十四年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刊行,有详注,逐渐取代白文本《伤寒论》,白文本南宋未再翻刻。至元代,白文本《伤寒论》除少数藏书家偶有其书外,社会上已无该书。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江苏常熟藏书家赵开美偶然得到北宋刻本《伤寒论》十卷,请优秀刻工将此书收刻于《仲景全书》中。北宋原刻本旋即丢失,现今仍在留存的只有赵开美本。
赵开美本逼真宋版,后世尊称赵开美本为《宋本伤寒论》。赵开美本今存五部。
《伤寒论》在国外亦有广泛影响。 作者简介: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
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其中尤以东汉灵帝(公元168 一188 年)时的公元171 年、173 年、179 年、182年、185 年等几次的疾病流行规模最大。
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
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
他痛恨统治者的腐败,将百姓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对此,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
建安年间,他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 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
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