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第二十条》:“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艺术化表达

更新时间:2024-02-19 22:04:29作者:橙橘网

【影评】《第二十条》:“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艺术化表达



电影《第二十条》剧照。(来源:豆瓣)

由张艺谋执导,雷佳音、马丽等领衔主演,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等出品的电影《第二十条》大年初一起在全国上映,成为这个春节贺岁电影的重磅影片。

这是一部多维度电影。

▶从生活的视角看,这是一部体现中年危机的生活片:四十多岁的韩明为了能让儿子在市里上学,挂职到市检察院,但糟心事接二连三——儿子韩雨辰打了校领导儿子并拒绝道歉,妻子李茂娟阴差阳错义愤填膺继而揍了校领导;搭档吕玲玲恰好是自己的初恋,妻子怀疑两人旧情不断,韩明为了不让妻子误解他各种掩饰和辩解,结果越描越黑,解释不清。

▶从剧种的视角看,这是一部喜剧片:电影融入大量喜剧元素,以“喜剧”这个老少咸宜的方式,台词、笑点和戏剧冲突把整部片子塞得满满当当。

▶从社会视角看,这是一部严肃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喜剧的外壳之下,在插科打诨中直指严肃司法议题和深层次展现社会价值观问题:片名《第二十条》就取自刑法第20条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整个影片也聚焦正当防卫这一热议法条,讲述了老百姓对公平正义的朴素期待和司法机关、检察机关为维护公平正义所作出的努力。



电影《第二十条》剧照。(来源:豆瓣)

整个影片中,有关公平正义的“三个度”扣人心弦,令人深思:检察官追求公平正义的执着度;老百姓对公平正义的感受度;公平正义对当事人人生的影响度。

而正是这三个度,构成了公平正义的双向奔赴:一方面,老百姓对公平正义有着最朴素的期待,另一方面,包括检察机关在内的司法机关回应人民群众需求,更新司法理念,激活沉睡的正当防卫条款,努力在办案中维护公平正义。

检察官追求公平正义的执着度

毫无疑问,在插科打诨喜剧外壳的隐藏下,电影真正的内核是:基层青年检察官韩明、吕玲玲顶住重重阻力,追根溯源还原案件真相,守护公平正义的故事。

事非经过不知难。正如电影的一句经典台词: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有代价,但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

也正如主人翁韩明所说:“刑法里的56681字都是在诉说公平正义。”但公平正义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要真正让法律条文里的公平正义落到每一个具体的案件中,需要执法司法人员的执着坚守。而电影中认定正当防卫的艰难过程,就是检察官韩明、吕玲玲对公平正义执着追求的过程。

《第二十条》讲述了三个案件,其中的主线,即王永强刺杀刘文经一案。王永强一家为了给孩子看病,欠了村霸刘文经的高利贷。为了讨债,刘文经杀了王永强家的狗,用狗链把王永强拴在门口,多次强暴王永强的聋哑妻子,甚至威胁动刀行凶。恐惧绝望之中,王永强拿起一把剪刀乱捅,致村霸重伤,后不治身亡。



电影《第二十条》剧照。(来源:豆瓣)

对于办案经验丰富的韩明、吕玲玲而言,不难看出该案具有正当防卫的性质。但正当防卫的一大难点在于:说来容易,证明难、认定难、改变传统观念难。

▶证明难:找不到王永强正当防卫的最直接证据——刘文经放在车里的那把刀。

▶认定难:作恶的刘文经被刺伤后不治身亡,死者牵扯到了许多人的利益,其家属又是极会搞事的村霸,以“表达诉求”为名围堵检察院大门,给检察机关办案带来极大压力。

▶改变传统观念难:过去,由于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司法惯性的影响,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条款基本处于沉睡状态。出于“谁能闹谁有理”“谁死伤谁有理”“杀人偿命”等传统观念和息事宁人等角度考虑,类似案例中大多以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等罪起诉、判刑。要跳出过去的司法惯性,真正作出不起诉决定,需要理念层面的革新,也需要有挑战传统的巨大勇气。

而战胜这“三难”的过程,正是凸显检察官对公平正义执着追求的过程。

对于吕玲玲而言,她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集中体现在对正当防卫的直接证据(刘文经藏在车里的那把刀)不放弃。

其实,在电影开头的叙述中,只有王永强的口供中有那把刀的存在。甚至对于吕玲玲自己而言,她也不是百分之百地确定那把刀真的存在,但是因为这把刀对于认定王永强正当防卫具有很关键的作用,吕玲玲始终没有放弃找寻这把刀。

客观而言,在没有旁证的情况下,吕玲玲完全可以认为这只是王永强为了给自己脱罪而说的谎。如此一来,走程序将王永强起诉即可。但吕玲玲并没有这样做,即便在面临刘文经亲属围堵检察院、即将超过案件办理期限、有关方面直接要求尽快起诉的压力,她也一直没有放弃。

最终,为了寻找能证明那把刀存在的证人,吕玲玲还因为王永强妻子的跳楼受伤挨了处分被取消办理此案的资格。但即便如此,她也没有后悔,继续默默支持搭档韩明公正办理此案。正是由于她的执着追求,在各方面的支持下,最终找到了那把刀,找到了认定正当防卫的关键证据。

与吕玲玲的执着相比,韩明的执着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在办理张贵生案件时,韩明更注重对法条的套用、对以往判例的参考,着重考虑的是不出错。在办理王永强案件时,因张贵生对原来的办案结果不满在上访路上意外死亡、郝秀萍因担心丈夫被重判绝望跳楼、自己的儿子因为制止校园暴力却差点被拘留等一系列身边发生的事,让韩明跳出法条本身,开始关注司法办案向社会传递的是怎样的法律观、价值观,开始明白“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

正是经历了这样的思考,在听证会上,尽管主管领导一再提醒过去这种案例都是要起诉的,有关听证代表对认定正当防卫也有不同意见,韩明依然坚持己见,认为王永强是正当防卫,不应被起诉。最终,他的意见得到了领导和有关方面的支持。王永强被认定为正当防卫,无罪释放。

韩明从一开始倾向于尽快起诉王永强、完成办案任务,到坚定认定王永强是正当防卫,不仅没有影响检察官执着追求公平正义的形象,而且显得更加真实。因为,追求公平正义的过程,本身就有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从小的方面看,影片用一个一线办案检察官韩明的思想转变,生动反映了司法机关对“正当防卫”认定标准的变化——更贴近立法本意,身临其境代入防卫人的立场,不再对防卫人过于苛责,充分考虑防卫人面临不法侵害时的紧迫状态和紧张心理,防止在事后以正常情况下冷静理性、客观精确的标准去评判防卫行为是否超过限度。

▶从大的方面看,“韩明”的转变是检察机关办案理念转变的一个缩影——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检察机关办理的昆山反杀案、福建赵宇案、涞源反杀案、杭州盛春平案等社会影响较大的正当防卫案件的依法准确处理,以鲜活的办案实践激活了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条款(第二十条)。无疑,这是法治进步的一个有力诠释,也是司法办案与时俱进维护公平正义的生动注脚。

公平正义对当事人人生的影响度



电影《第二十条》剧照。(来源:豆瓣)

法律的权威来自哪里?来自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这份期待,就是对公平正义的期待。正如导演张艺谋所说:“中国人骨子里充满了爱和温暖,有天然的古道热肠。中国文化传承的深厚底蕴,让每个中国人本性就有讲求公平公正的朴素认知。”

回应这份期待,就需要司法人员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思考,一个司法案件对于当事人的人生来说意味着什么?怎样才能让老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

“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几年前,一位一线办案检察官的办案体悟,如今已成为众多司法人员的共识。

在《第二十条》中,这样的体悟,通过检察官吕玲玲说了出来,在电影中引起了搭档韩明的共鸣,在电影外,也引起了许多观影者的思考。

的确,就以影片中的三个案子为例,哪个案子不是当事人的人生?

在电影主线王永强的案子中,如果王永强被以故意伤害罪甚至故意杀人罪重判,可想而知,本就已经处于绝望边缘的郝秀萍失去了最后一线希望,很可能会自杀。爸爸坐牢,妈妈不在了,他们的残障女儿怎么办呢?这个家庭很可能陷入家破人亡、支离破碎的境地。他们的人生可能就因为这个案子彻底毁了。

在韩明办过的张贵生案件中,公交车司机张贵生制止流氓调戏女乘客,被流氓打之后反抗,将流氓打伤。经起诉后,以故意伤害罪被判刑三年。出狱后,尽管韩明给予他诸多帮助,还帮他找到了工作,但张贵生仍然不服,觉得自己没有错,因此不断上访,希望给自己平反,最终在上访的路途中遭遇车祸身亡。张贵生的女儿伤心欲绝,同时向韩明发出灵魂拷问:“检察官,您觉得我爸爸真的错了吗?”

对于张贵生父女来说,这个案件,是不是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在韩明儿子韩雨辰的案子中,因为制止校园霸凌,韩雨辰打伤了教导主任的儿子,面临治安立案的风险。一旦立案,韩雨辰可能再也不能在他所在的那所重点学校读书。更重要的是,一旦被立案,影响的是伴随韩雨辰一生的是非观和正义感。对于韩雨辰来说,这个看似不大的案件,影响的其实也是他的一生。

影片通过这几个普通人都可能遇到的案子向人们昭示:不仅仅是大案,每个小案,落到具体的当事人身上,对于他们来说,都会影响他们的人生。这时候,是否能在司法办案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这,就是公平正义对当事人人生的影响度——既可以毁掉一个家庭,毁掉一个人的人生,也可以帮助一个家庭、一个人向阳生长。

正是因为在张贵生案件和自己儿子的遭遇中看到了办案对于当事人人生的巨大影响,韩明这样一位自诩经验丰富的检察官开始真正地对立法本意、法律的价值展开追索和思考,不再拘泥于抽象的法条,而开始关注鲜活的案件当事人,不再纠结于既往的判决和司法惯例,而开始反思追问什么才是“正确的事”,从老百姓对公平正义最朴素的期待出发,去思考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检察官,需要什么样的公平正义,最终打破惯例,大胆作出了正当防卫的决定。

老百姓对公平正义的感受度



电影《第二十条》剧照。(来源:豆瓣)

要提升老百姓对公平正义的感受度,仅仅案件处理公正还远远不够,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影片中检察官追求公平正义的过程也体现了最高检党组提出的检察办案理念——通过检察履职办案,在实体上确保实现公平正义,在程序上让公平正义更好更快实现,在效果上让人民群众可感受、能感受、感受到公平正义,做到检察办案质量、效率、效果有机统一于公平正义。

实体上,检察官通过激活刑法第二十条,作出正当防卫的决定,在实体上确保实现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可感受公平正义;程序上,检察官遵循法定程序办案,争分夺秒和公安机关一起完善证据链,并通过公开听证的特别程序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确保在程序上让公平正义更好更快实现,让人民群众能感受公平正义;效果上,检察官在公开听证中充分释法说理,将法、理、情融入其中,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些追求公平正义的努力,也体现了新时代新征程检察履职办案的基本价值追求——“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



电影《第二十条》剧照。(来源:豆瓣)

公平正义,简单四个字,对于人民群众而言,却有千钧重。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求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为了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最朴素的情感期待,司法机关孜孜以求,努力前行。

《第二十条》将公平正义的双向奔赴——人民群众的期待和司法机关的努力通过生活化的百姓故事体现出来,正是最高检提出的“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艺术化表达。

(来源:方圆微信公众号 作者:邱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