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专家热评首部环保司法大剧《江河之上》

更新时间:2024-04-12 03:01:57作者:橙橘网

影视专家热评首部环保司法大剧《江河之上》


编者按:4月9日下午,电视剧《江河之上》研讨会在最高人民法院举行。影视专家学者仲呈祥、张德祥、刘琼、赵卫防、戴清、李星文,江苏省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吴以桥等,对该剧的思想性、艺术性给予高度评价。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 仲呈祥

电视剧《江河之上》对我们学习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

首先,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这是我们新时代文艺的神圣职责。用文艺手段表现具有重大贡献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江河之上》在这一点表现十分出色,所以我们国家电视台会选择播出这部作品,中宣部也高度重视它,我们最高法的院领导都深度关心这部电视剧的创作和播出,这也证明了这部电视剧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江河之上》也对我们当下中国影视艺术有宝贵的启示作用。文艺作品的创作应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创作资源的最佳配置。法院题材是影视创作的极好资源,我们的主管部门应该同我们的文艺家强强联合,创作出深入人心的作品。主创人员在最高法的帮助下与一线法官深入交流,这些经历帮助他们将人物演得鲜活,也在银幕上塑造出了司法工作者的正面形象,这也是《江河之上》实现创作资源最佳配置的体现。

此外,《江河之上》在创作思维上有极大的创新。这部戏没有局限于法治题材本身,而是将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性融入剧作中,排除了长期影响我们简单化思维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单项思路。比如,剧中引发热议的“袁笑笑买卖金雕案”,体现的是法与情的矛盾。金雕只能生活在自然环境下,哪怕你出于善意花钱来养,都是违法的,《江河之上》在不动声色中普及了生态文明和法律知识。有追求的艺术作品就是要这样。《江河之上》将法官写得立体、写得鲜活,剧情引人深思,也颇具高度,具有独特的价值。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张德祥

文章合为时而著,艺术合于时而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面对新的现实,艺术不仅有镜子的映照功能,更有介入现实、照亮现实的灯火功能。电视剧《江河之上》就是一部从法律角度深度介入当下现实的优秀作品,鲜活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所照之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紧紧抓住了观众的期待。空气、水、土壤、生态是人的生存环境,人的健康依赖于环境健康,环境还健康吗?还是青山绿水吗?几十年来,人为活动带来环境的严重变化,反过来威胁着人的生存。环境是公共资源,公共资源遭受到损害,谁来维护?你看,法律走到了前台。《江河之上》聚焦于环境资源审判庭,一件件损坏生态的案件触目惊心,通过司法手段保护环境生态,这就是维护公平正义,很有新时代特征,使人看到司法建设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出现新的发展,也使人们切实感受到司法在维护环境资源上的强大力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该剧另辟蹊径,打开了现实的一个新的侧面。

《江河之上》展现了新一代司法人员的风采。该剧通过环境资源法庭的组建运行过程,塑造了罗远、耿念、林海岚、苏律师等青年司法人员群像,他们个性鲜明,家庭各异,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新一代司法工作者的精神境界、眼界、能力。一方面是他们坚定地维护公平正义的信念,另一方面是他们的真情和热情,对事实和法条的精益求精,体现了法律工作者的严谨、勤勉、廉洁、公正的工作作风和蓬勃朝气。法官并不是仅仅坐在法庭上,他们更多地是出现在案件现场,对事实真相进行追溯,毫不退缩、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维护正义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正义也是他们的力量之源。正是这种正义的朝气最能感染人,江河之上是法律、正义和良心。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刘 琼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面向。这部电视剧将环境保护放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文明建设的时代大背景下,从化工厂爆炸这件环保大案切入,呈现城乡发展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利害纠缠,利益绑架,成为社会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通过一系列案件,触及和提出真问题、小切口、多样化、高站位、深思考,全面展现中国社会关于环境保护的伟大而具体的历史实践。

司法是保障。政策的最终落实,措施的准确到位,法规的有力执行,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经过长期、艰巨甚至是流血的斗争而获得。电视剧在充分、生动、艺术地展现生态文明建设中这一严峻客观现实的同时,也彰显了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法律是生态文明建设最有力的保障,《江河之上》通过一桩桩真实案例,还原和表现了环保实践中司法战线的付出和重要作用。

环境保护和工业发展、城市建设都涉及民生福祉。环保、司法和民生,通过环资庭这个专业而新颖的司法机构有机连接,这也是对党和政府面对新时代新征程上新问题的新探索。电视剧《江河之上》是一部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以众多真实案例为基础的《江河之上》,不回避矛盾,再现时代环境,塑造鲜活人物形象,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正面进攻,具有真实感、可信度和切近性,体现了艺术创作深刻介入社会发展的创作自觉性和艺术表达能力。现实题材创作不代表就一定具备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第一要有“现实”,第二要有“精神”。《江河之上》直面现实,塑造出符合时代气质的典型环境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提炼和表现出物质和精神发展的高度,可以称为具有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赵卫防

近日,中国首部环保司法题材电视剧《江河之上》在央视收官,该剧取得了近期以来的较高收视。其以丰富的人物塑造、充沛的叙事张力营造获得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对环保和法治这两大主题给予了新的诠释。

营造叙事张力以增强其对观众的吸引力,为《江河之上》的首要艺术特色。如该剧的序幕即为一桩由环保事件引发的村民械斗,开场激烈的冲突预示着该剧跌宕起伏的剧情走向。而随后的化工厂爆炸案等各种纠纷案件平行展开,最终孕育出了澎湃的剧情张力。

人物的可辨识性和丰富性是《江河之上》的另一特色。剧中刻画出了众多的人物,这些人物均有独特的性格特点,具有鲜明的可辨识性,特别是对三位法官主角进行了差异明显而又互相补充的性格刻画,他们对维系社会公平正义和环保都有着执着的坚守,但也均有相对不堪的一面。而大学生袁笑笑则是剧中刻意表现的另一类人物,袁笑笑本是动物保护的热心人,但因不懂法而买卖、收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最终因爱而违反法律。此外,剧中也刻画出了夏未冬、戴崇光、苏卓等人物,呈现出了真实而复杂的当下生态文明建设实景。

《江河之上》对法治和环保这两个新时代的宏大主题亦赋予了深刻的内涵。首先,剧中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这一理念,这是对新时代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刻表达。其次,全剧以“环境司法改革”为主线,表达出了国家法治的进步。第三,剧中多次显现对环保、法律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导,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剧艺术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 戴 清

电视剧《江河之上》将环境保护理念、环保法治建设巧妙加以艺术转化,在创作中呈现出“思想的审美化”的多维映射——以大案件为主线串起一个个小案件“珠子”的情节引人入胜、节奏紧凑;人物群像鲜活立体、深接地气,有着各自的生活前史,环境资源审判庭铁三角罗远、耿念、林海岚三位法官都有着捍卫环境的高度责任感,也有着各自的苦恼与艰辛,三人性格同中有异、各具特色;环境工程系教授夏未冬、公益环保律师苏卓等展现出女性的力量与勇敢无畏,有着高度的理想主义情怀。观众在观剧中,跟随着这些一线环保卫士打了一场场硬仗,感受他们流汗流血、多次冒着生命危险的无畏精神,人物行为既朴实可信,又令人肃然起敬、深深感动。

剧中,一个个环保案件的原告是利益申诉方,而环境总是被伤害的主体,因此该剧也是为河流、湖泊、山岭、草沙发声的一部优秀生态文艺作品。山川湖泊草原,是故乡、祖国的物质载体,是一个人的爱之所系与魂之所牵;同时,山川湖泊草原也是世界的,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使命,剧中夏未冬教授授课提及2002年联合国第一届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等,都凸显了环境保护之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意义。

此前已有多部作品涉及反映环保理念与环保法治建设,如同样出自最高法影视中心创作的优秀作品《阳光下的法庭》。该剧是第一次全面深入表现环保理念与环保法治建设的作品,在表现环保案件覆盖面的广度,探析案件法理情冲突的深度锐度等方面都有着超越性的提升。


《影视独舌》创办人,影评人、剧评人 李星文

我想从“聊正事、求正解、做正剧”三个维度谈一谈这部电视剧在创作层面带给我的观剧体验。

聊正事。电视剧有宣传属性、文艺属性和商品属性。文艺性是一部剧能够行稳走远的基础,商业性是它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而电视剧的宣传属性则体现在,当下干预社会现实和当代生活、记录法治进程的作品数量较少,《江河之上》聚焦环保司法,说深、说透典型案例,抓准、厘清要害的症结,起到了记录留存现实、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求正解。环保司法与普通司法案件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仅需要对事实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定,还需要思考如何还被污染的河流一江清水。比如生态林公园一案,法官们最终想出了异地补植的办法,解开了环保联合会和生态林公园的死结,这就是“求正解”,它不仅仅停留在具体的是非对错的判定,而是平衡了人与自然的利益。

做正剧。《江河之上》毕竟是一部电视剧,所以必须做出戏剧性才能吸引观众。围绕金盟水务暗管排污的案件,《江河之上》铺设了多重戏剧性,首先是暗管的寻找和锁定,整个过程跌宕起伏,而案情大白后围绕着如何处罚和判决,三位法官展开了激烈辩论,既是在寻求解决方案,也是一种很好的戏剧抓手,能让观众在看戏的同时引发深度思考。剧中其实还有第三层戏剧性——对祥发集团的处置,其中既有对经济和生态优先的考量,也埋藏着官员贪腐受贿的情节,戴副市长的变化过程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循吏和清流交锋的复杂性,既有审美价值也有现实的参考意义。总之,这部剧在细节上下了很多功夫,让大家看了就停不下来。


江苏省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吴以桥

《江河之上》的成功,是一次电视文艺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回答时代课题的成功,得益于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开花,结出累累硕果的新时代法治中国、绿色中国的良好生态;得益于各级人民法院携手广大法律工作者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锐意改革创新、服务大局所形成的生动创新实践;得益于艺术家们深谙时代命题,深耕脚下土地,遵循现实主义创作规律,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采撷艺术灵感、塑造艺术人物、完成艺术叙事,体现出文艺工作者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

《江河之上》作为一部立足当下的现实主义主题作品,我认为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做到了“宏观立意”与“微观叙事”的有机结合,从一个个具体而典型的环保案例中精准折射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大主题,并且从司法、环保、科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生保障等丰富维度探讨了我们各行各业、每一个人在绿色发展这个重大命题中应该承担的具体责任。二是做到了“崇高品格”与“真实人性”的有机结合,剧中塑造的法官、学者、律师等主要人物无疑是成功的,他们从真实生活中走来,面对“国之大者”和法治尊严时,却能迸发出惊人之举和强大力量,让我们肃然起敬。三是做到了“现实热点”与“艺术转化”的有机结合,剧中出现的各类环保案件,对应现实都能找到类似的原型,甚至有些案件还一度成为舆论热点,《江河之上》守住了艺术创作的原则底线,发挥了宣传环保理念、弘扬法治精神的正面价值。

来源:人民法院报

编辑:杨书培 高倩倩 | 见习编辑:李文亚 | 美术编辑:盛方奇


本文标签: 法治  法官  法律  大剧  电视剧  江河之上  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