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与少年是哪个地区的民歌 花儿与少年是哪里的民歌
2024-05-10
更新时间:2024-05-10 19:01:09作者:橙橘网
万众期待,开播即热,赞誉者众,争议不止,《哈尔滨一九四四》终于在昨晚的加更礼中迎来了大结局。
热度值和收视率暂且不理,《哈尔滨一九四四》无疑是一部话题之作,从演员表演到导演技法,再到剧情延展和民族伤痛,相关讨论在社交平台层出不穷。
跟编剧了解过创作内幕,看导演荧屏炫技,听观众抒发感想,到盖棺定论之时,你要问我怎么看《哈尔滨一九四四》,我的答案是,半满。
这无疑是一部曲折多姿的情节剧,也是一出稀缺、珍贵而沉痛的民族血泪史。
它写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岁月里百折不挠的求生意志,也写个人在历史洪流中渺小而无奈的命运;写信仰的坚守,也写幻梦的破灭。这些都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情感冲击,无需置疑。
当然,从观众的反馈来看,它也存在着一些遗憾。
从编剧的角度来说,由王小枪、刘天壮、刘劲飞组成的团队不可谓不冒险。
明知孪生兄弟的设定在如今的谍战剧中已属大忌,却主动把捷径当远路走,试图以正面强攻的姿态让这种写法焕发新的光彩,但未能完全如人愿。这点稍后细说。
从导演的角度看,导演张黎不可谓不大胆。
他对观众的理解力和接受度完全信任,凡事不说满,注重细节,既拍实情,也拍心理;既拍事实,也拍想象。
顺叙、倒叙、插叙、闪前、闪回熔于一炉,看懂的会道一声精彩,没看懂的只觉混乱,可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将《哈尔滨一九四四》放在长剧集的维度上,会发现它其实有不小的复盘价值。为什么不少人明明不太满意却一集不落?为什么临近结局还有人在讨论区反复咂摸十集之前的剧情?
收官之际,我们与王小枪、刘天壮、刘劲飞三位编剧进行了一次长谈,听他们讲述了《哈尔滨一九四四》的创作始末。
“金庸检讨自己的《侠客行》时说过,由于两个人相貌相似,因而引起种种误会,这种古老的传奇故事,决不能成为小说坚实的基础,影视剧则更为致命,观众再愿意相信这个故事,也时刻被提醒,这是一个人演了两次。”
当看到孪生兄弟的设定时,有人在豆瓣上这样评价道。
其实关于这一点,王小枪心知肚明,之所以选择冒险,一是弥补《密使》的创作遗憾,二是为了突破桎梏。
《密使》是王小枪十几年前的谍战作品,也使用了双胞胎设定,“当时是一种比较讨巧的写法,哥哥一出场就牺牲了,弟弟冒名顶替,发挥作用,但这次我想试试正面强攻。”
2016年,王小枪和刘天壮、刘劲飞因为钟爱谍战题材,经常小聚,交流写作心得,逐渐萌生出了一起创作的想法。
刘天壮和刘劲飞此前都是文字工作者,刘天壮出版过长篇小说《接头》和《破绽》,刘劲飞写过《煤老板自述三十年》等作品。
对他们来说,正面强攻“双胞胎设定”的兴奋点在于:兄弟二人同时在场,一文一武,取长补短,在谍战剧主写外部矛盾的常规写法上,增加一条兄弟间既有合作又有分歧的内部矛盾线,同时围绕着他们的身份互换进行设套和解套。
但想给到观众充足的新鲜感,光有这些还不够,几人又想到了另外一条路:类型嫁接。
他们反复研究一些经典类型剧引人入胜的原因,发现一个普遍特点:编剧很少把事情写死,总是留下一条线索让主人公追查,同时一个事件的结尾总是被当成另一个事件的起因,从而不断激起观众的追剧热情。
《哈尔滨一九四四》的第13集里,宋卓文(秦昊 饰)为了在敌人的天罗地网下将联络员送出城外,与宋卓武合作,先由宋卓文开车与关雪(杨幂 饰)出城,骗取岗哨的信任,随后由长相一模一样的宋卓武开车,通过“刷脸”送联络员出城。
但这件事没有结束,岗哨发现了蹊跷,由此催生出了勒索事件。紧接着,他勒索不成反被杀……
没想到他早有准备,之前就给关雪寄出了一封信,这封信就成了潘越(张子贤 饰)杀害我党情报人员小魏(周思羽 饰)的起因。目睹潘越的凶残后,宋卓文下定决心,要将潘越送进精神病院……
剧情环环相扣,悬念一个接着一个,既有悬疑,也有推理,同时不脱离谍战叙事,可谓将“谍战+悬疑”发挥到了极致。
明线上持续对观众造成冲击,暗线上也有巧思。
开头通过细节展现历史样貌,那是一个连吃大米也分三六九等的年代,普通人在混乱时局下艰难求生,瞬间就引起了观众共情。
随着剧情的发展,日军臭名昭著的731部队也在细节的铺陈中时隐时现:特务科抓到的人,如果没有了利用价值,就会被送给日本人;哈尔滨平房正在闹传染病,所以日本人安排特务科全体体检……
直到最后几集,历史真相和残酷现实一一显现,将故事和观众情绪推向高潮。
因此,三位编剧实际上形成了正面突破和侧面迂回两条腿走路的创作准则。从2016年到2018年,王小枪和刘天壮完成了剧本初稿,后来刘劲飞加入,在此基础上修订完善,形成了第二稿。
到拍摄时,剧组的剧本统筹也对剧本进行了一系列修改,最终形成了如今的版本。
陈赓大将有句名言:“枪声一响,再好的方案作废一半。”
文艺创作亦然,如捧水前行,跑冒滴漏才是常态。
比如,编剧们围绕双胞胎身份互换、系扣解扣设计了至少六个精细桥段,有阳光之下、密室杀人、灯下黑等情节,但由于某些原因,他们不得不在最终成稿前主动拿掉一些,使原本丰富的情节和细节少了很多血肉。
除了自我删减,剧本从文字到影像,他们也需要在艺术风格上跟导演站在一起。
王小枪回忆,张黎导演与编剧见面时,说的第一句话是要重视历史细节的真实,并且双方要在历史观上保持一致。
刘劲飞对他的印象则是:完美主义者,极致。“他会不断推翻既定的方案,努力追求最极致的一种效果。”
剧中关于宋卓文长得像电影明星浦克的设计为人津津乐道。起初,这本是潘越打趣宋卓文的一句话,没想到在不久后与日伪汉奸被处决前告诉潘越的一句话对应了起来:“他(杀手)长得像浦克。”
在原剧本里,确实有类似的设计,目的是通过这一句话使宋卓文处于暴露的边缘,不过是另一位明星。
演员秦昊确定出演之后,张黎导演特意改成了电影明星浦克。浦克当时是满洲映画协会的一位知名演员,在伪满洲国人尽皆知。
细心的观众发现,浦克出演的第一部作品是《真假姐妹》,讲的是一对身份莫测的姐妹,暗合了剧中宋卓文、宋卓武双胞胎的身份。
人物相较于原剧本也有了较大变化。比如关雪,在原剧本里的身份就是一个单纯的特务科科长,而导演则赋予了她满清遗少的身份,让其变得更复杂丰富,并以她为中心,反映了当时一批满清遗少的心态和境遇。
在刘天壮眼里,“他们不敢思考,不敢面对未来,在复辟梦的惯性中向着深渊一样的结局,无可挽回地冲了下去。”
再比如这几天让人泪崩的“抗日义士”田小江(蒋奇明 饰),原本只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小特务,因为太过聪明,很快就被宋卓文设计除掉。
而在张黎的镜头下,这个人被特务科送给了日本人,并在731实验基地再次出现,看到日本人惨无人道的罪行后幡然醒悟,最终“半条命换两条命”,救了宋卓武,也为自己争了个“抗日义士”的结局。
“神来之笔”“惊艳”,三位编剧在荧屏上看到田小江再次出场时也不由得拍案叫绝,认为剧集重塑了这一人物,赋予了其更为完整的人物命运和成长曲线。
人物的确闪光,不过,就网上的讨论来看,剧集追求极致的影像和剪辑风格也给观众留下了不少疑惑,在剧情上引发了一些争议。
上文提到,宋卓文利用兄弟俩长相一模一样的优势,蒙过岗哨,送特派员出城,这段计谋就有很多人没看懂,直到大结局了都还有人翻来覆去地复盘其中逻辑。
随后展开的岗哨之死也与剧本有所不同。剧中呈现的是,岗哨通过层层推理,发现了宋卓文宋卓武双胞胎的真相,于是一边向宋卓文勒索,另一边打算跟关雪告发。
但由于精神压力过大,在舞厅见到关雪之后便开始脑补侍者要向自己开枪,于是果断拔枪对准侍者。结果误会越闹越大,关雪的保镖以为他要射杀关雪,于是抢先开枪,岗哨身亡。
原剧本里,这也是一场由误会引发的血案。当岗哨勒索宋卓文之后,我党就派人潜伏到了他的周围,岗哨察觉到之后,去找关雪的路上受到了一系列惊吓,到舞厅后已成惊弓之鸟。
此时,坐在关雪身后的地下党在光线昏暗的环境下掏出一根装雪茄的铝管,被岗哨误认为是枪管,惊慌之下拔枪,被关雪的人射杀,地下党则全身而退。
剧集实际上在影像上做了一些精简,有人认为节奏更紧凑了,有人则觉得逻辑感变弱了。
对话过程中,三位编剧屡次提到的一句话是:身处历史洪流下的小人物。
王小枪说,之所以把背景放在1944年的东北,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年份是震荡的、变化的、起伏的。每个置身其中的人,心态都是微妙而复杂的。
谍战剧本身就是把人放到一个极端的环境里,让观众去看人和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化,以及每个人物在不同命运之下的抉择,这时,人性中的每一面都会被放大,也更能引起人们的感慨。
于是,我们在潘越身上,看到了他的冷静、多疑和犯病后的癫狂;在那个岗哨身上,看到了一个小人物是如何一步步被恐惧逼疯吓死的;也为田小江的误入歧途和最终的弃暗投明感到唏嘘。
那群像戏如何才能写得精彩呢?
刘劲飞举了一个例子:一场足球比赛,22个人踢一个足球,当球到了一个人脚底下,其他21个人在干什么?
不停地观察、判断、思考,根据场上形势调整姿势。写剧本也是如此,编剧要把每个人的行为和内在逻辑都想明白了,写明白了,观众才能看明白。
某种程度上,除了人物塑造,故事的讲法也决定着作品的段位,而谍战剧创作所面临的一个难题便是如何高明地向观众传递信息。
就背景信息的交代来说,《哈尔滨一九四四》的旁白极少,关于时间的推进大多通过琐碎的细节完成,如日记本上的时间、知名的历史事件等。
而作为一部推理元素浓厚的作品,它在向观众解释人物行为动机时也力求自然。
刘天壮个人非常喜欢开头时宋卓文和潘越在火车站一前一后找烟斗的那场戏:
两个人先后都询问了车站的黄包车夫、裤裆街诊所的按摩大夫、“安”字片饺子馆伙计等目击者。宋卓文孤身一人,只管向前寻找。而紧随其后的潘越旁边,偏偏有一个求知欲很强的胡彬(栾元晖 饰)。潘越在给他解释侦察思路的同时,也向观众解释了宋卓文的行为逻辑。
结构紧凑,叙事上也简洁明快。
对三人来说,通过荧屏重新进入《哈尔滨一九四四》的故事,实时观察观众的反馈,也是一种特别的经历,对谍战剧创作也有了更深的感悟。
刘天壮认为谍战剧的未来应当是横向的拓宽和纵向的挖掘,前者是从悬疑、推理等类型中借刀,使其叙事优点为我所用;
后者是向历史深处迈进,中国漫长的历史和军事斗争为创作者留下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王小枪和刘劲飞则认为创作者还是应该多跟自己较劲,尤其在谍战剧这条竞争激烈的赛道上,路一直都在,但正确的路往往只有一条,关键看怎么走。
“永远有难度,永远有机会。”王小枪道。
【文/许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