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月的婴儿,能承受分离吗?

更新时间:2023-11-16 15:05:30作者:橙橘网

7个月的婴儿,能承受分离吗?



为什么有的孩子很难跟父母分开,出门在外也总爱黏着父母?而有的孩子即使到了陌生的环境,也能“撇开”父母独立地开展社交?

婴儿在面对分离时的表现可能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表现也会有所差异。当孩子面临分离时,父母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对孩子的情感发展和应对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被关注的婴儿,也关注他人

在过往婴儿观察的经验中,初见观察员时,婴儿所表现出的状态各有特点。有好奇的宝宝、防御的宝宝、也有沉浸自身、毫无察觉的宝宝。7个月大的女宝姗姗在面对家人,以及观察员时,传达出了灵动的关注。

姗姗吃完饭,拿着姥姥给她的水杯大口地喝着,还时不时看向对面的观察员,笑得很开心。姥姥帮她把水杯放到桌上,姗姗的视线随之移动,小胳膊轻轻晃动,于是姥姥又把水杯还给了她。

这时候,妈妈从厨房出来逗姗姗,姗姗回头盯着妈妈看。

姥姥找了两个玩具挂在椅子上,玩具可以发出声音,姗姗的手脚随着声音晃动。声音停止,姗姗的手脚也不动了。等声音重新响起,姗姗又开始挥舞手臂。

姥姥拍了拍墙面,墙上贴了个福字,姗姗看见后,小手小脚特别欢快地晃动。姥姥又把姗姗转向另一面墙,是哥哥的照片墙,让姗姗找哥哥在哪里。

这时候,妈妈从厨房探出头来,拍着大福字,孩子又看向那里,很开心。

像这样的互动场景,在姗姗一家人的相处中,是普通平常的。姗姗处于一家人的关注中心,而姗姗也会在被关注的同时即时地回应对方。

被关注的婴儿往往具备良好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种好奇心是婴儿认知发展和探索世界的重要驱动力。父母和照顾者对婴儿的关注和陪伴可以激发婴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进其认知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姗姗对于陌生人的接受度是很高的。

初见观察员,她很快就产生了好奇。她不断地朝着观察员笑,希望和对方产生链接。姗姗能够回应,并且使用观察员的注意,说明她有这样的智识和体验:曾经有人把心智聚焦在她身上,她能捕捉到这样的关注,并意识到这个关注是有意义的,所以她不光是觉察到了这个部分,还会主动寻求这个部分。

家人对婴儿的行为或反应表现出感兴趣、积极的态度,婴儿也就具备了对其他人感兴趣的能力,包括对陌生人(观察员)感兴趣。姗姗可以使用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以及声音,去处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这些都是很好的佐证。

姗姗是个心智活跃的孩子,这得益于照料者足够好的关注。让婴儿感到安全和抱持的环境,有利于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在父母的关注和鼓励下,婴儿将逐渐建立积极的社交行为模式,学会与他人建立情感连接和互动。这种足够好的关注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馈赠。


焦虑的家庭情绪,
消除婴儿的分离体验

妈妈过来给姗姗一个切片面包的包装袋。包装袋的开口被妈妈重新封过,硬封条被折到了里面,可能是担心塑料袋的硬封条会伤到姗姗。姗姗抓了几下,然后包装袋就掉在了地上。

Graham Shulman老师向观察员确认,包装袋掉下的时候,姗姗有没有注意到,姗姗是什么反应。因为有一些孩子,当他们手里的东西掉了,尤其是掉到视线之外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想办法去看到那个地方,想知道东西到底掉到哪了。

观察员表示,姗姗看到了这个过程,并且没有太强烈的反应。

像这样与“丧失”有关的过程,不止一次。

姥姥准备外出。她把带遮阳的婴儿车放在客厅的中央,姗姗往小车的方向够了大概两三次。这时,妈妈把孩子从地垫上抱起来,姗姗还在够向婴儿车。妈妈抱着姗姗走向哥哥照片墙的方向,说“找哥哥”。姗姗看着墙上的福字,嘴里发出了“噗噗噗”的声音。

过了三分钟左右,姥爷从卧室走出来,看着姗姗,拿起了他们四口人的全家福逗姗姗。姗姗盯着照片很开心地笑,姥爷又把照片藏起来逗她。这个时候,姥姥就把婴儿车推到了家的门口,两人一起外出去买菜了。

妈妈抱着姗姗在客厅到处走走看看,然后转向了沙发,让姗姗看沙发边上的那个小兔子氢气球。姗姗看着沙发后面的书架发呆,又看向了天花板,又看向了小兔子气球。

Graham老师对“消失”的细节再次澄清,姥爷把照片藏起来的时候,姥姥、姥爷出门的时候姗姗有注意到吗?澄清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孩子的注意力是何时转移的,是孩子主动转移的,还是被动的。

有学员注意到这个家庭里的繁忙,似乎总是从一个活动快速转移到另一个活动。从前面的互动中可以发现,姗姗的注意力转换得很快,我们不确定是否有一些底层的焦虑在驱动这个转换。感觉总得有点什么在发生,总得有一件事情去取代另一件事情,似乎并没有给姗姗留出太多的空间去体验和思考“消失”,这个家庭潜在回避了孩子对丧失和分离的体验。

这个地方其实非常有趣。姥姥、姥爷其实马上就要出门了。换句话说,在这个瞬间,即将发生分离,也就是姥姥、姥爷的短暂消失。

这个时刻,姥爷在无意识的层面,也许已经触及到了这个状态。他“展示照片,又藏起照片”的玩闹方式,在某种层面上,暗喻了姥姥、姥爷现在在家、即将不在的体验。

而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姗姗没有被给予机会,去留意某些东西的消失。她的注意力被分散了。那么,姗姗留意到分离的能力如何呢?

后面的观察我们发现,妈妈去拿衣服离开,包括观察结束观察员的离开,姗姗都没有太明显的反应,甚至把注意力放在了别处。观察员对这些分离细节并没有太大的印象。实际上,这些空白常常是有意义的,观察员的感受有时候也是这个家庭本身的投射。

似乎在这个家庭里有一些因素,让分离或者消失难以被注意、被承认,并且被留有空间。我们虽然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但是猜想,如果姗姗被给予了一个体验丧失和分离的机会,她大概率也是能产生韧性,可以去应对和处理的。因为她是一个心智活跃的孩子,并且也表现出了对挫折的适应性,甚至是比其他家庭成员更强的应对能力。


婴儿的嘴巴,
自我感的十字路口

我们对姗姗的初印象,其实就是从嘴巴开始的。那时候姥姥正在给她喂碎面条。

通过观察报告,我们注意到姗姗的嘴巴活动是很多的。比如咀嚼、吮吸、啃咬,以及发出声音。姗姗是如何使用她的嘴,以及她用嘴的这些行为背后的意义,其实是贯穿整个观察的重要主题。

婴儿的嘴巴是其自我感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十字路口,其口腔活动不仅涉及到生理需求的满足,更涉及到婴儿情感表达和情感联结的重要途径。在婴儿的成长过程中,口腔活动和嘴巴功能不仅代表着其生理需求的满足,更是婴儿情感的表达和亲子互动的载体。

首先,嘴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进食。如果单单去看进食的过程,它仍然包含了不同的动作。

如果婴儿想要进食、喝到母乳,那么嘴巴要做到的一件事情是吸附,去挂靠在乳头上。很多精神分析师都会关注除了喂食的物理功能外乳头所带来的情绪和心理功能,其中之一就是为孩子提供被聚拢的感觉。

再者,进食的功能意味着需要对一系列微小行为和嘴巴不同部分的使用的整合。

对于一个婴儿来说,出生其实是从里面来到了外面。在这里,嘴也成为了婴儿第一个可以去体验“里”和“外”的部分。我们经常看到婴儿会把它的舌头伸到外面,然后再放回去,这其实就是它在感受嘴部的边缘、它的边界在哪里。

回到姗姗这里,她会把各种各样的东西、玩具放到自己的嘴里。这涉及到了嘴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婴儿早期需要寻求安抚。但是随着功能的发展,把东西放到嘴里,也可能是一种探索。

关于咬这个动作,一方面是进食,另一方面,它可能还有表达一种更为攻击性的情感。在观察报告中,我们也能看到姗姗在用她的嘴的不同方式,表达她不同的冲动和感受。

有弥联合心理2023下半年课程重磅上线

《深入成人的心智——婴儿观察(心理咨询师训练)体验课(第二期)》

!!!12正式开课!!!

需要报名的学员抓紧时间下方扫码

添加课程助理咨询报名详情

——阅 读————

本文标签: 母乳  宝宝  父母  姗姗  分离  婴儿车  

为您推荐

怎样判断是否是厌奶期 会有什么表现

1、宝宝进入厌奶期之后,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吃的奶量变少了,因此可以计算宝宝每天所喝的奶量,如果低于所需的奶量,没有生病发烧,且到了4~6个月大,宝宝就可能已经进入厌奶期。2、一般而言,4个月内的宝宝,计算奶量的公式是以宝宝

2023-12-02 21:32

三岁孩子哭闹的处理方法 如何处理孩子哭闹

1、尊重孩子的意愿,鼓励孩子的探索行为。在3岁孩子的眼中,这个世界有太多新奇和未知的东西,等着他去探索;他也会循着自己的兴趣去钻研。这其实是孩子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是非常可贵的动力所在。父母需要做的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2023-12-01 11:37

婴儿不肯佩戴口罩怎么办 家长需要怎么做

1、学龄孩子,亲子沟通非常重要,经过反复教导,家长以身作则,孩子最终会接受科学道理,戴上口罩。对于一些低龄的孩子,我们可以采取互动游戏,讲故事,做相互的角色扮演,让孩子给玩具戴口罩。2、一般来说一岁以下的儿童不太适合(不

2023-12-01 10:33

小孩眼睛有近视需要长期带眼镜吗 需要一直带着近视镜

1、如果儿童是真性近视建议一直带着近视眼镜,因为真性近视的儿童带着眼镜是有很多好处的,不仅能够矫正视力,还可以消除眼睛的疲劳,对于治疗弱视和斜视有好处,如果孩子近视期间一直不戴眼镜,可能导致视力变得越来越差,导致高度近视

2023-12-01 10:32

孩子为何要上幼小衔接 上幼小衔街的原因

1、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但面临生活习惯上的骤变,而且课堂模式上也有不小的区别。2、许多小孩升学后不是怕学、厌学,就是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没完成、东西丢三落四,这都让家长们忧心不已。其实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孩

2023-12-01 10:31

教育3岁孩子的方法 需要怎么教育

1、对孩子实行奖惩教育,有惩罚,有奖励,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毕竟如果一味的迎合孩子的需求,孩子想要什么,就奖励什么,这样是不对的。如果孩子犯错了,做了不好的事情,家长就要懂得惩罚孩子,而不是一味纵容孩子。2、培养孩子的独

2023-12-01 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