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营养介入有助于调节剖宫产婴儿的免疫系统发育
2024-05-12
更新时间:2024-05-12 13:56:37作者:橙橘网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面对一天几乎见不到人影的产房,原本“一床难求”的产妇是如何变得“门可罗雀”?
这令上海的汪医生也不禁感叹:好时代过去了,原本一晚上8个剖腹产到现在已经变成1个都没有了!
到底是为什么没人生娃了?又是什么原因,让产科行业迎来了“寒冬”?
从一晚上8个剖腹产到1个没有,喊出“救救产科”的口号!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好的城市,北京和上海拥有极高的人口净流入数据,很多人都“挤破脑袋”想留在这样的超一线城市之中。
但令人意外的是,哪怕这样人口众多的大城市里,生育率也是逐年下降,不禁让产科的医生都在线发声:怎么没人生娃了?
近日,来自北京的段医生就发微博呼吁:
最近在和一些产科主任们开会的时候,大家共同的担忧是产科该怎么办,产科分娩量每年都在下降,产科的床位在不断的萎缩,越来越多的产科医生不得不转行……
对于他来说,虽然年纪大的医生往往因为精力问题放弃转型,但是年轻医生还是在时间和精力上可以有充足准备的。
只是,生育率下降影响的不单是产科医生个人,更影响了产科整个行业!从发达到萎缩,最怕面临式微的结局。
而同样的,来自上海的汪医生也怀念上世纪90年代末的景象:
那时候虽然很繁忙,有时候一个夜晚得处理8例剖腹产,不得不频繁轮班,但那也说明整个行业的蒸蒸日上,和对于个人工作稳定态势带来的安全感。
可是如今,最低时情况也就曾经的1/5,月分娩量直接从400多例降到了7、80例。
可以说,生育率的持续下滑,令产科正一步步地踏入“寒冬”。
哪怕就在这种日渐荒凉之中 ,还有更加“落寞”的情况。
一方面三甲产科专科医院在大趋势之中尚有“余力”。
毕竟生育率下降,但仍有不少生育人口,在面临选择时刻,处理危重情况经验丰富的大医院还是首选,因此普通孕产妇更愿前往建卡。
可区综合性医院和区妇幼保健院产科就不一样了。
随着产科不仅规模缩小,不少综合医院的产科会选择关闭,避免“入不敷出”的情况出现。
就连妇幼保健院这种专门的医疗机构,也会因为愿意投身产科的医生减少,而面临萎缩的情况。
可以说,这将是一场席卷整个行业的“内卷”风潮。届时强者留存,败者消失。而更加精细化、更加专业的服务也将来到消费者面前。
所以,综合来看,单单对于产科行业来说,新生儿的减少是利弊共存的情况。
只不过若再放大眼光,我们就能明白其实生育率下降是多么的可怕,那可是一场席卷众多行业的超级风暴!
毕竟正如前面段医生所担心的那样,产科分娩量下降直接影响儿科,进而波及孕婴童产业、教育培训机构乃至整个教育体系。
回看2023年,我国人口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中国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代之前的6左右,降至1990年的2左右,到了去年,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1.0左右。
国际上通常将总和生育率低于1.3称为“低生育率陷阱”或者“极低生育率”,认为这样的人口在人口更替、再生产和人口未来发展上极为不利。
因此,不仅国家开始对“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应对老龄化少子化挑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各个受到影响的行业,也开始喊出了口号。
譬如产科行业的:“救救产科”!
二、真实看到困境,才能出台有效方案!
从各地积极健全生育配套服务,到住房优先保障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目前短期来看,2024年出生人口和生育率应该会有小幅反弹。
但从长期来看,整体趋势仍旧不容乐观,故而忧虑弥漫成为产科常态。
不过也有不少观点认为产科的缩减与关闭并非末日。他们表示,应正视现状,思考如何强化产科实力。而第一步就需要从理解现实情况开始分析。
首先,产科要面对的,就是医疗的“可及性”。
根据社会学院博士的调研:乡镇卫生院妇产科变得静悄悄是资源集中与利用的表现,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下的优胜劣汰。
但是目前的关键点在于“劣汰”后的人员补充问题。
不能因为被淘汰就选择放弃,这样的话,不仅医院方面会大幅度减少,就连孕产妇,尤其是农村女性,想要做产科手术也只能逐步靠拢县城。
结果是“看病越来越难也越来越贵”。
更为重要的是,虽然我国城市化发展已经名列世界前茅,但是中国人口的出生数量,仍旧有一半以上是在县级及以下医院的。
也就是说产科的就医半径比较短,特别是孕程后期,必须一到两周就要做产检,这就导致了很多孕妇并不能“远程”兼容。
故而哪怕业务缩减,也不能缩减医疗的可及性!
其次,也是更为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医务人员的收入问题。
以目前最为常见的绩效制来说,通过采访,一名名为梁某某的医护人员表示:
过去生孩子的人多,医护人员能拿到的绩效也高,当时一个月工资能有6000多元。
这样的标准,在乡镇上属于不错的水平了,且人员属于有编制的。
但在当下的情况下,其表明每个月工资仅能维持在3000元左右,几乎达到了对半下降的状态。
同样情形下合同工更是只有1500元/月。这就让工作对于生活的意义逐步下降。
为了维持生活的水平或状态,很多人都会考虑下班后做点副业,或是摆摊卖东西,缩减了继续精进学习的时间成本。
过多消耗的脑力和体力也会影响正职状态。
这还只是就个人而言,如果以科室论,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李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
如果产科月分娩量无法达到50个,就难以覆盖整个科室正常的运营成本。
可以说,从出生率开始,到产科的运营端,最终影响的还有就业率和失业率的问题。
再深思一步,其实也还有教育端的问题。
像是培养一名好医生至少需要十几年,可若是产科不挣钱,所谓的投产比就会越来越少,最终没有人愿意做产科,教育端也就彻底沦为空谈了。
那以后生孩子又该如何呢?
因此,正是针对这两条,3月27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加强助产服务管理的通知》,强调公立医疗机构要承担产科服务兜底责任。
同时也表明,要努力使综合性医院产科医师的薪酬水平不低于医院医师平均水平,严禁向产科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
可以说,去绩效化;提高收入水平;保证医疗兜底,就是产科整个行业现在做出的三板斧举措,也是真正看到了实际问题而做出来的解决方案!
当然,我们还是要明确,无论产科服务怎么样做出改善,都不是行业寒冬的根本原因,其根本还是在于日渐低迷的生育率问题。
三、目前最该解决的问题,留住产科医护人员
就目前来说,解决生育率问题的第一步已经踏出,开放三胎政策几近属于全面放开生育,这是一种让生育权重新回到家庭自主的方案。
毕竟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原本不想生的人还是不会生,但想生的人就能多生了。
再进一步剖析,那些不想生的人为什么不想生?在众多原因之中,最大的就是两座“大山”。
其一经济负担:物价上涨、房价过高,都让年轻人经济压力加大,因此无法承担生育和抚养孩子的费用。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支持体系做起,比如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现金补贴、购房补贴等政策。
而另一方面则是职业问题,毕竟职场,尤其是女性职场对于怀孕生子并不友好。
可以说,在某些方面追求更高的职业发展和生育是相悖的,这就导致部分人不愿意在生育和抚养孩子上花费时间和精力。
若是能够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和进一步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并对企业实行生育税收优惠,这样就能构建生育成本在国家、企业、家庭之间合理有效的分担机制。
一旦在国家已经着手解决的这两个大问题上可以见到成效,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原本不愿意生的人,会转变思维加入生育大军之中。
我国的生育率也会重新回暖,达到一个平衡优秀的水平线上。
哪怕不放眼太遥远的未来,着眼现在,也不是没有重点可以把握,目前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留住产科医生。
在当前形势下,保持产科服务至关重要。
毕竟综合性医院不应完全放弃产科,因为医院虽然拥有营收,但并非盈利单位。
哪怕经济效益低,但责任重大,孕产妇安全关乎两条生命,人才队伍不能流失!
那么在留住人才的问题上,调整医院产科年龄结构就是现在必须要做的事情。
譬如让大部分医生可以满足30岁上下年纪,而妇产科低年资医生可以在妇科和产科间轮转,这就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科业务量减少对收入的影响。
甚至在妇科医生也可参与24小时值班的情况下,一方面保证了分娩的安全。另一方面,也让曾经忙得“四脚朝天”的产科医护人员可以有正常的生活。
在频繁加班和正常上下班之中,只要劳务收入相差不大,相信会有很多人愿意留在,甚至是加入产科的行业范畴内的。
随着社会发展,现阶段高龄、高危孕产妇逐步增多,经济条件普遍改善的情况下,对于服务的需求就会趋于多元化。
因此产科医生在生育率下降的情况下,也会有余力和时间针对更加细分的领域专注,满足更多的人群需求。
甚至在未来产科针对孕产妇的心理、睡眠、营养健康等问题,也能迎来更为专业的服务。
而不只是普通的产后门诊和新生儿儿保等工作。
结语
虽然目前的情况,对于产科从业人员来说绝对是个挑战,但在国家大力扶持和政策不断的情况下,无需灰心丧气,反而应该积极应对,从而度过“寒冬”推动学科健康发展。
更甚至一如开篇上海的汪医生所所担忧的“跟不上时代”、“遭人嫌弃”的情况根本不会出现。
毕竟只要持续精进努力,相信经过一系列措施的落地,不仅生育率能触底回升,整个产科行业也会迎来真正的均衡发展。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您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