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认定夫妻共同债务

更新时间:2024-04-15 20:05:01作者:未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认定夫妻共同债务

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认定夫妻共同债务

1、夫妻双方共同签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夫妻共同意思表示的形式包括夫妻双方在借款合同、借据等债权凭证上共同签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后通过电话、短信、微信、邮件等形式对夫妻共同债务进行确认。债权人应当对债务是基于夫妻共同意思表示所负承担举证责任。

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前述规定旨在平衡保护债权人和未举债夫妻一方的利益。债权人在与夫妻双方发生债权债务关系时可要求实行“共债共签”,充分保障自身权益。

2、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债务是否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需根据举债目的以及支出的必要性和适当性进行综合判断。为维持家庭的日常必要消费,且与债务人的家庭生活水准相适应的债务,可认定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

另外,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诉讼,放弃诉讼权利,将可能承担败诉的后果。

3、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因共同生产经营所负的债务,为夫妻共同债务。债权人应当对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产经营承担举证责任。

现实中,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产经营的情形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债务为夫妻共同从事生产经营或投资所负,或者债务为夫妻一方从事生产经营或投资所负,但夫妻双方共享收益,以及其他可以认定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产经营的情形。判断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属于夫妻共同生产经营,需要根据经营活动的性质以及夫妻双方在其中的地位作用等综合认定。

二、夫妻共同债务怎么还

夫妻共同债务由夫妻共同偿还,夫妻间另有约定的从约定,但该约定不能对抗债权人。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九条规定,离婚时,夫妻共同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或者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第一千零六十四条规定,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男女结婚后不能否定夫妻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民事主体地位,即使婚后夫妻财产共有,一方所负债务特别是超出了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大额债务,也应当与另一方取得一致意见,或者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否则不能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为您推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认定夫妻共同债务

1、夫妻双方共同签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2、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3、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

2024-04-15 20:05

被继承人债务怎么清偿?(继承人如何承担被继承人的债务)

清偿被继承人债务的程序和方法一般是:继承开始以后,各个继承人在遗产分割之前,应首先用被继承人遗留下来的财产来清偿被继承人遗留的债务,清偿后剩余的财产,才作为实际存在的遗产按照遗嘱或法定继承来进行分割。

2024-04-15 20:04

劳动合同的解除条件可否约定 劳动合同中可以约定解除条件吗

劳动合同中不可以约定解除条件。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劳动合同的解除有双方协商一致解除、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者单方解除三种类型,其明确说明了解除劳动关系的法定程序和法定条件。即使劳动合同双方在合同中约定其

2024-04-15 20:04

劳动仲裁哪里有管辖权?,劳动仲裁法院管辖

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

2024-04-15 20:04

效力待定合同与无效合同区别是什么

1欠缺有效要件的性质不同。2效力状态不同。3有权主张并影响效力变化的当事人不同。4受时间限制不同。效力待定合同,法定第三人的追认或拒绝追认应在法定的催告期间1个月内行使;而无效合同的确认不受时间限制,

2024-04-15 20:04

离婚抚养权在男方可以要回吗,离婚抚养权判给男方 女方能要回吗?

离婚后可以要回抚养权。离婚后,父母双方协议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应予准许。离婚后,一方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应另行起诉。一方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支持。1、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

2024-04-15 20:03